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遏抑通脹取態 為何是美國經濟復甦關鍵?

202106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全球通脹壓力飆升,美國聯儲局亦提前了加息時間表,預料2023年底前或將加息兩次。另一邊廂,中國亦面臨大宗商品與各類原料漲價壓力,內地政府甚至連環出手壓制物價。事實上,按照目前經濟環境,中國其實有足夠條件容許通脹升溫,壓制通脹的做法更多的是從大局層面考慮,避免輸出通脹,引發全球經濟衝擊。分析更指出,若中國任由通脹飆升,最大受害者將會是美國。
內地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於5月按年大增9%,意味着製造業上游成本正急劇飆升,惟市場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預期仍然不高,甚至不少機構預測,成本壓力不會傳導致消費層面。瑞銀投資銀行預計,第三季度CPI按年增幅可能溫和升至2%左右、第四季度達到3%以上,消費物價通脹遠不及當前上游成本的增幅。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當前內地PPI的飆升不太可能轉化為CPI增長,表明消費者不必懼怕高通脹。不過,這種情況實際上值得擔心,因為「中國的經濟需要更多一點的通脹。」
他解釋,PPI與CPI的差距,意味着市場出現了「價格傳遞的缺失」,消費通脹保持在低位,壓榨了下游生產商的利潤,即使上游行業受益於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最終仍會損害整體消費、投資,甚至會危及經濟增長。而中國對更高通脹的忍受能力,也優於其他發達經濟體。政府應該採取更具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提振消費通脹。
有學者認為,中國平抑通脹的做法,會讓美國成為受益者。麻省大學安模斯特分校經濟學助理教授Isabella Weber表示,美國總統拜登正在努力推進其大型基建計劃,而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鋼鐵和銅等材料,引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統上,大型基建投資必然會引發通脹壓力。她認為,中國壓制商品價格的做法,反而有助於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減輕從中國進口各種耐用品的價格成本壓力,甚至可以說︰「中國抑制通脹的努力對全球至關重要。」
中國的做法反而有助美國減少通脹憂慮,亦為拜登推動公共開支計劃提供了基礎。若美國無法推進該計劃,對其經濟前景必然會構成極大損害,甚至波及全球。
另有分指出,人民幣早前大幅升值,雖然有助減低進口原材料及大宗商品成本,緩解國內通脹壓力,但這也意味着向全球「輸出通脹」,因為中國出口的貨物會受人民幣匯率影響而變相加價。這就像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輸出通縮」一樣,當時人民幣保持於較低匯率,大量廉價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抑制了其他地方的物價。然而,早前人民銀行宣布增加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明顯是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預期,這也意味中國以全球大局為重,無意向外國輸出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