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高海紅:人民幣外匯交易約一半與香港有關

2021102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高海紅(網上論壇截圖)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出席論壇時表示,過去人民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是從無到有的突破,現時佔約4.3%,而當中約一半的交易與香港有關。在後疫情時代,各國經濟重啟,中國「雙循環」背景下,人民幣會有新的機遇。
她指出,2020年後,人民幣進入高質量開放階段,在新冠肺炎疫情後造成的利差因素,以及周期性的因素疊加下,令人民幣在資本管理方面出現爆炸式增長。不過,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仍較成熟市場低,相信高水平的資本開放,有助消除人民幣資本性障礙,亦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認為注重規則、標準和制度建設與國際接軌,穩定開放預期,有助提升人民幣的國際信譽,令人民幣國際化有望進一步取得實際的突破。
高氏表示,市場交易便捷及低成本,亦有助增加人民幣吸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籃子中,人民幣佔比從最初的1.08%,增至現時約2.45%的水平,而其他主要貨幣如美元及歐元,則分別佔約六成及約21%,人民幣與此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比重已逼近日圓及英鎊。同時引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全球支付貨幣排名,近年人民幣在全球支付體系中,已穩坐第五位,反映其活躍程度。
她提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中國真正思考人民幣在全球貨幣中能發揮的作用。當時有一系列的措施出台,例如跨境使用等。而匯率對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非常重要,形容2015年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811匯率改革」為人民幣的壓力測試,儘管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短期蕭條及資本項目管理收緊,但在市場信譽角度,人民幣的靈活性提升。另外,在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亦擴大了市場空間,所以這個時期的人民幣在貿易使用快速增加,加上人民幣在這期間大幅升值,提升其作為資產工具的功能。
她又說,另一大事件是人民幣於2016年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可成為一項國際儲備貨幣,形容具劃時代意義,並意味着中國貨幣改革獲國際組織認可,讓人民幣在資本項目管理中,實現雙向流動及波動,尤其是在宏觀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