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通脹政局齊惡化 命運繫於「一條線」?

202104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2021年轉眼間已過了復活節,同時亦到了開年首周提及美國因「派錢」效應,或許到了4月才是冧市之時!不過,4月過了10日,以美股為首的全球股市依然未冧,本周又有甚麼訊號?小心通脹疊加政治局勢惡化帶來的風險。
【1、全球消費品醞釀加價】
回顧上周五是耶穌受難日,接下來復活。然而,全球經濟在復活前,或許也要經歷一輪苦難!受疫情及其他天災影響,原材料不斷漲價,加上蘇彝士運河塞船事件手尾長,關乎民生的通脹已悄悄到來。除了大家熟悉的麥當勞已加價外,環球消費品、糧食飼料、智能電子產品皆已宣布或預期陸續漲價,意味着央行加息潮恐提早到來,絕非佳兆。
全球原材料成本最近不斷飆升,消費品業掀起加價潮!除了內地紙企4月起加價外,Huggies尿片及Scott紙巾生產商金佰利(Kimberly-Clark)宣布6月起,在美國旗下產品近全線加價,由嬰兒、幼兒到成人護理產品,以至廁紙,加幅介乎中至高單位數字。
金佰利1月時曾警告紙漿、循環再造纖維及樹脂成本漲價,估計今年涉及增加的開支介乎4.5億至6億美元,惟當時公司行政總裁Michael Hsu稱,公司不會廣泛地加價。然而,之後環球供應鏈繼疫情之後再受衝擊,尤其是2月冷鋒吹襲美國德州導致廣泛停電,當地多家大型化工廠停產,加劇原材料短缺和漲價,而最近蘇彝士運河航道受阻後,船東及出入口商紛紛警告付運延誤及貨運成本增加。
金佰利發言人表示,1月時的定價計劃是基於當時商品通脹前景,認為當商品環境轉壞,加價行動是合理的。
疫情爆發後令「宅經濟」熱潮加溫,助長電商業務,使裝運用紙箱供不應求,已連番漲價,目前美國每噸報價已飆至785美元的歷史新高,4月很可能進一步上漲。
事實上,美國數十家上市公司已相繼發出通脹升溫警告,原因包括供應鏈出現瓶頸、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勞工費用開始提高。製造業巨企3M公司表示,空陸貨運成本提升;零售巨企沃爾瑪則強調,美國各港口擠擁;移動式房屋與家庭用具製造商Legacy Homes及Williams-Sonoma均稱,工資成本上揚;玩具生產商美泰表示,塑膠價格上漲;包裝商希悅爾(Sealed Air)直言,各項成本皆升。
更重要的是,蘇彝士運河雖然已於3月30日凌晨恢復通航,但仍持續影響中歐海運貿易航線,令通脹形勢惡化。內地媒體最新引述上海洋山港碼頭負責人指出,整個4月,中國至歐洲、美國東部的貨櫃輪脫班(指班輪延誤)都會很嚴重,平均每班船脫班時間將在6至7天左右。物流業界警告,過去缺箱子(貨櫃)的困境將演變為缺船,4月運價可能因塞船事件重新上漲。
另有業界透露,中遠海運的紅海航線4月全部停航,無法再接受新訂艙,已經運上拖車提箱的也將再壓港2至5周不等。業界預計,要完全消除運河塞船事件的影響,可能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航運公司備受挑戰。
【2、糧價飛升 玉米期貨逾8年新高】
論到通脹,不能不關心糧價!美國今年預計穀物種植面積低於預期,引發供給疑慮,再度推高玉米價格,期貨衝上逾8年新高,大豆期貨價也逼近7年高位。市場憂慮一旦這些關鍵飼料農產品供應緊張,會助長全球糧食價格持續膨脹。
更令人擔憂的是,若農業部預測準確,次季穀物新供應將不足以彌補庫存消耗量。該部門指截至3月1日止,大豆庫存已降到5年最低,玉米庫存也減少到7年最低。當局報告顯示,因過去幾年需求減少,加上極端氣候事件頻生,農民對擴大種植持審慎態度。故此,有分析指,穀物價格必須升至更高,才能鼓勵農民擴大栽種面積。
與此同時,市場擔心中國市場的需求恐超出美國的栽種量。分析指,內地去年向美國採購大量大豆,料今年維持強勁。值得留意的是,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巴西第2期玉米收穫展望不佳。
飼料漲價,連帶肉食價格亦趨升,尤其內地首季再遭非洲豬瘟疫情衝擊,導致北方養豬業的豬隻數量最少大減20%,乳豬價格飆高。有專家擔心,豬瘟或蔓延至南方。美國方面,肉類加工商荷美爾(Hormel)2月已宣布調高火雞售價,以抵銷飼養穀物價格上升,而Cheerios麥片生產商General Mills亦表示,會提高價格以彌補部分貨運及生產成本,其行政總裁Jeff Harmening指,競爭對手和零售商均遇上同樣的問題。
此外,J.M Smucker最近提高Jif花生醬售價後,亦打算上調寵物零食價格,理由是貨運成本上升及其他通脹壓力。行政總裁Mark Smucker稱,只會在成本顯著增加下才加價,並提到零售商開始把加價轉嫁予消費者,公司會與零售商合作以確保售價合理。
面對國際糧價節節攀升,內地鼓勵地方政府及企業增加糧食儲備。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表示,今年國際糧價上漲是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疫情在全球蔓延、東南亞旱災、沙漠蝗蟲等危機。在「十四五」(第14個5年)時期,內地將集中推行「數碼糧儲」建設,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糧食的生產、購買、儲存等方面融合,並建設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數據安全中心。
【3、晶片告急 電子產品用戶荷包受損】
以往引領通脹的主角多數是油價,時至今天已是「晶片」!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半導體過去大半年以來供應短缺,多家晶片產業鏈廠商頻傳加價,將成本轉嫁予下游客戶,最終料由消費者「埋單」。由於晶片用途廣泛,電子產品乃至汽車製造業都會採用,因此晶片加價料掀起新一輪廣泛的電子產品漲價潮,勢推高通脹。
世界最大半導體代工商台積電被傳計劃今年底開始取消對客戶訂單優惠,意味明年起訂單加價數個百分點,理由是成本增加,及後內地半導體代工廠中芯國際亦宣布全線漲價。由於供應緊張,晶片及核心原材料水漲船高,已上線的訂單維持原價,已下單而未上線的訂單將按新價執行。
內媒引述消息人士稱,中芯3月已上調價格,漲價區間因客戶而異,8吋與12吋晶圓訂單漲幅各異,整體幅度達15至30%。相關供應鏈業界透露,由於晶片短缺,早前台廠聯電、力積電及台積電等多個代工廠已漲價,中芯算是較遲出手。事實上,在晶片荒之前,半導體代工界曾因減價搶客戰而將報價壓低,利潤相當微薄,後來見產能供不應求才紛紛加價。
值得留意的是,台積電通常給予優惠的客戶主要從事智能手機及個人電腦,例如蘋果公司(Apple Inc.)及高通。因此,極受消費者歡迎的電子產品難免漲價。智能手機及物聯網(IoT)產品製造商realme中國區總裁徐起已率先透露,受手機供應鏈上游晶片、電池、套片等原材料短缺影響,下半年手機價格可能會產生浮動。
本周就有指蘋果公司因零件供應緊缺,而推遲MacBook和iPad產品的生產。
【4、全球命運繫於「一條線」?】
論到通脹,不能不提債息!全球經濟正面臨「危險的分化」,底蘊在於美國債息,勢加快向中美兩大陣營「歸邊」的速度,主因是其他經濟體實在搞不好復甦,只有選邊!恰巧高盛發表了一張自稱為「當下最重要的市場走勢圖」(本文附圖一),就是美國30年期國債孳息率正處於「下降通道」頂部,一旦向上突破,意味極低息時代勢告終!面對美債息狂飆,歐元區尤其頭痛,恐提速「投降」歸入美國陣營。
儘管今年世界經濟有望達到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快增長,但地區復甦差異與缺陷或成絆腳石,同時加快全球形成兩大陣營的「半球化」局面,因復甦只靠中美牽頭!
美國自總統拜登上任後,重返其全球經濟捍衞者的角色,上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地3月新增就業為去年8月以來最多。中國也不遜色,儘管已經開始撤回部分經濟援助,但其在去年抗擊疫情取得的成功仍不斷獲得鞏固。
然而,全球與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同,復甦大失平衡,部分原因是疫苗推出和財政支持因國而異。大多數新興市場和歐元區均落後,其中法國和意大利都延長防疫封鎖,形成「危險的分化」。結果是:要讓全球大多數地區加入中美行列,並完全從疫情中復甦,或需時數年,意味他們必須考慮「歸邊」,才能以較快速度脫困。據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到2024年全球產出仍將比疫前低3%,其中依賴旅遊業和服務業的國家受害最大。
值得留意的是,研究顯示今年首季全球經濟雖按季增約1.3%,但在美國反彈之際,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和日本卻在收縮。在新興市場,巴西、俄羅斯和印度都明顯被中國超越。再者,各國接種疫苗的速度拖得愈長,病毒就愈有可能擴大威脅,甚至出現變種!
就在關鍵時刻,美債息突飆引發市場恐慌,正使高負債的國家打冷顫,因後者多年來都用較低成本借款。隨着美國經濟快速向前邁進,從澳洲到意大利的政府國債息也上揚。惟成本上揚可能破壞歐洲持續偏弱的復甦勢頭,目前疫情又似失控,顯然雪上加霜;同時,靠美元籌資的發展中國家也不樂見借款成本升高。瑞銀指,利率成本只要上升,就會壓縮一國的財政空間,並增加未來赤字。
事實上,7大工業國(G7)的國債息自年初以來攀升1倍至0.48厘。荷蘭國際集團(ING)認為,美債就是關鍵推手。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直言,當局會動用所有工具阻止國債息持續上揚,央行已加快買債腳步,以壓低持續上揚的借款成本。
據推算,歐債息每變化0.1厘,便會產生約110億歐元的年利息變化。另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估計,新興國的美元債逾4萬億美元,故有基金經理警告是「煤礦中的金絲雀」,恐隨時爆出債務「黑天鵝」。
誠然,形勢並不樂觀,因美國30年期債息有異動,正面臨過去長達30年的長期阻力位,下一步是否會突破,對全球市場意義重大!更被高盛形容為「地球上還有比這張更重要的圖表嗎?」
正因美債息攪局,高盛放棄去年10月9日為時近6個月的沽空美元建議!該行在題為「戰術撤退」的報告稱,宣布結束沽空美元兌G10貨幣的提議,主因美債息飆推動美元反彈。在高盛跟大隊「投降」後,去年底幾成共識的美元看跌押注已瓦解,美元今年來累漲近3%。看來,美國以經濟手段強迫歸邊的手段僅剛開始。
【5、美債息上升和美元強勢!花旗和大摩對新興市場保持警惕】
一旦美債息再突然抽升,最受苦的不是美國,而是新興市場!外媒報道,進入4月第1個完整的交易周,3月遭受了損失的新興市場投資者,將繼續承受美國國債孳息率上升和美元強勢帶來的痛苦。
上周五公布的美國就業數據超出預期,促使交易員預計聯儲局將更早開始加息,這使人擔心美國無風險投資產品的更高回報可能會驅使更多資金流出新興市場。根據EPFR Global的數據,3月新興市場資產的需求下降,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的資金規模不到2月的1/3,而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則出現資金外流。
摩根士丹利對新興市場貨幣保持看跌,稱許多發展中經濟體緩慢的疫苗接種步伐使得它們的經濟增長步伐幾乎肯定會落後於美國。與此同時,花旗集團預計,美國孳息率上升及美元保持韌性,將在未來幾個月對新興市場資產構成進一步的壓力。
花旗集團駐倫敦的CEEMEA策略負責人Luis Costa說:「本季對美元而言可能是有重大進展的一個季度,而對新興市場而言卻不一定很好,我們認為美國的孳息率曲線調整並沒有完成。從現在到6、7月 ,我們可能會看到孳息率進一步走高。」
在今年第1季,新興市場貨幣和債券出現一年來首次季度下跌,美元則逼近11月以來的最強水平。新興市場股票也出現9月份以來首次單月下跌,令第1季度的漲幅收窄。
在土耳其、俄羅斯和巴西上個月加息之後,本周投資者將注意力轉向新興市場的通脹數據,以尋求有關貨幣政策路徑的線索。
【6、花旗:市場氣氛已屆1999年科網泡沫】
事實上,花旗美國股票策略師Tobias Levkovich本周警告,目前股市正進入泡沫區,直言美股估值過高及股民亢奮,讓他回想到1999年科網泡沫。
他本周正以「感覺回到1999年的氣氛(高風險)」為題,發表報告表達強烈擔憂,希望喚醒投資者。
他注意到有基金經理已開始感受到「不得不在股市中追升的壓力」,儘管他們也意識到最終恐以悲劇收場。回顧這種壓力在科網泡沫時期也廣泛存在。
花旗相信,目前美股估值過高,以標指為例,該指數市值對收入比例已超過2000年的高峰。包括金融及原物料等主要行業的利潤預測將下調,投資者又低估拜登大幅調升企業稅所帶來的風險,提醒恐慌/狂熱情緒指標已升至「狂熱區」,預示未來12個月標指將出現負回報。
【7、中美經濟戰歸邊今夏關鍵】
除了通脹威脅外,中美之爭亦是重點,局勢更明顯惡化,美方本周已對中美經濟戰叫陣!美國財長耶倫在最新一場有關國際經濟政策的重要演講中表明,前總統特朗普的孤立主義時代已告終,主張全球主要經濟體可實現統一公司稅率。分析相信,她擺出的一副姿態標誌着美國重返「全球舞台」,是打着中國而來。惟歐盟取態才是關鍵,加拿大著名投資者Kevin O'Leary認為,美國總統拜登的「聯歐制中」策略不會成功,主要基於歐洲不會輕易放棄與中國做生意的機會。
耶倫明言,美國需要「在全球市場上作為一個強大的影響力」,以平衡競爭環境,又特別點出來自中國的威脅,直指要恢復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和在盟國之間的公信力。她於影片講話中稱,在經過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時代後,接下來若各國共同使用全球最低稅率,可確保跨國公司以更公平的基礎徵稅上實現全球經濟蓬勃發展,並刺激創新、增長和繁榮。
拜登政府的稅務建議,亦代表着美國重返由經合組織(OECD)牽頭、與約140個國家進行長達數年的談判,以就最低徵稅問題達成全球協議。
目前拜登計劃對企業國外利潤徵收21%的全球最低稅率,雖然大多數成員國都支持相關最低稅率建議,但因為談判中還包括了一項關於數碼稅收的潛在協議,因此尚未達成共識,而諸國自設的協議限期就在今年夏天。換言之,夏季就是經濟戰「歸邊」的關鍵時間。
耶倫在會上批評特朗普政府的戰略,指摘美國自我孤立,並撤出由美國自己創造的國際秩序。她重申,美國優先永遠不代表美國,缺乏全球領導和參與,會使制度和經濟變得脆弱。
她在講話中亦呼籲其他主要經濟體繼續進行刺激經濟措施,避免過早撤回,否則將出現全球失衡。她接下來將首次以美國財長身份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今年的會議將以視像形式舉行,她將與他國財長討論氣候變化等議題。
隨着耶倫叫陣,意味中美競爭入直路,由於歐盟加起來屬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故其取態極為重要,惟著名投資者O'Leary認為,歐洲國家不會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不看好拜登「聯歐制中」,因歐企無法承受失去中國生意的打擊,組成聯盟的想法不會發生。他又提到,華府使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面臨重重壁壘,但同樣傷到那些與中國有生意往來的美企。
【8、耶倫倡「全球稅改」猶如「特」式宣戰?】
事實上,耶倫主張制訂全球最低企業稅率的倡議,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外媒形容,此項提案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決定對華掀起貿易戰同樣轟動,藉以展示美國霸權。拜登政府甫上場,便計劃解決稅收這項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難題,足證其「一統天下」的決心,亦向中國示警資本戰開打了。
20國集團(G20)財金官員周三舉行網上會議,當中,耶倫所提出的稅率問題將是今屆G20的一大亮點,而德國與法國稱,是次會議可能推進年中前達成一項里程碑協議。據悉,G20財金官員希望在年中前就最低企業稅率達成一致共識,將是一個世代以來,首次逾140個國家就跨境商務徵稅更新規則。
統一全球最低企業稅率實質上有其急切性,因在截至2018年的10年間,流經7個離岸避稅天堂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就達到全球的1/3,而這些投資本應被徵收更高稅率。根據經合組織(OECD)去年研究,遏止避稅行為的措施可望為各國帶來每年約1,000億美元的收益。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37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有24個降低了自己的企業稅率,只有7個提高,亦即是成員國為防止利潤外流,寧願降低本國稅率,問題在於著名的避稅天堂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等,甚至連企業利潤稅都不收。
就耶倫的「世界大融合」,剛被《福布斯》評為全球首富的電商一哥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迅速歸邊,周二表態支持美國將企業稅由21%上調至28%,以作為當地基建計劃資金。他稱,認同基建投資需要各方的讓步,無論是相關細節或運用範圍(上調企業稅率)。拜登上周曾提到,亞馬遜是91家利用各種漏洞而毋須繳交聯邦利得稅的財富500大企業之一。
雖然巨企迅速就範,但作為離岸避稅國之一、稅率僅12.5%的愛爾蘭,其財長Paschal Donohoe提出憂慮,全球最低稅率可能影響該國這類較小型經濟體,因當地是靠低稅吸引國際投資者。
事實上,耶倫不是第一個建議嚴厲打擊避稅行為的人。每次世界經濟遇到重創,各地財長都打算由稅收入手,惟因涉及眾多國家及企業利益,一直未達共識。耶倫嘗試解決稅率問題挑戰仍很大,但若有進展,則凸顯美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仍有強大話語權。
【9、華限外資行業務 對應美走資布局】
中國方面,正當海外企業以為中國的金融大門將會愈打愈開時,外媒最新傳出中國大幅限制外資銀行在華開展業務的消息。中國之所以由「擁抱資本」到「有意送客」,正是要應對美國已發動的資本戰把戲,主要憂慮流入的資金愈龐大,尤其是熱錢,一旦突然湧出,愈容易釀成金融體系重大風險,刺破資產泡沫。
有消息指出,中國已出台新規例,大幅限制外資銀行在華開展業務的能力,目的之一是為了保住本土銀行的相對競爭力。據悉,內地於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推出了一批規定,對外資銀行由海外轉移到中國的資金額度作出限制。而上周三生效的另一條規例,更進一步要求許多外資銀行減少放貸,並出售債券和其他投資。
消息人士稱,資金限制的新規定已引起了全球銀行高管和依賴海外銀行貸款的在華外資公司關注。外資擔心新規定可能會令外資企業在取得貸款或融資時,更大幅度地依賴國有銀行,變相將資金話語權落入中國官方的手中。
雖然業界沒有高調談論新規,但外媒透露,中國歐盟商會於今年1月發給人民銀行的信中,就已對限制海外轉帳金額表達擔憂。信中稱「這個重大結構性變化」帶來的風險,可能從根本上扭轉在華歐資銀行的戰略發展方向。
誠然,人民幣近月走勢與經濟脫鈎,扭轉了之前的升浪,明顯是中國對資本戰的部署,人行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要讓資金流入中國變得稍為困難、流出稍為容易。及後,其他監管機構又要求中資及外資銀行縮小資產負債表,主要出於對中國信貸快速增長的擔憂。
中國近期之所以要限制外資流入,皆因有統計顯示,外資去年持有中國股票的規模按年大增62%,至3.4萬億元人民幣;所持債券亦飆47%,至3.3萬億元,人民幣匯價創逾10年最佳季度表現。到了今年首2個月,外資又淨買入總值535億美元的中國債券。這在外界看起來的好的現象實質堪憂,中證監主席易會滿甚至直言,熱錢大進大出,對市場是傷害,要嚴格管控。人行前著名智囊李稻葵更明言,憂慮今年下半年面對走資威脅。
面對當前世界政局,經濟學家分析,資金流出固然是重要問題,中國當局更擔心資金流入,因一旦市場狀況改變,可以一下子變為資本流出,大幅影響資產價格。
【10、科技大佬:比特幣恐成中國金融武器 威脅美元地位】
與此同時,提供網絡支付服務的美國PayPal聯合創始辦人兼億萬富翁投資者泰爾(Peter Thiel)警告,比特幣可能成為「中國金融武器」,威脅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
泰爾雖然是「贊成加密貨幣」和「比特幣最大化主義者」,但他坦言虛擬貨幣可能正在破壞美國。他表示,正思考比特幣發展到目前,是否該被視為中國對付美國的金融武器。它威脅到法定貨幣、尤其是美元。
他又表示,如果中國偏好比特幣,也許美國應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就其確切運作方式提出一些更強硬的問題。除了談及虛擬貨幣,他又批評蘋果公司(Apple Inc.),指其從結構上來說,可能是科技公司中真正的大問題,Apple是與中國真正有協同性的公司,美國應該對其進行審查。
論到中美爭霸,最終或許會衍生出一種新貨幣。誠然,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連年下滑,可能意味美元在國際儲備貨幣領域的霸主地位蒙上陰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去年從60.7%降至約59%,遠低於2001年的73%,且近20年呈下滑趨勢。
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Kenneth Rogoff直言,這是美元結束「過度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的一環,最終可能導致美國的舉債成本增加。
報道指,若按目前趨勢,人們可能在未來20年看到美元霸權終結,特別是在人民幣穩步走向國際化之際,各國央行逐漸提高人民幣佔外匯儲備的比率。
隨着美元在外匯儲備的地位下降,人民幣已成為最大受惠者,計入匯率等因素後,2020年人民幣佔國際外匯儲備的比率達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