1周10大驚奇:美大選過後 2021年全球經濟更灰?

202011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2020年轉眼間已來到11月,美國大選終於結束!回看《1周10大驚奇》去年底引述異象預言,今年首季是全球股市主要升幅所在。惟受疫情打擊,異象曾於1月25日警告調整來了,之後於2月初預告股市已踏入「最後歡樂時光」,結果當月底大冧,然後再反覆勸告投資者切忌衝動,直至4月4日看到曙光,在同月25日呼籲投資者注意「五窮」,可趁4月最後一周減磅,之後呼籲小心至今,異象有得有失!之後會如何呢?不妨留意「另類危機」!
【1、糧食短缺:乾旱恐釀失收 小麥價格勢飆】
本周全球專注力集中在美國總統大選,忽略了不少更值得關注的經濟議題!一埸世紀疫情,扭轉了全世界的生育大計、以往使費甚大的發達國民眾開始養成積穀防饑的習慣、塑膠製品急增勢加劇極端氣候的頻率,甚至出現糧食危機。這4種通通都是明年焦點,大選過後相關話題料重新凸顯。
全球明年恐面對麵包、蛋糕等漲價風暴!綜合媒體分析,目前乾旱的天氣正威脅全球小麥的生長,投資者認為明年小麥產量將會因而下降,期貨價格有望延續升勢。分析指,由於北半球步入冬季,現時的旱災風險仍屬未知數,未來減產趨勢會否持續需待俄羅斯與美國春季收成而定,若出現失收加上「拉尼娜」現象,將推升小麥價格。
農業氣候專家、DTN首席分析師Todd Hultman表示,美國國家氣象局估計,當地西部的大型旱災狀況將延伸至南部平原,並在未來幾個月內加劇;與此同時,8月至今許多重要的俄羅斯冬小麥產區降雨量持續創30年以來新低;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之一的阿根廷也出現惡劣的乾旱現象。他指出,以往年底時小麥價格通常不會有太大波動,最近的升勢主要基於乾旱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乾旱問題發生前,美國農業部也曾估計,今年至明年銷售年度的美國軟紅冬麥庫存將降至1.08億蒲式耳,是6年最低。因此,隨着用在蛋糕、餅乾的美國軟紅冬麥供應轉趨緊張,加上目前乾旱問題,投資者已認定明年可能出現減產。
或許好消息是,現階段全球小麥供應仍算充裕,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0至2021年度全球小麥庫存料升210萬噸,總量創下3.215億噸的新紀錄,預計俄羅斯小麥產量也增加500萬噸,至8,300萬噸,是有紀錄以來第二大收成規模。惟供應穩定時需求亦增,受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影響,料中國對小麥的需求將持續強勁,採購量為750萬噸,使中國成為全球2020至2021年銷售年度的第三大進口國。分析認為,除了因應對貿易協議外,中國增加進口的部分原因是今年夏季洪水氾濫,要提升穀物進口應對粟米和大豆失收。
以上述形勢而言,未來供應無疑是望天打卦,Hultman就此強調,若未來俄羅斯與美國持續乾旱導致明年春天失收,加上「拉尼娜」現象,小麥價格就有可能上漲。
【2、人口變化:窮國爆嬰兒潮 發達地區唔敢生】
疫情扭曲了全球生育態勢,將對長遠經濟結構造成巨大影響。綜合媒體分析,疫情期間,中低收入國家爆發嬰兒潮,但富裕國家生育率則不增反減。原本專家預測,在家避疫可能會產生嬰兒潮,但實情是財困壓力反而讓發達地區的人更不敢生育,故諸如日本、新加坡等先進地區生育率反而「疫」流向下;而中低收入國家因缺乏避孕資源和知識而催生了懷孕潮,甚至頻繁發生在年輕人之間。
一名在非洲烏干達從事數碼銷售工作的民眾表示,疫情期間年輕人無法購買避孕用具,致使意外懷孕案例大增,甚至出現在大學校園,直言「沒有工作,也無處可去,所以大家都有大把時間。」
然而,在新加坡、日本等富裕地區,當地政府反而希望趁疫情「大把時間」而大力宣傳生育,務求拯救逐年下降的出生率,例如新加坡近期宣布將加發3,000坡元(約1.7萬港元)的育嬰補助,未來兩年內出生嬰兒的父母,若符合資格都可領取。惟媒體直言無效!其中一個原因是富裕進步的國家,避孕知識和藥物等非常容易取得,加上生活迫人,當地的年輕夫妻依然不願意生小孩。一名36歲的新加坡「白領」階層表示,雖然疫情在家很無聊,但與妻子已篤定不生小孩,也不可能因政府補助及疫情而改變想法。
事實上,在人口問題上,富裕地區和中低收入國家已出現不同的趨勢。在富裕地區,疫情期間大部分人因政府救市而仍保住工作,且因為憂慮疫情禍及下一代,反而更不願意生育,然而在貧窮國家,婦女沒有太多選擇。
然而,對日本、新加坡等政府來說,出生率是關於「國安」的大事,若持續尋底,將會影響到整體勞動力。就此,日本新首相菅義偉上任不久,就開始呼籲健康保險應加入對不孕的治療,因政府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開始,懷孕人數已按年大跌了11%。
當地甚至出動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來救亡!它是日本最知名的吉祥物之一,於全世界也擁有廣大「粉絲」。媒體近期透露,政府將擬訂計劃讓「熊本熊」結婚生子,引發廣泛熱議。但有網友就此說:「面對現實吧,讓吉祥物結婚也不能減緩出生下降的。」
【3、骨排效應:美托兒業瀕爆倒閉潮 礙窒復甦】
人口危機固然會影響長遠經濟動力,短期則有「托兒」風暴!美國媒體警告,當地托兒業界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紛陷入財務危機,若缺乏政府的緩助而倒閉,恐迫使家長需離開職場照顧小孩,最終將礙窒經濟復甦。
報道指出,全美國的托兒中心處境相當艱困,收托人數在春季銳減後,迄今仍未完全恢復,防疫設備和加強消毒等額外支出高昂。目前估計,美國約40%的托兒中心仍然關閉,大部分仍維持營運的業界之中,受托照顧的嬰幼兒人數僅為2月時的一半,甚至更少。
當地國會議員和經濟學家警告,許多托兒中心可能因為無法獲得政府紓困而倒閉。若果真的發生倒閉潮,對於在疫情爆發前就無法取得托兒中心名額的父母們來說,未來只能爭奪數量更少的名額;疫情同時已導致許多母親離開職場,對她們的職場生涯造成長達數年的影響。倘若家長為了在家照顧孩童而無法工作,美國經濟恐怕無法難以回復繁榮。
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家Elizabeth Davis稱,即使在經濟好景時期,美國托兒產業能賺取的利潤也相當微薄。幼兒托育期十分短暫,意味着收入不穩定,而托兒中心幾乎沒有值錢的抵押品,銀行不太願意向他們放貸,因此難以取得融資來擺脫困境。
此外,托兒產業的固定成本高昂,既不能將員工的工作自動化,亦無法削減房地產的成本,結果出現托兒產業員工薪資低,但父母卻須支付高額費用的巨大落差。據勞工部的資料,托兒產業員工時薪中位數為11.65美元,相對父母托育一名孩子一年須支付高達1萬美元,若然在大城市的托兒費用需翻倍甚至更高。
疫情仍然持續,政府提供給托兒界的貸款和補貼已用罄,民主黨議員最近發表報告,呼籲向美國托兒產業提供更多援助,可是國會兩黨對新一輪紓困方案的談判仍陷入僵局。此外,冬季將至,疫情可能升溫,或使父母偏向讓孩童待在家中,勢必進一步衝擊業界生計。
美國全國幼兒教育協會於6月份的調查中,超過80%的托兒業界表示,如果他們的入學率減少20%或更多,預計將在1年內永久關閉。據人口普查資料,日托服務提供商第2季的收入較首季下降了35%。
【4、消費疲弱:全民拒購物 寧放錢入銀行】
新型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加上疫苗研發仍未有新進展,即使環球息口低迷,但包括南韓、日本、美國及澳洲在內等多個經濟發達地區消費者,決意要把現金放在銀行,全民一齊「慳啲使」反映消費信心相當疲弱,勢令經濟復甦前路崎嶇。
據南韓央行最新數據,反映貨幣在經濟體系流通活躍程度的活期存款周轉率,於8月已降至15.5%,打破今年5月份15.6%的紀錄,同創南韓逾35年新低。
活期存款周轉率不斷尋底,意味個人、家庭及企業寧願把資金存入銀行賺取微薄的利息,也不要花費或投資。實際上,於8月底,活期存款餘額約311.5萬億韓圜(約2.1萬億港元),較去年底增加近24%。
鄰近的日本民眾同樣傾向「揸現金」在手。今年第2季日本家庭消費為266萬億日圓(約19萬億港元),較第一季減約9%,而7月的零售銷售額按月減約3%。
儘管日本政府在4月已推出歷來最大規模的緊急經濟措施,包括向每人派發10萬日圓(約7,400港元)的現金補貼措施,但明顯未能達到鼓勵消費的效果。因為截至6月底,日本家庭現金存款達1,031萬億日圓(約76萬億港元),較3月底增加超過30萬億日圓,達歷史新高。
全球經濟「一哥」美國人也學懂「慳啲」!當地個人經季節調整的年化儲蓄率在4月突然飆至33.6%,儘管儲蓄率逐步回落,於8月已降至14.1%,但仍遠高於今年2、3月的8.3%及12.9%。此反映個人支出仍趨於保守,尚未全面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此外,澳洲第2季家庭儲蓄佔收入比重為19.8%,遠高於去年第4季的3.6%;加拿大第2季的儲蓄率則為28.2%,亦遠高於去年底的3.6%。
儘管如何將儲蓄引向消費成為各地政府的難題,惟近期歐美疫情翻發,以至英國首相約翰遜再度宣布全國封城1個月,勢令當地經濟進一步受創。實際上,英國4月國內生產總值(GDP)收縮近20%後,已逐步改善,惟疫情反覆令增長動力不足,最新8月GDP僅增2.1%,遜預期的增長4.6%。
更甚的是,研究公司GfK數據指,英國消費者信心在10月上旬下跌6個百分點,至負31,創5月以來新低。美國銀行指,消費者正轉保守,意味當地經濟或迎來「雙底衰退」。
【5、風險加劇:歐美儲蓄率狂飆 通縮或殺到】
別輕視全球、尤其歐美「慳啲」,因儲蓄率飆升,會壓低消費需求,令全球短時間「通縮」風險高於「通脹」。
自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以來,全世界各地的家庭一直在進行儲蓄,但在政策制定者試圖判定驅動經濟恢復增長所需的刺激措施強度時,家庭的資金儲備讓他們左右為難。
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歐元區家庭儲蓄率上升至16.9%,為1999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英國,家庭儲蓄率也從去年同期的5.4%上升至最近的8.6%;美國個人儲蓄率則從年初的7.9%一度飆升至32%以上,6月份略有回落至23.2%。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Adam Slater指出,在發達經濟體中,僅僅因為消費最初出現了一些強勁的復甦迹象,就慶祝V形反彈還為時過早。他說:「企業和家庭的失業和預防性儲蓄將抑制支出,這將增加企業破產的威脅。」他補充,最終通縮風險仍比通脹大得多。
以Nikolaos Panigirtzoglou為首的摩根大通分析師們也曾表示,今年全球債務預計將增加16萬億美元(約124萬億港元),到年底時公私部門的借款總額將達到200萬億美元的創紀錄高位。此外,考慮到私人部門未來可能傾向於增加儲蓄,而高儲蓄率會使經濟增長和通脹都保持在較低水平,因此未來各國試圖降低債務水平會變得更加困難。
【6、環保無望:膠污染影響氣候 潛在損失大】
新冠肺炎疫情人人自危,帶動「宅經濟」興起,使即棄產品和塑膠包裝似乎成為必需品。同時,在疫情重創能源需求和油價狂瀉雙重夾擊下,塑膠製品成本更見低廉,衍生出包裝過剩問題,勢加劇氣候變化,造成經濟損失。
然而,回收業難捱,市場日漸萎縮,加上能源業亦面臨大規模裁員困境,為求生存,如今難做到「環保」,未來全球反常天氣恐愈見頻繁!事實上,有會計師行指,美國能源業在3至8月已裁減逾10萬個工作職位,足見經營前景惡劣。
在疫情以前,回收業界經營困難已非新聞。據2017年研究顯示,世界自1950年以來已創造63億噸塑膠廢棄物,91%從未被回收,而且其中多數都難以回收。在疫情爆發後,循環再造塑膠更不符合經濟效益。
更甚的是,石油需求和價格疲弱,石油副產品塑膠的生製成本亦因而下降,新製塑膠價格僅為最常用回收塑膠的一半。另據商品顧問公司ICIS的資料顯示,循環製造膠樽的原料價格較新製塑膠原料高83%至93%,可見回收塑膠的誘因極低。
根據IICIS數據,歐洲包裝產業第2季對回收材料的需求較去年同期下滑20%至30%;在此同時,居家避疫的民眾製造更多回收廢棄物,數量已超過許多回收公司的處理能力。
有歐洲回收業界表示,業務在疫情爆發後已萎縮逾20%,亞洲部分地區萎縮超過50%,美國一些同業的業務更減少60%。QRS回收公司說,美國已是全球新製塑膠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因此愈來愈多新製塑膠進入市場,疫情更助長這個趨勢。
事實上,疫情重創能源需求和油價,使美國能源業遭受前所未見的打擊,而須裁員逾10萬人,大部分被裁的職位可能在2021年底前無法恢復。企業為了生存,也無可避免要發展塑膠業務。
有會計師行指出,在3至8月期間,美國石油、天然氣和化學等產業裁減約10.7萬份工作,裁員速度是美國能源業歷來最嚴重,還未包括放無薪假的人數。儘管會計師行估計,美國油價在明年底前會維持在每桶45美元水平,但疫情期間被裁掉的職務,高達70%在2021年底前不會恢復。如此大規模裁員也讓外界不再視能源業為工作穩定的產業,從而降低勞工投入的意願,長遠會影響行業生態。
研究亦發現,美國油價每桶升跌1美元,就可能影響到能源業上游和油田服務業約3,000個工作職務的去留,較1990年代潛在影響1,500個職務的情況嚴重。換言之,今次全球面對由「膠污染」衍生的氣候加速變化,必然對經濟造成難以估計的潛在損失。一些經常受自然災害蹂躪的地區,更不宜隨便投資。
【7、傳華為計劃上海設晶片廠 不會使用美國技術】
除了潛在危機,更有「現成」災難,尤其全球經貿戰火持續!本周市傳華為正敲定計劃於上海打造一家不用美國技術的晶片廠,由華虹半導體(01347)母公司華虹集團做主要股東、上海市政府撐腰的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營運。
據悉,該廠首先會試行生產低端的45納米製程晶片,但華為希望明年底就做到28納米,這樣已經能夠造出智能電視及物聯網設備。現時市傳美國政府容許晶片廠商向華為供應非5G用途的晶片。
不過,消息指,華為還打算於2022年後期做出再先進一代的20納米晶片,如是者連絕大多數5G晶片也能造出來,只是未能滿足智能手機晶片。
【8、未准許豬肉進口 美對泰發動貿戰】
除了中美,其他地區也「戰火」瀰漫!近期就有美國和泰國因美豬進口問題爆發貿易爭端。美國貿易代表署近日宣布,由於泰國未能准許美國豬肉進口,美方決定自今年底起,削減部分泰國產品的關稅優惠。
美國貿易代表署的聲明指出,美方將自今年12月30日起,暫停泰國總額8.17億美元(約63億港元)產品的免稅進口優惠。聲明提到,雖然雙方歷過12年磋商,但未有足夠的進展,泰國未能提供公平與合理待遇,讓美國豬肉產品進入市場。
據報,此次削減優惠待遇的產品,約佔泰國所享美國「普遍性優惠關稅制度」貿易總額的1/6,受影響產品包括芒果、鳳梨、指甲修剪套具、鋼管、寶石等。
美國貿易代表萊蒂澤表示,決定表明美國政府致力加強監督與執行美方的貿易優惠計劃。
美國的「普遍性優惠關稅制度」,允許來自119個國家約3,500項產品免稅進入美國市場,條件是這些國家須採取行動保護勞工權益、知識產權,並確保美國產品受到公平合理對待,以進入其市場。
【9、內地趨向自主研發 最受害的經濟體係...】
面對全球經貿戰,全球最大金融服務集團、亦是德國最大保險公司安聯集團(Allianz)旗下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發表報告指出,中國內地的「雙循環」策略將是未來規劃重點,隨着內地邁向產業自主,從中期來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及智利將會遭受最大的潛在損失,而美國、日本及德國因技術領先,其產品被內地產品取代的風險則非常有限。
報告指出,「雙循環」戰略背後的理念對內地來說並非新鮮事,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內地一直致力於使經濟再平衡。隨着投資和消費增長加快,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2008年的35%下降到去年的24%。同時,內地進口佔GDP的比例相對穩定,在2009年到去年間徘徊在22至25%之間,意味世界其他地區已從內地的經濟再平衡和相對較高的增長中獲益。
不過,報告也指出,與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再平衡相比,現在不同之處是內地長期目標是利用國內生產滿足不斷增加的內部需求,而非透過進口,事實上,自內地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以來,一直進行這樣的戰略調整,目的是提升製造業基礎,並讓一些關鍵板塊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即使目前當局沒有再提及「中國製造2025」的確切形式,但雙循環戰略實際仍繼續沿用本土技術和產業自主的原則,這將讓內地貿易夥伴的利益受損。
裕利安宜從部分經濟體申請專利的數目,分析它們的創新潛力和與前端技術的距離,以估算內地貿易夥伴在不同板塊中被取代的可能,其中美國、日本及德國在所有行業板塊內是申請專利數目最多的3大國家。中期來看,美國、日本和德國被內地技術和產品替代的風險非常有限,而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智利則將在內地邁向產業自主時,最有可能失去內地市場佔比,推算中期損失分別達本身GDP的10.3%、6.5%、5.6%、5.1%和5%。
裕利安宜還指出,內地在實現技術自主的同時,將會面對包括債務上升、企業「殭屍化」及科技進步慢的長期風險。相較於美國、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內地的研發開支更加依賴政府投資,較大的政府干預可能會導致盈利能力及創新能力較弱的內地國企出現產能過剩和資源錯配的問題。
【10、羅傑斯:央行狂印銀紙招惡果 苦迎一生中最慘熊市…】
面對多重挑戰,「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本周再警告,各國央行以大量資金支持全球市場,最終將導致災難,下一場熊市將是年屆78歲的他一生以來所見最糟糕的一次!
羅傑斯接受外媒訪問時指出,如今處處都在印鈔,當在歷史上所有其他國家讓自己深陷債務時所發生的事,情況不妙。此前他表示,當權者的一些行動已導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更大的破壞。
他指出,這有可能會是他一生中見過最嚴重的危機,因為一切都崩潰了。他又認為,政治人士、媒體和每個人都反應過度,幾乎停止運作了,惟過去在歷史上亦曾歷經多場流行病,但從未關閉過麥當勞,也從未關閉過所有航空公司。他預計,下一場熊市情況將是他一生以來最糟糕的!
今年8月,羅傑斯亦曾警告,目前的美股「盛宴」是受美國聯儲局巨額放水支持,但終有夢醒時,又指美國已成為史上全球債務最高的國家,美國的年輕人必要為此「埋單」。面對困局,他已持有黃金並已作持,預期在疫情結束前,黃金和白銀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
本地經濟將於疫後谷底反彈,企業想轉危為機,應盡早謀劃融資渠道,為拓展業務增添籌碼。
《香港信貸》上市公司,紮根香港廿三年,專業可靠。
只須一個電話,滿足您資金需要
.物業一按二按
.公居屋貸款
.中小企貸款
查詢:2525 3535
忠告: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
放債人牌照號碼:香港信貸財務有限公司1065/2020;香港信貸(私人貸款)有限公司033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