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首期買股收息去租樓 點解好過買樓?

202105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最近樓價重拾升勢,許多樓市KOL都說是因為環球放水、銀紙貶值,通脹刺激樓價向上。為對抗通脹,有位睇淡樓價網友提議,不如將買樓首期,分散投資於收息股,自製現金流幫補租樓支出,既可隨通脹坐享資產升值的好處,又能隨時套現應急。對於網友建議,本欄將進一步分析其可行性,以及提供具體操作方法!
假設該網友儲下100萬元,若買私樓,一定要博到盡借9成按揭才夠錢,惟七除八扣下,估計最多只能買540萬元的細單位。各項支出依次如下,最大金額是首期54萬元,再來是按揭保險費24.3萬元,另有印花稅16.2萬元、代理佣金5.4萬元及律師費1萬元,剛好將100萬元首期使清光,但還未計裝修等雜費。
以目前最低H按息率約1.4厘、供30年計算,每月供款16,541元,當中5,778元為利息支出,佔整體供款約35%;若然加借按揭保險費,月供金額則變為17,368元。
而以同一筆錢買股票收息,又將如何?在此,本欄不建議散戶將錢投放於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始終是以買樓首期做前提的儲蓄,當然要最大限度的力保穩健。具體如何做到?答案是在大型恒指成分股中尋寶。
事實上,藍籌股中不乏股息高逾6厘的選擇,換言之,長線持有一年可坐收6萬元或以上的派息,平均每月5,000元以上,有效抵銷屋租負擔。投資標的則以對抗通脹做主題,可以考慮買內地石油股、電訊股,皆因這些生活必須品大機會隨通脹加價,屬於相對穩陣的公用性質。另外,高息內銀股亦都可以留意。上述板塊大跌的風險相對低,不過為了防止股價波動而令投資變成「賺息蝕價」,確定買入目標後,千萬不要孤注一擲,而是分注吸納、取其均價。
總結上述兩種做法的優劣。買樓方面,據代理網搜尋所得,540萬元只能買到個別新界區的300餘至400方呎的兩房戶,或者200餘方呎的市區細戶。好處是擁有自己的家,壞處是積蓄「一Q清袋」,更要孭上高達486萬元的債務,每月至少供款16,541元,當中35%為利息支出,另外要繳交差餉、地租。
而藉買收息股租樓,除了不用繳交差餉、地租,亦不用支付每月逾5,700元的按息,且每月獲得5,000元的股息補貼租樓支出。在香港經濟不穩、打工仔隨時加入失業大軍的陰霾下,藍籌股可以隨時變現的流通性尤其重要。而且,通脹已經降臨,上述股票板塊將會水漲船高,與樓價向下的大趨勢相比,增值能力更高。
最後,亦是最大爭議的是為何樓價向下的大趨勢不變?問大家一個簡單的邏輯問題,若然全副身家只剩下買食物的錢,請各位撫心自問,你會選擇交租、供樓,還是用來維生?若然答案是後者,那麼在香港經濟出現曙光之前,樓價中長線一定只跌不升。
東網產經專欄作者 林南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