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股神指標」再破頂 全球數月內將爆股災?

202103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2021年首季轉眼間快要過去,回看開年首周,提及美國因「派錢」效應,或許到了4月才是冧市之時,目前而言,可謂有少許燶味!本周又有甚麼信號?
【1、「股神指標」再破歷史新高 全球數月內將爆股災?】
在全球股市節節攀升之際,「股神」巴菲特最倚重的股市估值指標「巴菲特指標」(即股市總市值/GDP)飆升至歷史新高水平,反映全球股市已嚴重被高估,可能在未來數月內爆煲。
外媒報道,巴菲特指標的全球版本在這周已飆升至123%,超越科網泡沫時期的121%,創下歷史新高。該指標採用全球公開交易股票的總市值,除以全球GDP,100%或更高的水平表明,相較於世界經濟,全球股市已估值過高。
巴菲特曾將該指標形容為「衡量任何時刻股市估值的唯一最佳指標」,他在2001年指出,在科網泡沫爆破之前,該指標達到紀錄新高,是「非常強烈的警告信號」。
然而,該指標亦有幾個缺點,例如將目前股市市值與過去的GDP數據進行比較,且並非所有國家都提供定期而可靠的GDP數據。
標普500指數的攀升還反映出一個事實,即新冠肺炎導致各國封鎖措施、企業關門、旅行限制,抑制經濟增長的同時,政府干預人為地推升股市。
【2、華爾街資深分析員:科技股短期恐冧10%】
研究金融市場年資逾20年、管理1.3萬億美元資產的景順(Invesco)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Kristina Hooper表示,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攀升,短期內會給科技股帶來壓力,預料納斯達克指數未來數月內將大跌10%。
過去5周,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下跌超過5%,而美國10年期債息上漲了40%。她建議投資者保持穩定心態,才能度過動盪時期,料未來還會有更大的波動,接下來數個月內,美國10年期債息可能攀升到最少2厘,將導致納指暴跌10%。
她預計,疫苗接種、經濟重啟將釋放被壓抑的需求面,但通脹警報並不會響起,「雖然我預計通脹升溫,但我相信這將是暫時,創新、人口結構等長期因素應該會對通脹構成下行壓力」。
總體來說,長期投資者應該擁有廣泛的股票倉位,包括周期性股票,「世界將進入經濟復甦模式,事實上,一些國家已做到了這點,這將是一場強有力的復甦」。
【3、澳洲最大養老基金:美10年債息或見3厘】
美債孳息率飆升已引起全球股市震盪,除上述基金外,澳洲最大養老基金AustralianSuper Pty資產配置負責人Carl Astorri本周也警告,預計美國10年期殖息將持續上升到約3厘,屆時恐危及美國經濟增長,迫使美國聯儲局就債息大漲做出回應。
管理2,100億澳元資產的AustralianSuper Pty資產配置負責人Astorri認為,未來美國國債息會不斷上漲,直到其造成某些破壞,和為借款人帶來痛苦為止,「目前,假設我們至少已進入經濟周期的標準─甚至可能是過熱或繁榮─膨脹階段」,並透露他一直在削減政府債券,以及轉向投資銀行等價值股、脫手Netflix等科技股。
報道又稱,由於全球各國政府仍在實施刺激措施,以幫助經濟撐過疫情,市場現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美債息何時會升至誘人的水平,讓投資者轉向投資債券。Astorri則表示,10年期美債息要升至高於2.5厘時,才會再次具吸引力。
【4、福布斯:美股泡沫將會破裂,通脹正在到來】
撇除基金界,文字界也預警!美國《福布斯》雜誌董事長兼總編輯史提夫·福布斯(Steve Forbes)本周發布影片警告,拜登政府計劃大幅增稅,將損害美國經濟及股市,再加上美國將出現的通脹程度,是自1970年代以來從未見過,美股泡沫將會破裂。
福布斯以「美股泡沫將會破裂,通脹正在到來」(Stock Market Bubble Will Burst & Inflation Is Coming)為題錄製影片警告,市場現時認為,拜登政府和聯儲局的作為,對美國正在復甦的經濟所造成的傷害是有限的,但未來數月,這種樂觀假設將被打破,投資者享受這場牛市,但麻煩正在到來。
他表示,美國聯儲局正引發一場自1970年代以來從未見過的通脹,而主席鮑威爾對任何關於通脹的擔憂都不屑一顧,暗示聯儲局能像控制電燈或水龍頭開關一樣控制通脹,但不愉快的歷史經驗表明,一旦通脹獲得勢頭,就很難控制,利率勢必會上升。
他警告,聯儲局低估了即將開始印鈔的規模,美國財政部將發行數萬億美元規模的債券,為美國空前的和平時期支出籌錢,但銀行、外國政府、美國政府機構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成為美債的大買家,這導致聯儲局必須承擔重任,而該會需要創造的貨幣規模,將引發大規模通脹。
他指出,更雪上加霜的是,民主黨決心在資本利得、企業、高收入、汽油、汽車里程數、能源及遺產等方面大幅徵稅,這些稅收對小企業的傷害尤其嚴重,且民主黨籍參議員提出的「財富沒收方案」亦可能浮上枱面。他又引述克林頓時期的美國財長、奧巴馬時期的白宮經濟顧問薩默斯(Larry Summers)日前已警告,拜登政府的政策,是美國40年以來面臨「最不負責任的」總體經濟政策。
他最後警告,美國經濟具有深厚根基從疫情中復甦,但美國經濟將無法承受即將到來的驚人金融、貨幣濫用措施。
【5、美通脹風險20年最高 或明年就加息】
事實上,縱使聯儲局官員們不斷強調2023年底前都不打算加息,但有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的快速的復甦和高通脹的風險,將迫使當局不得不採取更快的行動。
NABE總裁兼CEMEX首席經濟學家Manuel Balmaseda表示,大多數與會經濟專家認為通脹風險高於過去20年。
全美企業經濟協會(NABE)最新調查顯示,61%商業經濟學家認為,通脹風險是20年以來最高的。46%成員估聯儲局將在2022年加息,較原本預期的提早一年。
與此同時,聯儲局達拉斯分行行長卡普蘭(Robert Kaplan)直言,不排除明年加息的可能性。他估計今年通脹將介乎於2.25至2.5%之間,通脹大幅上揚主要是與去年疫情導致通脹大幅下降有關,至於2022年的通脹率則會再下滑一些。
【6、鮑威爾也「鷹了」 明年加息機會高】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本周也「鷹了」,他表示隨着美國經濟復甦和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將減少購買債券。市場人士估計,這意味當局可能即將從寬鬆政策轉為鷹派,明年加息機會提高。
他說:「去年我們幾乎肯定沒有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去年的應對方式類似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只要上船、救人就行,因為去年的採取的措施是為了避免發生最壞的結果。」
鮑威爾「轉鷹」後,市場人士認為,4月底利率會議變得極具關鍵,9月宣布收水的可能性很高。
【7、人算不如天算!一艘船恐掀起通脹風暴】
事實上,通脹急飆真的有藥引!長榮海運超大型貨輪長賜輪仍卡在蘇彝士運河動彈不得,導致上百艘貨櫃輪等候通過,正努力化解困境的企業形容這艘貨輪就像「一條擱淺的巨鯨」。
Lloyd's List估算,這宗「塞船」事件導致每天價值約96億美元的航運被卡住。Lloyd坦承只是「粗略計算」,該公司料目前有165艘貨輪等候行經運河,有外媒數據則顯示有約185艘。
這條航道是全球石油海運的要道,估計約10%的海運石油貿易都會經過。Vortexa資深海運分析師Arthur Richier指出,初步的情報顯示有10艘共載運1,300萬桶原油的油輪,可能受到這事件影響,另外還有9艘滿載乾淨石油產品與生質柴油的船隻也在等候通過。
顧問機構Wood Mackenzie指出,若運河持續卡住,可能導致亞洲能從歐洲/地中海取得的石油腦與燃油減少,可能支撐亞洲產品價格。
另據外媒資訊,目前卡在運河的船隻中,包括40艘散裝貨船、35艘貨櫃輪、32艘一般貨物貨船、17艘油輪、17艘化學/產品載運船、15艘產品載運船、10艘液化丙烷氣載運船(LPG Tanker)、8艘活體動物載運船、6艘原油/石油產品載運船、4艘液化天然氣(LNG)載運船,以及一艘水載運船。
研究機構MySteel指出,若運河「塞船」時間拉長,可能導致中國的銅礦工應問題更加惡化,就算問題在幾天內解決,船隻通行作業也可能導致從西方國家運往中國的銅礦出貨延後1個月。根據MySteel,中國去年從墨西哥進口47.4萬噸的銅精礦、從比利時進口5.5萬噸陽極銅球等。
由於運河也是全球LNG海運要道,分析師指出,若這事件在1、2日內解決,對LNG市場的影響不大,隨着北半球天氣回暖,歐洲與亞洲的取暖需求銳減,不致造成LNG現貨價格急漲,但若繼續拉長,可能衝擊LNG市場,因為運輸船須行駛更長的航程。從中東運往歐洲的LNG,近20%都會經過蘇彝士運河。
全球最大木漿製造商巴西Suzano也警告全球貨輪塞船,可能導致木漿供應中斷,而木漿正是生產衛生紙的原物料。Suzano主要以散裝貨運船運輸木漿。Suzano行政總裁Walter Schalka表示,隨着貨櫃船需求激增,吃緊的情況已開始外溢至影響散裝船,且可能導致Suzano的出貨延後。
他擔心,船運問題可能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只會愈來愈嚴重。如果木漿貿易嚴重中斷,而且衛生紙製造業者沒有充足木漿庫存的話,最終可能會影響衛生紙供應。
【8、克魯格曼:通脹有兩種 今次未必要驚】
不過,市場也有反對聲音!近來原料價格大漲,令市場憂慮通脹,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格曼表示,今次可能像2010至2011年「通脹恐慌」一樣,又是虛驚。
他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把美國經濟沖入衰退深淵,當時新上任的奧巴馬政府和聯儲局為拯救經濟,砸了數千億美元推出各式各樣紓困計劃,買入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債券。事後回顧,經濟學家如今普遍共識是,這些計劃即使有益,但規模不足以迅速提振經濟。
然而,當時也有分析警告,這些經濟紓困計劃將導致通脹不可收拾,但到2010年中,保守派人士預言的恐怖通脹不見蹤影;數月後通脹終於上揚至近4%,石油、大豆等商品平均按年漲幅直逼40%。不過,聯儲局不為所動,維持既定政策路線,理由是物價上漲只是暫時現象,並非1970年代「滯脹」(stagflation)捲土重來的前兆。這個判斷正確,通脹火苗很快就消退,此後便一直維持低迷。
現在類似情況又再度上演。拜登政府推出1.9萬億美元紓困計劃無疑將提供大量的經濟刺激,從民間預測師到聯儲局,都預期經濟將蓄勢待發,增長可能升到1980年代以來首見的高位,通脹也幾乎確定會升溫。
克魯格曼認為,目前要保持鎮定,先了解通脹其實有2種。像原油、大豆這類物價,平日就波動不已,天天或時時反映供需的變化。這類通脹來得急去得快,一旦需求升溫或供應吃緊,行情就會迅速飆升;市況一變,就又隨之大跌。
另一類物價,包括勞動成本(亦即工資和薪金)在內,變動較不頻繁。大多數勞工的工資率僅一年調整一次。
他指出,所謂「滯脹」大致與第2種、「黏性」較高的物價有關。他解釋,想像某個經濟體,人人預期通脹在可見的未來都將居高不下。在這種經濟大環境下,某家公司為未來1年產品訂定價格時,勢必會考量到其他人的價格久而久之都將趨升的因素,包括競爭對手索取的價格、原物料成本、對手公司給員工的工資等。
企業於是傾向把價格訂得相對高一些,以反映這種預期,但這麼做卻會助長他們擔心的通脹。換句話說,一旦通脹持續攀升的預期嵌入經濟,通脹就會變得「自我延續」,屆時要想把它再壓下來可能極其困難。這正是「滯脹」在失業率仍高時仍可能發生的原因。
不過,他強調,就此刻而論,只依據易波動的物價短期內勁揚,並不能就此斷定「滯脹」是否已演變成大風險。聯儲局政策大致忽略「標題通脹」,轉而聚焦於剔除食物與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原因在此。
可以預見未來數月,美國可能見到許多物價「短暫」上漲,不僅因為經濟正觸底反彈,也因為疫情造成的一些異常影響,比方說全球船運貨櫃短缺,其效應仍餘波盪漾。問題在於這些物價上漲會像2010至2011年那般歷時短暫,還是會演變成更危險的情況?聰明的觀察者會讓視野跳脫「標題通脹」數據,轉而檢視基礎通脹(underlying inflation),不只是聯儲局的標準「核心」通脹指標,也包括諸如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的「黏性」物價指數。同樣重要的是軼事證據,亦即實地訪談:企業真的開始依據對未來通脹升溫的預期,而着手訂定價格和工資嗎?
如果他們並沒有,一如克魯格曼所料,他們不會這樣做,那麼2010至2011年的教訓仍適用:毋須驚慌。切勿因一些人拿幾個月的通脹數據大發警告,就誤以為通脹失控災難近在眼前。
【9、北京周邊城市樓價跌負資產湧現 業主以「免費送樓」圖甩身...】
說起通脹,或許讓人聯想到這些年樓價高企!然而,本周有報道指出,內地網絡平台上最近不少北京周邊城市區域打出「免費送樓」,包括河北省三河市、涿州市、固安縣等地,這些樓市熱點區域價格近4年來持續下降,銷量低位徘徊,有的樓源出現「資不抵債」情況,買樓者寧願把樓虧本「送人」也不願繼續償還貸款,於是發布相關訊息,稱接手人只需承擔剩餘貸款即可將物業免費贈送。
內媒報道,河北涿州市從事6年物業中介的鄭丘表示,目前涿州不少房地產已經從2017年3月時的每平方米2萬多元人民幣,下降到1萬元人民幣左右,但市場比較冷清,去年他經手成交的樓源不超過20套,還大多是當地人置換。而乘坐高鐵25分鐘左右可達北京西站的河北高碑店,高鐵附近的樓價由2017年每平方米超過1萬元人民幣,下降到目前的6,500元人民幣。
樓價持續下降,令不少內地買樓人士感到焦慮。環京(環繞北京的城市)某地的房管部門表示,近2年他們受理的投訴比之前還要增加不少,有的地產項目因降價較多,買樓者經常聯合起來以房屋品質為由要求退樓,甚至出現鬧事的情況。
此外,近期在內地網絡平台,一些自媒體宣稱環京樓市的物業「免費送」,接手者只需繼續幫他們償還貸款。報道引述在北京一家網絡公司工作的馬策,在2017年初於緊鄰北京的河北大廠縣購入一套物業,他看到網絡上類似內容不少,也跟風發了一下要「免費送房」的內容,但他說:「物業目前已經在住,主要是想宣洩一下情緒。」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玉梅指出,網絡上的「免費送房」多是一種噱頭,接手者需要繼續承擔貸款和貸款利息,如果樓價跌幅超過30%,對於所謂的接手者來說,購置新樓的成本會更低,沒有任何實惠,基本沒有人「接盤」。
張指出,除了唐山外,河北各地樓市去年價格都有所下調,北京的住宅市場也在回歸理性,非熱門地段樓市價格在下降,環京樓市受周邊區域影響較大,由於之前價格上漲過快,出現價格下降實屬正常。
報道引述一名中國區域經濟協會負責人認為,環京地區不宜過度發展房地產行業,應鞏固來之不易的調控成果,更加主動承接京津地區的產業轉移,增加就業崗位,用產業的發展帶動樓市的發展。在發展產業過程中,應依據其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合理確定城市功能定位,並依據其功能定位確定土地利用格局乃至供地主導方向,防止無序競爭所引起的重複建設。亦有業界表示,較為冷清的房地產市場和相對嚴格的限購政策,打消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財政「吃飯」的念頭,應更加珍惜自身區位優勢發展相關產業。
【10、全球經濟復甦 須先解決這十大難題...】
最後想分享一下,牛津經濟研究院本周舉行線上會議指出,3月以來全球經濟復甦確實優於預期,但全世界尚未從「失望的十年」走出來,現在市場又深陷二低一高一震(低利率、低GDP、高通脹、資產收益波動大)的焦慮。全球須要將「十大難題」逐一克服,否則經濟復甦難以持久。
該研究團隊提出全球經濟復甦面對的十大難題,分別為:
1.全球儲蓄率在未來20年會保持偏高。
2.各國財政擴張導致安全資產短缺。
3.生育率、壽命和生產率下降會使得經濟成長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4.通脹壓力在2020年代都不會形成。
5.經歷2020至2021的震盪後,貧富差距擴大。
6.市場需要習慣於降低風險調整後的收益。
7.長期資產市場經常輪替。
8.新興市場需維持擁有人口紅利驅動新的希望。
9.新興市場的中期債務大部分需要解決。
10.與民粹主義有關的保守總體政策,面臨雙向風險。
在這十大難題之中,最難處理的是首2項。該機構指出,民間儲蓄率之於總體經濟的意義,已不同於昔日。全球儲蓄率隨着新冠疫情而提升,而且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使得職場人士的儲蓄跟着增加,抵銷了退休嬰兒潮世代儲蓄減少的空缺,加上擁有人口紅利的新興市場,儲蓄率已相對較高,其社會中堅世代正邁向生命周期的高儲蓄年期,未來幾十年將會是全球儲蓄率提升的另一大動能,如何緩解高儲蓄率的社會壓力或善用民間資金的妥當策略,會是一大難題。
其模擬模型顯示,去年全球安全資產應增加4.9萬億美元,但受各國央行貨幣量化寬鬆影響,估計未來每年只會增加0.4萬億美元,凸顯安全資產短缺的嚴重困擾。隨着全球儲蓄率高升、民眾獲得的安全收益率勢必會更低,直接相關的民間消費動能都將因此受到阻礙,沒有消費力,經濟復甦將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