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大國角力升級!美經濟增長料45年首超華

202103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全球各地正啟動全民疫苗接種,加上美國總統拜登提前簽署1.9萬億美元紓困法案,今年美國經濟勢重納正軌。有經濟學家預計,美國經濟增長甚至有望超越中國,為1976年以來首次。面對大國經濟角力,投資者須有心理準備,中美爭霸將白熱化,掌握未來經濟命脈的科技是主戰場!
世界銀行資料顯示,美國自從1976年以後,經濟增長就一直落後中國。惟隨着疫苗加速接種、拜登紓困法案過關,經濟學家紛紛上調美國展望,高盛料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增長6.9%,是1984年以來最快;摩根士丹利更看好可達7.3%。由於中國設定今年增長目標僅6%左右,代表美國有機會與中國並駕齊驅,甚至迎頭趕上。
據經合組織(OECD)最新預期,由於疫苗廣泛接種及各國政府額外救市,估計到今年中,全球產出會超過疫情前水平,並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由4.2%上調至5.6%,而美國增速更提高逾倍至6.5%,因拜登救市將令產出平均提高3至4個百分點。牛津經濟研究院也預計,今年美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有望超越中國,成為自2005年以來首次扮演「全球經濟火車頭」角色。
其實,這場疫情將中美兩國的競爭差距拉近,令美國必須打好疫後經濟復甦戰,始能追回失地,鞏固經濟主導權。事實上,這場經濟戰殊不容易,有聲音批評拜登的1.9萬億美元紓困計劃相當於把美國經濟帶入一次重大「實驗」,結果可能成功使數百萬勞工迅速回流就業市場,也可能導致反效果,例如通脹急升,或使聯儲局因擔心通脹及金融泡沫而收水。
由於放水已屆尾聲,科技才是未來經濟增長動力,無可避免成為中美博弈主戰場,面對美國打壓,中國不甘示弱,最新已明確制定出5年大計,重點發展7個技術領域,主力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等,務求全面加快自主化。據內地新一份經濟綱要草案,今年起計5年之內,先進技術和創新研發支出將按年遞增7%,預計到2025年,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將達到5,800億美元(約4.5萬億港元),超過美國2018年的全年支出。另着手修訂行業法規和政策,支持風險資本投資初創企業,鼓勵銀行向相關產業發放貸款,並提供稅務優惠,以全面鼓勵創新科研,目標是在2035年達成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
事實上,早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時代開始,已有中美科技戰的苗頭。美國當時針對中國科技產業出招,制裁華為、中興(00763)等,透過限制供應關鍵晶片或零部件,阻礙中國科技發展。這場中美經濟及科技戰於2021年必然踏入新台階。
【全球35%企業舵手看好美增長 力壓中國】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或轉軌,4大會計師行之一的羅兵咸永道近期發布「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指出,全球76%企業舵手(CEO)看好今年全球經濟會增長,比例創2012年以來最高,且在中美角力下,舵手將美國視為最重要市場的比例急增,甚至力壓中國,表明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下滑。
報告指出,美國在中美角力之中擴大了領先幅度,有35%舵手認為,未來一年影響企業增長最重要的市場為美國,較中國高出7個百分點,而去年美國僅領先中國1個百分點。今年全球CEO對中國市場興趣減退,反而更重視毗鄰美國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市場;與去年相比,美國CEO對加墨兩國的重視度大增78%。
各地CEO當中以歐美最樂觀,有86%北美CEO及76%西歐CEO認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改善。報告也提到,全球CEO對自身企業前景更樂觀,36%對未來1年收入增長「非常有信心」,高於去年的27%。
羅兵咸永道分析,全球CEO對今年審慎樂觀,主要是疫苗快速普及將讓經濟恢復增長動能。若以行業劃分,全球科技業、健康產業與電訊業CEO對其收入能力最有信心;運輸和物流業、旅遊業等企業的CEO則較無信心。
【美元扭轉弱勢】
中美經濟前景如何,觀乎匯率表現可見一斑。去年疫情下中國經濟較快復原,而美國卻陷大衰退,人民幣與美元匯率強弱互見,今年情況則有變。反映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美匯指數近期徘徊在3個月高位,惟反映國際市場的離岸人民幣(CNH)兌美元卻蒸發年內升幅。近日有數據顯示,沽空美元已不是華爾街熱門之選,投機性淨淡倉大跌近60億美元,剩餘規模僅約250億美元。
獨立外匯商品分析師盧楚仁對今年美匯走勢前景樂觀。隨着美國祭出1.9萬億美元紓困方案,加上疫苗接種順利,疫情回落,利好經濟復甦步伐。受惠去年基數較低,他料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可跑贏一眾主要工業國及中國,為美匯帶來支持。
再者,商品價格高企和經濟復甦憧憬繼續支撐美國債息,加上美債與其他發達國國債的息差擴闊,吸引債券投資者透過兌換更多美元轉買美債,支撐美元走勢。他預期美匯指數短期可挑戰93.2,今年上半年目標看94.7水平。該指數上周五收報91.66,潛在上升空間逾3%。
人民幣方面,匯價走勢除看內地經濟數據和中美關係發展外,更關鍵是政府取態。他認為,由於暫時看不到有需要刻意壓低人民幣谷出口,故人民幣走勢仍會相對強勢,預料匯價橫行爭持,離岸價暫時會在6.4至6.6兌每美元範圍內波動。離岸人民幣上周五收報6.497兌每美元。
【內地因何不與美打「經濟戰」?】
雖然中國內地是去年全球唯一錄得經濟擴張的主要經濟體,但今年選擇不與美國打「經濟增長戰」。反之,內地政府希望通過降低債務和鼓勵企業加大創新,來集中精力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趁經濟從疫情的衝擊中井然有序地復甦,借勢加強風險管理。
內地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以上的目標,遠低於經濟學家預期增速8.4%。內地政府也坦言,GDP增長目標實際上可以訂得更高,但要留有餘地,更能把主要精力用在高質量發展。亦因如此,內地今年增速可能會被其他經濟體超越,例如鄰國印度就有望追過,主因去年基數低。
事實上,內地早有分析主張廢除設訂經濟目標,因增長目標會促使地方政府舉債搞「大白象」投資。因此,今次內地政府訂下一個較易實現的目標,可為經濟劃下底線,讓地方官員有機會專注長期改革,如降低企業負債、改善公共服務質量,以及加大高科技投資等。
值得留意的是,縱使內地今年的目標是減少預算赤字,從去年佔GDP的3.6%降至3.2%,但不意味開支會削減。高盛預計,「實際赤字」(政府在服務方面的支出與稅收之差)只會比去年降低0.9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可用來發債搞投資項目的配額雖減少了1,000億元人民幣,但降幅低於市場預期,更何況去年發債產生的未動用資金可用來彌補差額。
無論如何,當局的貨幣政策信號仍是「穩健」,即支持經濟增長並控制資產泡沫等金融風險,信貸擴張的步伐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一致。若今年GDP要達到目標6%水平,新增貸款速度將按年放緩,意味股市及樓市皆難見狂牛。
【美「芯」繫日韓台 華科技戰不易打】
由於去年疫情影響全球製造業,加上美國針對中國科企作出制裁,自去年末季以來,全球正面對日益嚴峻的晶片荒,包括汽車業及電子消費品,以至其他智能製造機械等皆受影響,今年各方將日益感受到晶片漲價的影響,最終成本勢轉嫁至全球消費者,背後更涉及大國爭霸。是故,中國與其打經濟戰,倒不如打好科技戰。
去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產值約4,200億美元。中芯(00981)作為世界晶片代工廠五強,早前有消息指獲得美方出貨許可,可以與含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商有業務往來,惟後來又有消息指,美方對其出貨許可的審批進度極為緩慢。足見拜登政府絕無手軟。
由於中國在核心技術上被揸頸就命,市場對晶片的龐大需求就由台灣廠商補上,台廠已佔據全球晶片代工市場逾六成份額,成為最大得益者。
美國方面,為降低依賴台灣,有指拜登政府擬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與其他地區組建聯盟,共同研發技術抗衡中國,並與主要晶片生產地如南韓等合作,同時擬立法通過由政府撥款370億美元,提高美國國內晶片產能。不過,這統統需要時間,可見在中美科技戰中,台灣角色特別,既是中、美皆須依賴的供應,也是磨心。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John R. Allen指出,科技創新是全球政治的核心,為了應對中國在尖端技術上的挑戰,美國需要全面戰略應對。他認為,中國有製造實力,但卻無法設計出最先進的晶片或自行生產所需的專業設備,每年依賴進口逾3,000億美元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來支持電子設備製造供應鏈,是中國的最大弱點。
德籍華裔學者張俊華也同意此觀點,認為中國雖是全球最大晶片市場,但晶片工業還是很弱。去年中國晶片製造廠僅生產83億美元晶片,只佔國內需求的5.9%,佔全球市場僅2.1%。由於美國正串連台灣、日本與南韓夥伴建立供應鏈,中國要十年內追上晶片代工「龍頭」台積電是困難的。
總括而言,未來中國一則要強化本土創科發展,二則更要面對一個以美國為首的科技戰團,關鍵是善用內地完善的產業鏈和可觀的市場規劃,培養企業和人才,並爭取國際合作,堅持市場開放,才有望抗衡美國,實現「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