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內房債務危機發酵 恐變「雷曼2.0」?

202109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周金融市場上最熱門的話題,自然是內地房企債務危。連日來中港股市亦受到相關消息困擾,市場擔憂一旦大型龍頭房企出現爆煲,會引發連鎖效應,波及中國樓市、銀行,以至整個金融系統...而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稍有不慎隨時會引發經濟崩潰!
【1、內房危機發酵 醞釀金融風暴】
內地龍頭房企中國恒大(03333)的債務危機已引發市場風聲鶴唳,雖然官媒出言安撫,指就算恒大破產,也不會成為「雷曼兄弟倒閉那樣系統性金融風暴的導火索」,但市場對信用風險擴散的憂慮未曾消退,累及其他內房股遭一沉百踩,多家大行出手狠劈投資評級及目標價。
摩根大通認為,流動性憂慮將持續困擾房企一段時間,即使短期內可能出現恒大債務重組或信貸寬鬆等催化劑,但行業仍面臨政策逆風,「任何明顯反彈都會是減持內房股的機會。」
該行遂下調12隻房企的目標價,包括調低碧桂園(02007)目標價29.89%,至6.8元;融創中國(01918)目標價則遭降55.55%至12元,兩者評級更分別降至「中性」及「減持」。龍光集團(03380)同樣被降至「減持」,目標價由9.2元,降至5.9元。
中信証券研究就認為,內地房地產板塊有約一半的負債是信用負債,合作項目眾多,房企資產和負債結構複雜,信用風險具備傳染性。就連傳統被視為非周期性的物管行業,一旦關聯發展商資金鏈斷裂,或存在變賣物管股權風險。該行相信第四季起,有少數房企需要處置資產甚至債務重組,更多企業持續縮減規模。
中國安邦智庫直言,恒大已錯過資產重組最佳時機,現階段尋求其他房企或金融機構救助幾無可能,因為潛在投資者甚至希望在恒大倒下之後再「撈底」。在房策趨緊、當局推動「共同富裕」政策下,中央或地方沒有動力透過國企承接恒大。由政府主導實現有序的債務重組,將是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現實選擇。
由恒大在今年上半年業績自揭面臨流動性危機起,市場幾乎認定該企最終要走上重組之路。惟處置這些債務甚為「棘手」,因為恒大的融資渠道除了一般銀行貸款,更涉及向大眾銷售的理財產品,其拖欠上下游供應商的商票,以及尚未交付樓盤的眾多購房者等,牽連甚廣,惹來風險傳播的憂慮。
內地官媒卻大派「定心丸」,稱中國並不存在發生房地產發生次貸危機的基本形勢。惟國家需要對行業開展規範化調整時,不會因為有的企業問題嚴重而投鼠忌器。一旦爆煲,出事企業不能有自己「大到不能倒」的僥倖,必須有能力「以市場方式自救」,似暗示恒大危機不應靠政府解決。
中泰證券研究所房地產行業負責人陳立認為,監管政策其實已經在給出了明確的方向,針對房企財務指標的「三道紅線」就是官方認可的良好評價指標。而行業正「去偽存真」,以往全國化擴張速度較快的房企,在降槓桿周期中丟失掉的市場份額,當前「三道紅線」硬性約束下無法加槓桿追回市場地位;堅持穩健經營的房企則可實現高質量的規模增長。
【2、恒大若不受控破產 將成中國經濟噩夢?】
外媒報道,中國恒大集團一再對7萬多投資者食言,令各地寫字樓的維權活動愈演愈烈。恒大的大特賣令原本就困難的房地產市場更形脆弱,衝擊其他開發商,令本就擔心新冠疫情的消費者更不願意買樓。信貸市場壓力由低評級的房地產企業,蔓延至其他實力更強的同業及銀行。
「作為一個系統重要性開發商,恒大破產將給整個房地產行業帶來麻煩,」 北京精品投銀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債權人的債務追討會導致資產甩賣並打擊樓價。整個供應鏈的毛利都將受到擠壓。還會導致資本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
現階段,幾乎受訪銀行家、分析師及投資者都表示,北京對雷曼事件沒興趣。他們估計,監管機構將介入重組達3,000億美元的恒大債務,將系統性風險降至最低,而不會讓其混亂破產。
然而,沒人可以擔保一定會出現好結果。參考2015年中國陷入救市困境,顯示決策者很難控制金融市場。雖然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已敦促許家印解決債務問題,但當局尚未說明政府是否會允許其大規模債務重組或破產。
在必要時,中國政府或接管私營企業。當局2019年接管包商銀行,2020年初控制海航集團。且近年來法院主導的重組也愈來愈普遍,去年就完成逾700宗。
前中國銀保監會官員、現任中國農業再保險首席風險官Yu Yong表示,政府在平衡對恒大的支持方面非常謹慎。Yu Yong最近在播客中對光大新鴻基分析師Jonas Short表示,中國老百姓心中的最大泡沫就是樓市,如有任何事情發生,對整個中國經濟造成系統性風險。
「人們大部分身家都放在房地產上,即使是10%的回調,也會對許多人構成嚴重衝擊,」獨立分析師Fraser Howie表示。Fraser曾與他人共同撰寫過關於中國金融的書籍,對中資的關注長達數十年。
另一個關注點是,恒大能否兌付賣予散戶投資者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其中包括許多恒大員工。根據財新,約4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理財產品需要到期償還。恒大正試圖透過出售資產回籠資金,包括出售恒大汽車和恒大物業的股權,但至今為止進展甚微。
【3、恒大信貸評級被降至「CC級」 意味金融系統風險升溫】
外地媒體報道,中國樓市首張骨牌瀕臨倒下,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周三(15日)下調中國恒大(03333)及附屬公司信用評級,由「CCC」下調至「CC」,展望「負向」,並指恒大流動性可能已經枯竭,將導致債務違約,可能出現債務重組,預計屆時或會進一步下調其評級。另一家評級機構惠譽(Fitch)警告,恒大若債務違約,中國可能會有多個行業暴露在升高的信貸風險中。
報道指出,目前中國最迫在眉睫的擔憂是,恐發生一波房地產行業崩潰倒閉潮;恒大賤賣資產可能會破壞價格,導致槓桿操作的開發商崩潰,使這個佔中國經濟1/4的行業陷入癱瘓。法國外貿銀行指出,中國最顯而易見的灰犀牛,就是房地產行業正面臨愈來愈大壓力。
據媒體引述2020年資料顯示,恒大負債涉及超過128家銀行和逾121家非銀行機構。惠譽表示,恒大5,72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持有,但銀行或許對恒大的供應商有間接曝險,這些供應商的商品和服務欠款6,670億元人民幣。
【4、內地今年冬天恐缺電 或危及經濟復甦】
外國傳媒報道,隨着全球能源供應吃緊導致燃料價格飛漲,中國又要面臨一個電力短缺的冬天,這可能會危及其經濟復甦。
隨着北亞和歐洲的競爭對手爭奪有限的供應,中國過去一年雖然努力儲存燃料,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仍面臨煤炭和天然氣(用於家庭供暖和發電廠)不足的風險。未來幾個月天氣變冷時,供暖需求將激增,這可能會引發類似於去年冬天和夏天的電力配給。
能源供不應求和價格居高不下可能重創中國的工業,在嚴格的防疫措施減少消費支出和旅行之際,加劇經濟增長的放緩。
有分析指出,在最冷的日子,中國東南部一些省份很可能會遇到另一波電力短缺。整個2021年夏季,燃煤供應一直吃緊,而且還沒有緩解。
隨着經濟從疫情中復甦,從北京到倫敦的能源價格飆升,在供應短缺之際刺激了需求。今年冬天,當北半球的需求達到頂峰時,全球的漲勢預計將達到高潮,這可能會打斷全球經濟復甦並助長通脹。
本周早些時候,高盛將10月至12月亞洲煤炭基準價格的預測幾乎上調一倍。部分原因是北亞液化天然氣的現貨價格在去年上漲了4倍,並且處於有紀錄以來的最高季節性水平。
IHS Markit分析師Lara Dong表示,如果煤炭和天然氣價格在即將到來的冬季保持高位,電力吃緊的風險將很高。
【5、惠譽警告:全球經濟復甦「到頂」 削今年增長預測】
評級機構惠譽周四(16日)表示,全球經濟復甦可能達到最大可行的增速,因為供應問題仍然限制工業生產擴張,並造成通脹壓力。
惠譽首席經濟學家Brian Coulton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相信需求增長放緩和供應限制的壓力有望在明年得到緩解,但另一方面,物價上漲的壓力會帶來政策轉變,預期刺激經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明年開始縮減。
惠譽在報告中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由6.3%下調至6%,認為美國和中國都出現了一些負面因素;至於歐元區和俄羅斯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則小幅上調。
【6、僅餘數周!耶倫致電麥康奈爾 請求支持提高債務上限被拒】
美國朝野對提高聯邦債務上限再陷僵局,外國傳媒報道,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拒財政部長耶倫提出的,民主、共和兩黨共同努力提高聯邦債務上限的請求,但聯邦負債上限可能僅剩幾周時間就被突破。
麥康奈爾發言人表示,他向耶倫重申了他自7月以來的公開表態:這是一個統一的民主黨政府,採取了黨派路線、不計後果的稅收和大肆支出,他們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來提高債務上限,而且他們有工具來做到這一點。」
耶倫敦促國會盡快提高債務上限,並警告財政部為避免突破負債上限而採取的非常措施,可能最早在10月用完。不過周三,麥康奈爾發推文指出提高債務上限是民主黨的「單方面責任」。
美國政府指出,上次為期兩年的暫停負債上限的協議以來,債務增加主要來自共和黨人的減稅政策和疫情導致的緊急開支。
事實上,共和黨人將其在負債上限問題上的強硬立場與其對3.5萬億美元的稅收和社會支出計劃的反對態度聯繫起來。
【7、海外投資者狂沽美股】
美國財政部周四(16日)發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指出,於7月份,日本按月增持美國國債305億美元,繼續是美國最大海外債主,持有美債總量達創紀錄的1.31萬億美元。
中國在7月份增持美債63.5億美元,至總量1.068萬億美元,為近5個月內首次增持美債,是美國第二大最大海外債主。
值得留意的是,於7月份,美國以外地區的投資者淨拋售美股343億美元,為2007年8月以來第二大月度拋售規模;於同一時間以創紀錄的規模大舉買入美債,持倉增加462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7.54萬億美元,並且是連續四個月增長。
【8、騰訊市值蒸發3.1萬億元 內企絕迹全球10大榜】
內地針對各行業亂象的監管行動雷厲風行,引發連環效應,致令經濟增長放緩之餘,中資企業市值亦受累急插。
「股王」騰訊控股(00700)跌出全球10大市值企業排名,意味內企已絕迹於前10榜單之上,為2017年以來首次。截至周四,騰訊市值僅4.32萬億元,較2月18日盤中高位市值累計回落3.11萬億元或41.8%。
【9、拜登:極端天氣對美國造成7800億經濟損失】
全球暖化所引致的極端天氣頻發,美國亦連番受颶風吹襲。外媒報道,美國總統拜登估計,今年極端天氣所引發的天災將導致美國今年損失逾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
外媒指,拜登周二(14日)訪問受颶風吹襲的科羅拉多州時表示,今年極端天氣事件對美國造成巨大的損失,並料日後極端天氣將以更兇猛的方式出現,呼籲國家需要盡早為氣候變化作貢獻和投資。
報道稱,拜登是次出訪,除了為讓國民重視氣候變化,亦希望透過民眾對氣候的擔憂,以爭取民眾對其3.5萬億美元計劃的支持。
【10、貨櫃產量創高仍難紓航運困局 塞港勢延至明年底?】
西方傳統購物旺季即將殺到,不過貿易商仍面對苦無貨櫃之困。雖然中國內地的貨櫃箱製造商已趕工做出破紀錄數量的貨櫃,惟海運業內人士仍警告,這對於緩解全球供應鏈緊張幫助不大。台灣「貨櫃三雄」之一萬海航運更表示,塞港問題將持續影響2022年全年,運費恐怕也難以下調。
全球最大的貨櫃箱製造商包括中集集團(02039)、東方國際和新華昌,雖要求員工加班以增加產量,但仍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遠洋航運缺櫃問題持續。
根據顧問公司Drewry的資料,上述3家內地貨櫃生產商,大約製造了全球80%的貨櫃。今年全球貨櫃業界將會生產有史以來最多的20呎貨櫃(TEU),總數為520萬個,較去年增加至少66%。
主要貨櫃輪公司赫伯羅德(Hapag-Lloyd)估計,貨櫃箱的數量現在已比航運塞船危機發生前多了20%,惟其船隊經理Niklas Ohling表示,情況只是杯水車薪。究其原因,Drewry分析師John Fossey指出,全球正在流通的貨櫃數量其實「足夠」承擔貿易量,但就因分配嚴重不均,「是物流管理的問題多於貨櫃供應的問題」。
截至周二,反映國際航運運費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今年以來已累升2.09倍,而同日運送煤炭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好望角型散裝船運平均運價」(Capesize 5TC average)亦創出2010年以來最大單日升幅。
以在港上市、全球最大貨櫃製造商之一、總部位於深圳的中集集團為例,8月製造與銷售貨櫃數量同創新高,而今年上半年的乾貨櫃售出114萬隻,為去年同期的3倍。訂單量大之餘,售價也大幅提高,截至6月底,一個20呎貨櫃的價格達3,645美元,比2019年底漲價超過一倍,故見該企上半年貨櫃製造業務收入高達274.5億元人民幣,按年大增2.24倍。
另外,全球運力排行第13的萬海航運總經理謝福隆向投資者表示,現階段碼頭塞港仍然嚴重,美西航線受影響最大。目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不少工廠因疫情被迫停工,東南亞供應鏈無法正常運作。而美國零售業庫存低,加上塞港,貨期延誤恐拖到第4季。如果明年疫情仍無法緩解,塞港問題將持續影響至明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