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切勿輕視!通脹已殺到 恐引爆資產泡沫

202104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2021年轉眼間已經歷了第一季,回看開年首周提及美國因「派錢」效應,或許到了4月才是冧市之時,即時辰到了!本周又有甚麼信號?
【1、全球股市總市值826萬億元創新高 「巴菲特指標」響警】
隨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取得進展,市場押注經濟復甦,愈來愈多資金流入股市。調查分析網站QUICK FactSet的數據,截至3月底,全球股票總市值達到約106萬億美元(約826萬億港元),創歷史新高。
當中,美國股市增加70%,至約45萬億美元。除了疫苗接種的進展外,美國持續實施大規模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支持股價走高。資金從債券流向股票,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在最近3個月從0.92厘迅速提高至1.74厘。
過去一年,全球股市總市值增長約6成,大幅超過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水平,顯現出過熱迹象。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截至2020年全球名義GDP為83萬億美元。股市總市值高於GDP,「巴菲特指標」達到117%,高於一般顯示過熱的100%,徘徊在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巴菲特指標」計算方式是將美股市值總和除以美國GDP,當比率少於50%代表股市被嚴重低估,介乎於70至80%之間代表應投入股市,高於100%則是時候減少風險。
【2、小心美股大冧!學者警告:通脹升溫恐引爆資產泡沫】
除了「股神指標」愈來愈危外,美國東北大學戰略管理學教授Joseph M. Giglio警告,美國人可能很快將從資產泡沫中吸取教訓,通脹升溫的威脅恐刺破股市、樓市、虛擬貨幣等任何類型的資產泡沫。
他指出,歷史上發生過數次著名的資產泡沫,譬如1630年代荷蘭鬱金香泡沫,1720年代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1920年代美股飆升,1990年代末期科網泡沫,2000年中期的美國房地產泡沫。
如今在房地產、虛擬貨幣、股市等個別市場上也可能存在資產泡沫,受惠於低利率環境,去年美國樓價上漲了10%以上;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飆升,吸引了許多投資者關注;美股現在則掀起難以置信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熱潮。
他表示,儘管面臨公共衛生和經濟危機,美股卻在去年創新高,在去年3月因疫情而觸底後一路上升,去年標指漲幅達68%,道指漲幅達7.25%,納指升幅達43.6%。觸發資產泡沫的其中一個典型條件,就是寬鬆信貸刺激了投機浪潮,使借貸方受益,而如今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仍持續貨幣和信貸的大規模擴張,美國人只能指望這些政策不是在耍戲。
他指出,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上升,表明投資者預期通脹升溫,債券市場顯然擔心,通脹將削弱購買力,迫使聯儲局加息,繼而可能刺破一些資產泡沫。
【3、著名機構警告:歐大量企業潛在「隱形破產」風險】
小心冧市導火線在歐洲!歐元區疫情持續擴大,作為區內第2大經濟體的法國宣布大規模封城,政府已表明新一輪封鎖措施,將對今年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更甚的是,歐洲企業潛在巨大「隱形破產」風險,令人回想起10年前歐債危機夢魘。
主力為全球企業解決信用風險的金融研究機構科法斯,近日發表針對法國與歐元區企業財務狀況的最新報告,預警歐洲有大量潛在的「隱形破產」炸彈,因政府的救市政策造成危機被推遲,包括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歐元區主要國家,皆被點名有巨型企業潛在「隱形破產」壓力,並指許多公司倒閉只是時間問題。
其中,在法國,有至少2.2萬家公司到2022年有倒閉風險,據科法斯估計,法國建築、零售、製造、商業服務及交通運輸業的「隱性破產」公司數量分別達8,600家、1,800家、1,500家、1,200家和800家。
在西班牙,科法斯指出,該國「隱性破產」公司數量約1,600家。雖然當地去年第2季零售業淨利潤下跌逾兩成,但報告指出,假設西班牙政府沒有推出休假措施,下跌比重料可高達七成,值得留意的是旅遊業在政府救市下仍無力支撐,去年下半年破產比重按年飆九成,足見危機之大。
在意大利,科法斯估計有「隱形破產」壓力的公司數量約1,600家。
科法斯指出,研究發現企業財務健康狀況預期惡化,惟實際企業破產數量卻與企業財務健康惡化的數字有所差距,顯示許多企業存在隱形倒閉風險,倒閉時間因政府財政支持而被推遲。根據研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歐洲主要經濟體的企業破產數量卻下滑,例如在德國,於疫情爆發初期,科法斯預計2020年德國企業破產率將上升9%,但最終卻下降了15%。換言之,一旦未來政府被迫在經濟未復原下撤出救市,大量企業必然捱不住,債務危機就會骨牌式出現。
【4、大鑊!全球航運大混亂馬士基遠東運力挫三成】
另一導火線是通脹!長榮海運超大型貨櫃輪長賜輪(Ever Given)早前擱淺,雖然已順利脫困,但塞船效應正在發酵,被視為「貿易晴雨表」的貨櫃海運一哥馬士基(Maersk)對客戶發出通知,由於蘇彝士運河堵塞,導致馬士基遠東運力減少30%,必須先暫停承接新的短期貨運合約,另中遠紅海4月將史無前例停航。
馬士基指出,由於運河堵塞,導致馬士基船隊產生嚴重影響,目前馬士基有9艘船在蘇彝士運河等待通過,另外還有15艘船只安排繞道好望角,預計遲20天到港。
此次堵塞事件導致馬士基遠東運力減少30%,造成大量的倉位和空箱缺失,目前將暫停網上訂艙,已放艙的電商倉位將免費取消,等待進一步核算運費重新開放網上訂艙系統。
另外,中國最大航運企業,全球大型海洋運輸公司之一的中國遠洋也因蘇彝士運河堵塞影響,紅海4月將史無前例停航。紅海RES1線4月5、12、19日全都將停航,加上3月底已背箱的中轉貨需要清理,公司4月無法接受紅海新增定艇。
因大量停航,3月底4月初已背箱的貨物預計壓港2至5周不等,考慮到停航情況,4月1日至15日期間已定艙但未提箱的客戶,全都停止背箱。
【5、倉儲業發達了?馬士基:蘇彝士運河事件必加速全球供應鏈轉型】
除了上述運力大減外,馬士基(Maersk)行政總裁Soren Skou本周也表示,蘇彝士運河因船隻擱淺封堵事件將加速全球供應鏈轉型,企業將從「即時管理」(just-in-time)模式轉向「以防萬一」(just-in-case)模式,大幅提高庫存量。
他表示,疫情已促使許多企業調整供應鏈,不受限於單一供應商,並重新評估對「即時管理」模式的依賴;這種模式下,零組件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運送至工廠。目前企業轉而採取「以防萬一」的模式,大幅提高庫存量,避免供應鏈受擾時產品短缺。
他說:「我們正轉向『以防萬一』的供應鏈模式,蘇彝士運河事件會讓企業進一步評估他們的供應鏈。」
馬士基是全球貿易風向球,載運量佔全球海運1/5。
疫情封鎖措施導致企業無法取得特定零組件,讓「及時交貨」供應鏈大亂,也促使企業重新檢討供應系統。他說:「及時交貨模式運作順利時確實有好處,但一旦失效,將造成銷售損失。及時交貨節省的成本,不足以彌補銷售損失的負面影響。」許多企業正捨棄依賴單一供應商的做法,「我們的客戶表示,必須有多個供應商,以確保不會因某一個小型次級供應商的問題導致業務停擺。」
【6、中國物流公司高管:蘇彝士運河巨輪擱淺恐導致港口擁堵逾月】
除了馬士基響警外,中國物流公司的高管指出,由於歐洲運輸積壓的情況將會惡化,其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可能會持續。
速達非物流有限公司國際部總經理魏子恆表示,由於疫情影響,港口處理常規運量已捉襟見肘,現在還需面臨大量延遲貨輪同時或接連抵達的局面。他說,哪怕是最佳情況,也需要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消化擁堵。
速達非物流專門從事非洲、歐洲和亞洲之間的商品運輸。魏子恆指出,歐洲的港口已因疫情而承受壓力。現在一下子將供應量提高到3到4倍,加上歐洲的疫情也沒有改善。
全球約12%的貿易經由蘇伊士運河運輸,上周二便開始出現擁堵。大約450艘船隻在蘇彝士運河被困、正在等待或是前往該運河的途中,其他船隻已決定經非洲繞行。周一「長賜號」貨輪得以部分脫淺,埃及一位官員稱,疏散運河走廊內的船隻可能需要一周的時間。
速達非運輸的消費電子產品、家用電器等中國產商品被困在運往歐洲的途中。魏子恆表示,公司已建議需要緊急運輸的客戶考慮空運或鐵路運輸。
【7、全球消費品醞釀加價!缺櫃未完 又面對缺船】
周五(4月2日)是耶穌受難日,接下來復活。然而,全球經濟在復活前,或許也要經歷一輪苦難!受疫情及其他天災影響,原材料不斷漲價,加上蘇彝士運河塞船事件手尾長,關乎民生的通脹已悄悄到來。除了大家熟悉的麥當努已加價外,環球消費品、糧食飼料、智能電子產品皆已宣布陸續漲價,意味着央行加息潮恐提早到來,絕非佳兆。
全球原材料成本最近不斷飆升,消費品業掀起加價潮!除了內地紙企4月起加價外,Huggies尿片及Scott紙巾生產商金佰利(Kimberly-Clark)宣布6月起,在美國旗下產品幾乎全線加價,由嬰兒、幼兒到成人護理產品,以至浴室廁紙,加幅介乎中至高單位數字。
金佰利1月時曾警告紙漿、循環再造纖維及樹脂成本漲價,估計今年涉及增加的開支介乎4.5億至6億美元,惟當時公司行政總裁Michael Hsu稱,公司不會廣泛地加價。然而,之後環球供應鏈繼疫情之後再受衝擊,尤其是2月冷鋒吹襲美國德州導致廣泛停電,當地多家大型化工廠停產,加劇原材料短缺和漲價,而最近蘇彝士運河航道受阻後,船東及出入口商紛紛警告付運延誤及貨運成本增加。
金佰利發言人本周表示,1月時的定價計劃是基於當時商品通脹前景,認為當商品環境轉壞,加價行動是合理的。
疫情爆發後「宅經濟」熱潮加溫,助長電商業務,使裝運用紙箱供不應求,已連番漲價,目前美國每噸報價已飆至785美元的歷史新高,4月很可能進一步上漲。
事實上,美國數十家上市公司已相繼發出通脹升溫警告,原因包括供應鏈出現瓶頸、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勞工費用開始提高。製造業巨企3M公司表示,空陸貨運成本提升;零售巨企沃爾瑪則強調,美國各港口壅塞;移動式房屋與家庭用具製造商Legacy Homes及Williams-Sonoma皆表示,工資成本上揚;玩具生產商美泰表示,塑膠價格上漲;包裝商希悅爾(Sealed Air)直言,各項成本都在上升。
更重要的是,蘇彝士運河雖然已於3月30日凌晨恢復通航,但仍持續影響中歐海運貿易航線,令通脹形勢惡化。內地媒體最新引述上海洋山港碼頭負責人指出,整個4月,中國至歐洲、美國東部的貨櫃輪脫班(指班輪延誤)都會很嚴重,平均每班船脫班時間將在6至7天左右。物流業界警告,過去缺箱子(貨櫃)的困境將演變為缺船,4月運價可能因塞船事件重新上漲。
另有業界透露,中遠海運的紅海航線4月全部停航,無法再接受新訂艙,已經運上拖車提箱的也將再壓港2至5周不等。業界預計,要完全消除運河塞船事件的影響,可能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航運公司備受挑戰。
【8、糧價上漲危機未除之餘 隨時更大鑊】
論到通脹,不能不關心糧價!美國今年預計穀物種植面積低於預期,引發供給疑慮,再度推高玉米價格,期貨衝上逾8年新高,大豆期貨價也逼近7年高位。市場憂慮一旦這些關鍵飼料農產品供應緊張,會助長全球糧食價格持續膨脹。
據美國農業部最新預測,今年產季的玉米及大豆總栽種面積,將較原預期約少200萬英畝,促使玉米5月期貨於周三漲停,周四仍勁升3.68%,一度衝上每蒲式耳5.85美元,創2013年以來最高;大豆5月期貨曾漲1.36%至每蒲式耳14.5625美元;小麥5月期貨最多也曾漲1.25%,報每蒲式耳6.2575美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倘若農業部預測準確,第二季穀物的新供應將不足以彌補庫存消耗量。該部門指出,截至3月1日止,大豆庫存已降到5年最低,玉米庫存也減少到7年谷底。當局報告顯示,由於過去幾年需求減少,加上極端氣候事件頻生,農民對擴大種植持審慎態度。故此,有分析指出,穀物價格必須升至更高,才能鼓勵農民擴大栽種面積。
與此同時,市場擔心中國市場的需求恐超出美國的栽種量。分析指,內地去年向美國採購大量大豆,料今年維持強勁。值得留意的是,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巴西第二期玉米收穫展望不佳。
飼料漲價,連帶肉食價格也有上漲趨勢,尤其內地首季再遭非洲豬瘟疫情衝擊,已導致北方養豬業的豬隻數量最少大減20%,乳豬價格隨即飆高。有專家擔心,豬瘟或蔓延至南方。
美國方面,肉類加工商荷美爾(Hormel)2月已宣布調高火雞售價,以抵銷飼養穀物價格上升,而Cheerios麥片生產商General Mills亦表示,會提高價格以彌補部分貨運及生產成本,其行政總裁Jeff Harmening指,競爭對手和零售商均遇上同樣的問題。
此外,J.M Smucker最近提高Jif花生醬售價後,亦打算上調寵物零食價格,理由是貨運成本上升及其他通脹壓力。行政總裁Mark Smucker稱,只會在成本顯著增加下才加價,並提到零售商開始把加價轉嫁予消費者,公司會與零售商合作以確保售價合理。
面對國際糧價節節攀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表示,今年國際糧價上漲是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疫情在全球蔓延、東南亞旱災、沙漠蝗蟲等危機。在「十四五」(第14個5年)時期,內地將集中推行「數碼糧儲」建設,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糧食的生產、購買、儲存等方面融合,並建設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數據安全中心。
【9、家族基金爆煲 驚見雷曼黑影】
除了運河事件引發潛在通脹升溫外,美股上周五(3月26日)出現大宗交易沽盤,多隻中概股和美國媒體股遭洗倉,有指是因美國家族投資公司Archegos未能補交孖展而遭斬倉所致。事件更有引發連鎖效應之勢,導致其債權銀行蒙受損失,野村和瑞士信貸銀行周一(3月29日)不約而同警告面臨重大虧損,令人聯想起2008年雷曼兄弟爆煲引爆金融海嘯,亦使人憂慮沽貨潮未完。
日本券商野村估計,有一個美國客戶拖欠約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並取消該行原定發行美元計價債券的計劃。該行未有披露該美國客戶的名稱,但有指正是Archegos。消息拖累野村股價周一在日本收市狠瀉16.3%,為歷來最傷。瑞信則表示,現將相關損失量化是言之尚早,但可能對首季業績造成非常顯著和實質的影響。
與此同時,市傳高盛向股東和客戶表示,該行面對Archegos相關損失不大。據悉,高盛向Archegos提供的貸款均有充分抵押,而高盛是首批出手的銀行之一,已結束大部分相關持倉。另有指摩根士丹利上周五也有份協助Archegos清倉,德意志銀行和瑞士銀行均有參與該基金交易。目前不清楚這3家銀行是否面臨損失。
斬倉事件導致從百度到ViacomCBS等股份,上周五在美國股價大幅震盪,有指大行處理的沽貨價值接近300億美元。雖然對整體金融市場影響有限,但業界和消息人士均指,清倉行動可能未結束,瑞信和其他銀行仍在平倉,大摩周日仍在「推銷」一大批ViacomCBS股票。至於還有多少貨要沽,雖然外界對Archegos的交易所知不多,但市場估計,總持倉可能高達500億美元。
據悉,採取高槓桿的Archegos持有企業的股票規模既大且集中,大部分槓桿更是銀行通過掉期交易提供,意味該公司毋須向監管機構申報持倉狀況,因持倉會紀錄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故令人聯想起2008年曼雷危機。
今次導火線是Archegos的投資策略近周出現反效果,原因是一些重倉股暴冧,例如百度3月中在美國股價自高位瀉逾20%,Farfetch亦自高位跌逾15%。ViacomCBS上周宣布配股集資後股價急跌,令Archegos的壓力愈來愈大。該公司當時已開始減持ViacomCBS以減少損失,但同時令後者股價進一步受壓。
到上周四和周五,高盛和大摩協助Archegos沽出部分持倉,以提供更多抵押品。過程中,這些銀行執行了大宗交易沽貨,涉及騰訊音樂、百度,以及百度施下愛奇藝等股份,惟連串沽貨行動未能為該基金籌集足夠資產應付抵押品要求。故於上周五,許多銀行決定為Archegos斬倉,沒收已用作抵押的股份,並沽出以填補潛在損失。部分銀行由於憂慮潛在虧損巨大,只求盡快脫手,而沒有經協商下逐步沽貨。有投資者透露,高盛上周五向部分對沖基金表示,由於有一隻基金被強制去槓桿,正出售大批股份,並會優先出售予可以買入最多股份或一口氣買入幾批屬於不同企業股份的投資者。
【10、疫情顛覆消費模式 兩大困局礙官方CPI準確度】
最後分享一下,金融市場醉心於研判通脹方向,皆因這關乎着利率去向,一旦提早加息,必重創金融市場。不過,對於那些負責測算目前通脹、設定基準用於未來統計通脹的人,一場疫情給他們造成了極大苦惱,面臨兩個基本問題。
首先,諸如「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之類的指標,是基於疫情前的消費「籃子」,與人們在疫情至今的生活習慣轉變大不同。
其次,編制通脹數字的標準方法是訪問商店,並檢查其價格。研究人員在防疫封鎖期間無法做到這點,繼而在數據中存在漏洞,尤其是牽引全球利率神經的美國。再者,疫情令很多購物已轉到網上,價格可以因人而異,且快速變化,使它們更難測算。
更重要的是,問題不僅在技術層面。從領取社會保障和食物券的人,到參加集體工資協議的人,將近8,000萬美國人的收入在某程度上與CPI掛鈎。當CPI不能捕捉生活成本變化時,這些人的預算就會受到擠壓。
【消費籃子】
就上述的第一點「消費籃子」而言,組成部分是通脹技術人員面臨的直接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部門的經濟學家Marshall Reinsdorf於去年11月說:「實際上,疫情到來時,CPI權重突然過時了。」
舉例來說,外出用餐佔美國CPI籃子的6.3%,惟Reinsdorf估計,疫情使消費習慣轉變,外賣及在家煮食意味着其權重應大降近半。事實上,美國人已偏向花更多錢在商店購買食品,而去年食品價格加速上漲。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經濟學家Alberto Cavallo曾創建了一個針對新冠肺炎時代的美國通脹指標,成分基於信用卡交易,反映了美國人所購買的商品。這個指標的讀數自疫情開始以來,始終高於官方公布的CPI,今年2月已首次突破2%,即高於聯儲局目標。
在正常情況下,負責匯編美國整體通脹數據的勞工統計局,會在明年初更新CPI籃子,以反映2020年的消費模式。不過,這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就是將非典型消費習慣作為未來通脹的基準。
就此,勞工統計局經濟學家Jonathan Church表示,當局正考慮調整其常規程序。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Randal Verbrugge也指出,替代方案包括假設2020年從未發生過疫情,繼續沿用前幾年的數據;或根據二級來源調整疫情時代的數字。不過,無論哪種方式,都有可能引入更多的錯誤計量。
事實上,這是全球同行也面臨的問題。
【訪問商店】
至於上述第二個問題,即實地訪問商店收集數據,目前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是僱用約400名研究人員,通過兩個主要調查收集價格信息:一個側重於出售商品和服務的企業;另一個側重於向物業業主和租戶調查房租情況。
疫情前,第一個調查中超過70%的數據、第二個調查中約40%的數據來自親自查訪,這個比例多年來沒有大變。不過,在今年2月,84%的價格數據是網上收集,其餘來自電話調查,其中,租金調查完全通過電話進行。
當局在CPI報告中承認,這些因素導致更多價格數據暫時無法獲得,只能估算,許多指數基於比以往更少的價格數據收集。誠然,在2月的數字中,花生醬、檸檬和西蘭花的價格是空白。在「汽車城」底特律,新車價格數據被定位「不夠充分,不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