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巨資扶持半導體強圍堵 G7倡全球加稅內地勢成障礙

202106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滿腦子冷戰思維的美國政界正卯足全力維持自己在各個領域的領導地位,一場晶片荒令台灣多家半導體企業賺個盆滿缽滿,更令美國心裏極不是滋味,因此一邊打算跟隨中國透過補貼振興科技產業,一邊力推全球最低企業稅籌集資金。不過,稅制改革一事勢面臨中國的挑戰,市場亦相信北京會極力保持享受國家低稅優惠的本土科技公司不受影響。
●美4000億扶持芯企僅屬杯水車薪
為奪回在晶片產業的昔日輝煌,並對抗中國的競爭,美國政府早前推出了一項法案,斥資520億美元(約4,056億港元)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惟有分析潑冷水,指該法案的金額雖看似龐大,但仍不足讓美國在這場晶片產業大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遑論撼動台灣等主要半導體產地的優勢。
作為剛通過參議院的《美國創新及競爭法》其中一部分,顧問公司貝恩合夥人Anne Hoecker形容,華府為晶片產業提供的巨額援助,是「一個好的開始」,可讓半導體公司更放心進行多年的大規模投資,可是半導體是很燒錢的行業,許多其他地方也推出了高額補貼。
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公布,5月份收入按年增長19.76%至1,123.6億元(新台幣‧下同),跟貴為全球最大外判晶片封裝測試商的日月光控股,齊創同月歷史新高,首5個月累計按年增長17.11%至5,860.85億元,相當於211.77億美元,以此粗略估算該企今年全年收入接近508億美元,幾乎接近美國政府為本土晶片企業提供的援助金額總和。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之前說過未來3年會投資1,000億美元擴充產能,意味上述法案所能提供的援助,僅為一家私人公司投資額的一半。而且該公司多番強調絕大多數產能會留在台灣,其赴美設廠也會跟英特爾(Intel)等「美國隊」分享補貼。
專攻中低端手機處理器晶片的台企聯發科技亦披露,上月收入按年大增89.76%至413.26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儘管台灣外判晶片測試大廠京元爆染疫群組,惟聯發科透過調配供應商生產比重,維持原先業績指引,看好本季5G高階晶片出貨,料將帶動於高階市場的市佔率。市傳日月光已取消每季洽談封裝價格時的折讓優惠,本季會因應原材料漲價和產能不足,調高打線封裝收費5至10%。
雖然美國大撒金錢,短期內也難追趕台灣於晶片產業的關鍵地位,但法案對於本土經濟的提振作用會較為明顯。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及牛津研究院估計,晶片援助法案可使當地經濟每年增加246億美元;創造28萬個永久工作職位,其中4.2萬個將直接受僱於半導體行業。
另有分析指,由於美國有本事限制中國取得美企的晶片製造儀器,其半導體產業發展目標比較簡單,重新增強晶片的產量便可,可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不僅是製造,還要兼顧上游的設備。目前由於內地無法取得由荷蘭設備商ASML製造、7納米或以下尖端製程必需的EUV光刻機,工藝進展停滯不前。
●G7撐加企業稅 內地勢成障礙
7大工業國(G7)財長上周達成共識,支持將全球最低企業稅稅率定於15%,務求讓一眾有意圍堵中國的發達國家得以增加稅收,填充國庫去振興受疫情重創的經濟,以及補充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的彈藥。不過,市傳中國不會輕易首肯簽字,而發達國家們已經為潛在的角力做準備。
這個由現屆美國政府倡導的行動或許今年10月就有望達成最終協議,面前最大關卡在於下月9至10日於意大利威尼斯召開的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因為近年跟歐美關係欠佳的中國終於出場,據報G7方面也估計北京是最大障礙,中方或尋求將內地利潤切離或排除在協議外,而G7可能只會作有限讓步。
內地現時企業稅稅率設於25%,因此15%看起來對香港的潛在影響可能更大,可是中國財政部旗下財政科學院研究員王澤彩指出,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遠低於15%。
以中國亟欲突破外國「卡脖子」的半導體產業為例,中芯國際(00981)去年12月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前一天,內地宣布從事28納米或以下製程的半導體企業或項目,營運年期長過15年者,2020年起10年內免收企業所得稅,上周被華府「巨細無遺」地列入涉軍企業名單的多家中芯子企亦可受惠,而從事65納米或以下者亦可享5年免稅。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表示,內地對晶片產能的需求要多8家中芯才能滿足,目前已經有獨角獸企業利用40納米成熟製程工藝,透過整合技術讓性能與16納米看齊。開發這些晶片的實體,理論上今年都不用繳稅。
高新技術企業當然絕不限於中芯,也包括了電動車龍頭比亞迪股份(01211)和招牌科網巨頭騰訊控股(00700)之若干附屬公司。比亞迪年報指,這些子企會獲頒一份「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每3年續期一次,期間可享15%企業所得稅優惠。
市場關注的是,現在G7有求於中國,中國會否趁機要求他們,尤其是美國,於一些領域提供「着數」。然而,亦有學者相信,中國不至於會拒絕G7,因不少靠內地實現增長的跨國巨企,也把在華業務的利潤遷移到稅率更低的地方,降低向中國繳稅的規模。
事實上,面對圍堵,內地確實要先顧好經濟。消息指,內地現在暫時放慢減低碳排放的步伐,尤其是路線圖的制訂其實由經濟官員而非環境部門主導;擬於本月底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僅限於約2,200家電力企業,佔內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成,範圍比起原先計劃來自8個行業共6,000家企業顯著「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