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谷新能源 對電費影響微

202104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藍凌志表示,隨着規模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未來會續降,現時已有地方做到平過化石燃料。
中電控股(00002)首席執行官藍凌志形容,實現「碳中和」如同在短短30年內拚命將過去120多年建成的發電系統,統統換成沒有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裝機,但強調相關投資成本對電費的影響不及燃料價格波動。
他稱,中電已經與港燈(02638)組建合資公司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兩電未來都會可能優化投資,因為讓香港實現「碳中和」不能單靠其中一方獨力完成,似乎是在暗示未來有機會與對方合作拓展新能源。
中電於最新業績提到,探索在香港興建海上風電場。他指,中電早於2010年便開始研究可行性,惟當時風車發電能力比現在低很多,導致產量無法維繫建設及日常固定成本。然而,隨着技術趨向成熟,風車的風輪直徑增大令效能提升,同時安裝成本亦降低,在港推行海上風力發電的經濟效益和可行性已提高。中電將在成本管理方面進行研究,確認後就可能會在2023年向政府提交建議;若獲批,會在截至2028年為止的下個5年發展計劃開展有關工作。
他強調,興建新基建屬長線投資,並會按建造年期攤銷投資成本,一般需時30至50年,故對電費的影響較想像中小,不及燃料價格。電費調整要視乎國際燃料價格走勢,去年由於油價下跌,與其掛鈎的天然氣價格因而有一定緩解,惟難以預計疫後油價上漲情況,天然氣未來價格走勢為最大變數。若完全不用再買化石燃料,電費反而會更穩定。
他續稱,由於香港發展可再生能源受土地限制,中電樂意在地理鄰近的大灣區進一步投資,屆時電力可輸往香港。若中電於項目有權益、兼能同時掌握電力傳輸環節,繼而保障供電穩定,香港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就不能說成能源供應進一步依賴內地。
內地國營電力公司紛紛宣布未來幾年的可再生能源建設,惟藍凌志稱,中電無類似目標。公司本已是內地最大的外資可再生能源發電商,中國政府推動「碳中和」是很明確,碳排放交易等很多措施陸續出台,但他多年來一直希望見到的清晰是指運作如何,也要評估項目與電網消納能力之協調,理想的話就會加碼投資,目前只是「稍作停頓」作觀望。
澳洲業務方面,集團旗下EnergyAustralia(EA)早前宣布其供應全國8%用電需求的雅洛恩燃煤電廠提早4年於2028年退役,作為替代的工程乃於2026年或之前完成興建容量達350兆瓦的新大型電池蓄能系統。這是否意味着中電之後要大灑金錢擴展當地可再生能源發電產能,以維持其在批發市場的份額?
藍凌志稱,澳洲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充沛,風電十分廉價,政府正興建很多風電場,日後中電可直接向政府購買電力,反而保障電力供應穩定所需的儲電能力仍不足,中電在此領域能為當地能源轉型發揮更大價值。政府提供的資助足以大規模建設更多組電池,EA並不打算僅靠一組電池的存儲容量,便完全取代約1,400兆瓦的燃煤電廠。
另外,他指,中電無意單單因成立120周年而派發特別股息。
●天然氣僅過渡 終須靠氫能
中電控股(00002)逐步提高天然氣於發電燃料中的比重,並推高電費,惟首席執行官藍凌志形容,天然氣發電在香港實現「碳中和」過程中只不過是扮演過渡角色,最終將被氫氣發電所取代。
中電現行涉資529億元的5年發展計劃當中,不少資本開支用於建設燃氣發電機組,並與港燈(02638)合作以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技術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藍凌志表示,其施工進度依然理想,預計於2022年投產。
不過,他指出,即使2050年前氫氣可以完全取代天然氣在香港發電燃料中的角色,現有燃氣發電機組可以逐漸改用為氫氣發電。
現時氫氣燃料主要是石化行業的副產品,本質上不算環保,因此長遠要讓綠色氫氣普及,也就是推廣將水電解氫氣和氧氣的生產方式。他指出,現階段綠色氫氣在減低碳排放的過程中主要扮演能量儲存的角色,若風力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裝機產出的電力過剩,就用來電解水分,這些能量於是改以氫氣的形式保存下來,不致因為無處消納而被浪費。
藍凌志續說,氫氣發電起初階段的成本可能很昂貴,但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一樣,可望隨着行業規模漸漸擴大,其成本也會下降,在目前已有技術下,相信過渡過程會非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