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B1:中美經濟邁脫鈎 國企重組掌資源迎戰

202112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美經濟脫鈎愈趨明顯。
全球踏入聖誕周,惟絕非普天同慶,尤其中美經濟脫鈎愈趨明顯。內地為應對美國最快下月推動「非常強大的」亞太貿易協定,正加緊整合產業,打造「超級國企」掌控資源;美國則繼續慫恿外資企業撤華,又利用新疆問題「迫遷」,企圖藉此榨乾內地的外匯儲備。
中國全力應對由美國發動的經濟戰!中央企業提速內部整合優化,由衞星互聯網、化工、物流到稀土產業,戰略性重組正大步推進。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近日表明,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培育一批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外界普遍視央企「強強重組」之勢在於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證監會上周出擊,要杜絕經由香港互聯互通的「假外資」影響金融市場,規範內地投資者打着外資旗號返回A股交易,明顯是為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同樣地,對內改革不容有失,國企改革3年行動時間已過近兩年,70%目標任務暫告完成。
綜觀今年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舉措頻出,首3季針對相關產業已完成投資7,26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6.3%。國資委上周召開會議,提到全年推進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稀土、煤炭等專業化整合深入實施,物流大數據平台、海工裝備創新平台加快落地。換言之,早前傳出正整合的超大型中國稀土集團可能進入最後階段,有指該國資「巨無霸」最快12月在江西省成立。
這艘稀土「航空母艦」即將登場之際,中國稀土(00769)與上海上市的中國北方稀土宣布戰略合作,擬在稀土貿易、稀土深加工及其他方面進行合作,以延展稀土合作產業鏈。中國北方稀土指,雙方擬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發揮各自資源、資本及平台優勢合作整合及共同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
事實上,今年首11個月累計,央企利潤總額高達2.3萬億元,錄得淨利潤1.75萬億元。內地面對明年巨大的經濟壓力,央企將發揮「壓艙石」作用,並防範化解各類風險,嚴控債務、投資、金融風險,嚴防國有資產流失。
面對3年任務的最後一年,國資委提出明年8大重點。該委主任郝鵬日前會議上強調,明年要實現「兩增一控三提高」具體目標,「兩增」即央企利潤總額和淨利潤增速高於國民經濟增速,「一控」即控制好資產負債率,「三提高」即營業收入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經費投入進一步提高。
官媒更於會後透露國資委正優化布局,加速推進央企戰略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重要大招。在會議上,國資委明確將深化跨行業、跨領域、跨企業專業化整合,加強海工裝備、新能源企業、工業互聯網、物流大數據、航空貨運等協同發展平台建設。郝鵬又指,切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加快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也是2022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國資央企「強強聯手」有利提升創造能力和全球競爭能力,為穩定宏觀經濟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憂患意識與政經使命渾然一體。官媒昨日評論重申,早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再警醒,內地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宏觀經濟要防止大起大落,同時防範重大風險,而提高自身企業的風險化解能力,才能駕馭中國航船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另方面,在中美經濟戰下,美國大搞孤立主義,企圖拉攏中國的亞太合作夥伴,構建新供應鏈。有跨國玩具商已透露擴大發展越南、歐洲和墨西哥市場,也有日本製衣業因要預防供應斷鏈而搬回「國產」。分析稱,若外資一下子撤華,會對內地的外匯儲備構成威脅;亦有學者批評美國近期接連4波制裁中企就是為遏制對抗,惟改不了全球對內地供應鏈的依賴!
外媒報道,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供應鏈穩定下,全球總值950億美元的玩具市場也受累,當中內地製造商佔全球80%玩具出口,近期亦迎來延遲交貨的壓力,導致全球一些製造商正重新考慮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世界最大玩具製造商樂高(Lego)近期宣布在越南投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直言公司重塑供應鏈後,目前的製造廠地域分布令其擺脫了供應斷鏈的困局,尤其包括歐洲和墨西哥的製造設施,使今年上半年利潤創新高。
法國泰迪熊品牌Doudou et Compagnie創始人Alain Joly也稱,疫情造成的問題為增加本地生產提供了經濟理由。該公司大部分產品於中國製造,現計劃在法國生產10%產品,目標是2023年提升到20至25%。除中美衝突外,玩具業界亦料供應鏈問題會讓明年成本漲達12%。
除玩具業外,不乏日本大型成衣製造商欲將產能遷回日本,主因包括日圓貶值、國外人工成本提高及疫情導致貨運問題等,使日本成衣產業重新思考策略,改變以往集中在中國或越南製造的安排。
專做日本各大百貨公司與購物中心生意的成衣製造商World Co.,已準備在3到5年內將大部分高檔成衣製造遷回日本,目前該類產品的「日本製造」比率約40%。成衣商TSI控股亦正考慮擴大日本產能,導入自動化,在日本國內製造外套、大衣、襯衫等,同時也將測試短時間交貨與小量出貨的運作模式,目標是將10%在日本製造的比率提升到30至50%。資料顯示,日本紡織業於1970年代開始外移,目前以價值計算,79%成衣是在外國製造;以數量計,海外製造比率達98%。
跨國巨企要尋求出路,或威脅內地的外匯儲備。經濟學家程曉農稱,目前外國在內地直接投資額度達3.365萬億美元,超過10月底外匯儲備3.2176萬億美元 (11月為3.22萬億美元),一旦所有外商決定撤資,而內地也准許外商變現,外匯儲備會變成零。雖然他認為不會發生,但內地現在也有近2.7萬億美元外債。這或是美國打經濟戰的攻擊點,事實上,拜登政府近期推出4波涉及中企的制裁,涵蓋數十家中企及研究機構,有內地學者認為這表明「遏制對抗」是美國對華政策本質。近日獲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新疆產品輸美法案,令迅銷(06288)旗下UNIQLO等著名企業要調整供應鏈。
然而,美國欲孤立中國的意圖恐注定失敗,加拿大媒體近日就刊登了文章,論及有人過去一年試圖「抵制中國商品」,結果不得不承認生活已幾乎不可能避開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