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不用趕也多敗北離場 中國消費市場何解如此難為?

202103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最近新疆棉花事件,官媒發動民眾抵制外國消費品牌,引發軒然大波。其實,這些年不少外資品牌都在憧憬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商機下,投放大量資源欲在內地有番大作為,可最終不少都因為競爭激烈、不懂本土文化,業績下滑,門店不斷關,最終不用民眾趕走,都自行離場,到底是甚麼原因?
今次民眾抵制事件,雖然外資品牌備受針對,但至今未有一家屈服重新採購新疆棉花。外媒分析,近幾年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加上消費品牌數量太多,且相互抄襲的「A貨」氾濫,造成消費者審美疲乏,名為時尚卻專以迎合暢銷樣式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要趕上消費者喜好的快速變化,實不容易。當新鮮感消失後,幾乎所有快時尚業績都呈現下滑,關店、清倉、打折的消息不絕於耳,包括ZARA、GAP、C&A、Superdry、H&M、Forever 21等快時尚品牌,都在內地上演「大敗退」。
此外,網購大行其道,消費者不少都透過網絡購買世界各地的大品牌,不用再到實體店。故見近年,不少外資品牌都改變策略,不再在內地主要城市大開分店,改為與內地網絡巨企合作,在網購平台開店,拓展網絡業務。
還有,近年疫情消費者未能外遊,都留在內地消費,不少本土消費品牌乘勢冒起,亦為外資品牌帶來更大的競爭,皆因本土大品牌更了解消費者口味。
是故,對於這些外資品牌而言,面對內地民眾抵制,即使改變主意用新疆棉花,都難以在內地市場幹出成績,故索性統一原來所屬地的政策取向,堅持原則,免得國際品牌受到傷害,損失只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