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新興市場貨幣危機惡化!加息潮殺到全球大鑊

202112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全球通脹高企下,新興市場貨幣面臨貨危機,橫跨歐亞的土耳其近日因為其「逆勢而行」的減息政策,導致其貨幣不斷貶值,引發經濟混亂;而作為南美第二大經濟體阿根廷,通脹在過去數月長期高於50%,基層民眾微薄的薪水被不斷上升物價蠶食殆盡。專家更警告,貨幣危機可能會蔓延至其他國家!
【1、美國明年加息 新興市場勢掀爆煲潮】
美國即將邁向加息周期,利率趨升料有利美元轉強,使新興市場國家大有機會面對貨幣和債務危機。為避開可預見的經濟災難,部分國家已開始調整其貨幣政策,不過也有國家不具備收繄幣策的條件。一般而言,當美國收緊貨幣策,會導致美國債息同步上揚,吸引資金轉移至美元資產;美元匯價亦會水漲船高,籨而使非美貨幣貶值。對於債務佔比較高的經濟體而言,這通常意味資本外流加速,以及金融市場的崩潰。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警告,假如明年聯儲局加息幅度達1厘,可能導致一些新興經濟體無法集資,令其脆弱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他特別提到,埃及、巴基斯坦和加納三國屬於高危國家,這些地方已經面臨龐大債務及通脹率達雙位數的困境。
另方面,在二十國集團(G20)當中,土耳其及阿根廷早已危病入膏肓。其中,土耳其貨幣里拉今年屢創新低,皆因該國無視通脹高企屢,竟然逆勢而行選擇減息,結果不言而喻,經濟距離全面崩潰僅一步之遙。而作為南美第二大經濟體的阿根廷,其債台高築早已不是新聞,在拖欠巨額外債的情況下,當地通脹率長期處於50%以上,基層民眾甚至無法負擔食物及日用品,即便發生動亂也不出奇。
「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也警告,土耳其的貨幣危機可能會蔓延至其他國家。他直言︰「隨着美國利率上升,所有背負美元債務的國家都會受衝擊。」惟他未有明言哪些新興市場會步土耳其後塵。
【2、貨幣危機下 虛擬貨幣成避風港】
面對新興市場貨幣危機,有別於以往儲備美元強化外儲,今次有多一種新穎的「政策選擇」,就是不與美元掛鈎的「去中心化」虛擬貨幣。除政府外,民間也視之為應付本國貨幣浩劫的選擇,甚至較兌換美元更重要。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認為「利率是萬惡的源頭」,堅持無視通脹而繼續減息,9月至今已共降息5厘,由19厘減至14厘,屢次違背常理導致各方資金撤離,國內股匯雙殺,當地法定貨幣里拉兌美元自9月以來急貶近四成,屢創歷史新低;若相比2008年,已貶值足足9成。隨着該國在扣除通脹(11月為21.3%)後的實際利率已減至負值,對投資者和存戶來說是危險信號,民眾紛紛為「血汗錢」尋求保值避風港,以免通脹繼續失控。之前當地民眾習慣將里拉換成美元或黃金,然而當局一直尋求提高民眾兌換美元的難度,加上今年虛擬貨幣價格狂飆,使虛擬貨幣交易在土國突圍而出。
區塊鏈分析公司ChableSalys和Kaiko的數據顯示,土耳其的虛擬貨幣交易量在今年3月首度突破每日100萬枚,因當時該國政府在無預警下撤換央行行長,引發里拉年內第一次大幅貶值,之後避險情緒緩和,相關虛擬貨幣交易量在今年夏季回落至50萬枚以下,直到近期里拉幣值再大幅波動,才讓虛擬貨幣交易重新升溫,不但日均交投量再度衝破100萬枚大關,更佔全球虛擬貨幣市場成交超過16%。
數據又顯示,比特幣和屬於「穩定幣(Stablecoin)」的泰達幣(Tether),成為自2019年來土國民眾最愛買入的虛擬貨幣,後者理論上與美元1:1掛鈎。
除了土耳其民眾視虛擬貨幣為「美金」外,薩爾瓦多更追捧為「國寶」,比特幣本周由近期低位略為反彈,聲稱會「逢低必入」的薩爾瓦多總統布克萊選擇了一個「魔術數字」入市。他在社交平台中公布,該國又「入貨」21枚比特幣,還刻意選擇在12月21日21時21分21秒下單,以紀念21世紀第21年最後一個月的第21天,而薩爾瓦多的國土面積亦為21,000平方公里。今次「入貨」成本約102.8萬美元。
截至10月27日,薩爾瓦多共持有1,120枚比特幣,到11月成為唯一一個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的國家,並計劃為比特幣債券籌集約10億美元,甚至建議興建「比特幣城」。
除上述兩地外,烏拉圭官方和尼日利亞民眾也是比特幣「粉絲」,隨着虛擬資產愈益流行,各地推出官方數碼貨幣的時機更趨成熟,着實能為美國加息帶來另一種新穎的「政策選擇」。
【3、中國經濟放緩 財政惡化】
正當多個新興市場陷入危機,過去一直作為全球增長引擎的中國亦由於經濟下滑,財政開始出現惡化迹象,尤其是房地產行業陷於寒冬下,地產商不願投地,打擊支撐不少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
日資券商野村指出,內地上月政府財政收入按年倒退11.2%,跌幅較10月份擴大11.1個百分點,期內稅收及非稅收入分別按年倒退13.1%及1.6%,跟10月份分別按年倒退2.2%及增長24.7%相比差天共地。同月財政支出卻按年增加8.5%,增幅比10月份擴大5.6個百分點。野村相信,開支增加與基建相關投資有關,另一原因恐怕是內地勞動市場惡化令更多人申領失業救濟,提升了社會保障使費。
上述財政收入乃財政部每月公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定義為「國家財政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營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關稅、煙葉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等。其實今年首11個月累計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同期還高出接近7%,問題是上月按月計暴跌44.44%至僅9,726億元人民幣(下同),撇除1、2月份,為2016年8月後首次失守一萬億元大關,也是2015年8月後新低。
由於經濟活動在下半年放慢,世界銀行將內地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8.5%,調低至8%,並料明年放緩至5.1%,指當局將採取更積極的財政立場,對沖出口放緩和去槓桿的影響;政府如要促進本地消費,應建立更累進的稅收制度(繳稅者平均稅率隨所得增加提高,即「能者多付」)、提高社會保障和教育與衞生方面的開支。
【4、搶糧潮未完 通脹勢加劇】
環球關注疫情擴散和地緣政治局勢之際,「搶糧潮」悄悄加劇。內地重申要實現豬肉生產幾乎完全自給自足的長期目標,意味需繼續吸收全球穀物供應,尤其大豆來餵養世界上最大的豬群。然而,「糧倉」巴西的大豆產出正受累拉尼娜現象,價格已被扯高;另一人口大國印度為抗通脹,宣布暫停農產品期貨交易一年;日本麥當勞近日鬧「薯條荒」,正凸顯糧食供應斷鏈的潛在危機。
內地的豬肉消費量佔全球總量一半,農業部最新表示,目標到2025年,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在85%左右,奶源達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給。市場解讀這些目標可能會促進餵養豬牛和家禽所需的大豆及飼料穀物進口量,尤其內地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和玉米進口國,過去兩年購買量前所未有,儲糧熱潮引發了扯高全球價格的擔憂。
中國農業信息服務提供商Sitonia Consulting的聯合創始人兼市場研究主管Darin Friedrichs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隨着中國開始優先考慮國內肉類和乳製品的生產,飼料穀物的進口可能保持高位。
上述提到的自給率目標,是內地一系列確保肉類供應和價格穩定措施的一部分,目的是要控制通脹免受外來滋擾,農業部也承認未來一段時期,畜產品消費仍將持續增長,但玉米等飼料供需矛盾突出,大豆等嚴重依賴進口。
誠然,大豆供應確實不明朗,據報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巴西,有部分地區近期飽受拉尼娜現象困擾而陷入乾旱,預期產量有所下滑,已使大豆價格從低位反彈近14%。有當地生產商透露,近期咖啡樹因過熱和缺雨幾乎枯萎,已超過60天沒有看到明顯降雨,大約700公頃的田地可能有70%產量已損失。在明年3月交收的大豆期貨周三報每蒲式耳1,334.22美元,與11月初低位1,171美元已累漲約13.9%。專家認為,拉尼娜將繼續擾亂大豆供給,雖有利價格,但同時會加劇通脹。
內地「儲糧」已惹美國關注,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從玉米等主要糧食的庫存量來看,中國達到全球一半以上。由於中國人口不到全球兩成,故有觀點指,「儲糧」成為全球糧食價格上揚和其他地區鬧饑荒的原因之一。美國農業部推算,從中國在2022年上半年(糧食年度,期末值)全球庫存量中的佔比來看,玉米達69%,白米達60%,小麥達51%,均在過去10年提高約20個百分點,持續大量儲糧的情況十分明顯。究其原因,是內地白米和小麥等糧食產量和農作物耕作面積在2015年以後觸頂回落。
除中國外,另一人口大國印度也陷糧食通脹,迫使莫迪政府本周禁止大豆、小麥及棕櫚油等多種農產品期貨合約交易一年,以回應民眾對食品通脹不斷上升的擔憂。當地11月消費價格指數升至4.9%;生產價格指數更高見14.2%,為1991年12月以來最高,原因之一是印度作為世界最大植物油進口國,有近三分之二的食用油依賴進口,價格過去一年幾近上升一倍,故政府不得不正視民怨。
【5、斯里蘭卡糧食恐需配給】
大國需「儲糧」應付危機,惟小國難以倣效,面對地緣政治不穩及疫情夾擊,經濟和通脹陷崩潰之餘,糧食荒威脅難除。其中,債台高築的斯里蘭卡11月通脹升至創紀錄的11.1%,當局警告若經濟危機惡化,恐要實施糧食配給,猶如進入戰爭狀態!
斯里蘭卡為印度洋島國,經濟依賴旅遊業,疫下定必受重創。資料顯示,該國2019年外匯儲備約75億美元,今年11月底已銳減至15.8億美元。為應付危機,當地實施廣泛的進口禁令撐外匯儲備,導致民生必需品短缺。由於商業銀行鬧美元荒,難以購買外國商品,數月以來當地超市要限售必需品,糧價亦按年飆17%。債台高築加上處於被伊朗制裁的困境,為緩解財困,據報兩國代表已簽署諒解備忘錄,斯里蘭卡將向伊朗運送「茶葉」,以償清2.51億美元石油債務,開創「茶葉」還債先例!
【6、多重夾擊 北韓經濟23年最慘】
飽受糧荒困擾的國家北韓經濟更衰,據南韓統計廳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北韓去年經濟負增長4.5%,為1997年後最慘,分析料因受聯合國制裁、天氣惡化影響農產及疫情衝擊。數據亦顯示,北韓去年貿易總額約8.6億美元,按年瀉73.4%,創1990年以來最少紀錄;去年出口額9,000萬美元,按年減68%;而進口額為7.7億美元,按年挫73.9%。
此外,聯合國組織透露,由於經費快耗盡,下月起將減少對也門的糧食援助,警告這個被戰火蹂躪的國家饑荒恐加劇,若要繼續援助最弱勢民眾到明年5月,需要8.13億美元,又估計明年需要19.7億美元,才能繼續運送糧食救助陷饑荒邊緣的家庭。
【7、日本牛奶產量過剩 恐逾千噸被銷毀】
搶糧潮的成因之一,在於全球供應鏈中斷,以及產能失衡。外媒報道,疫情下日本牛奶需求降低,導致產量過剩問題,有大量已生產的牛奶堆積倉庫,預期今年底至明年初將有近5,000噸牛奶需被銷毀。
日本乳製品業組織J-Milk表示,疫情期間導致餐廳對牛奶的需求降低;同時年末正是日本學校的假期,亦不需為學生提供午餐服務,令市場對牛奶的需求進一步減少。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二(21日)亦公開呼籲,為避免牛奶被浪費,希望民眾能「比平常多喝一杯牛奶」。
5,000噸牛奶相當於500萬盒一公升裝牛奶,J-Milk則發起「一天一公升」運動,呼籲家庭與餐廳增加牛奶消費。連鎖便利店LAWSON亦推出熱牛奶半價活動,本月31日至明年1月1日兩天內,每杯熱牛奶僅售65日圓(約4.44港元)。
【8、電價飆升見新高 三大理由令歐洲超難捱】
歐洲踏入冬季,同時面臨能源危機,電力價格飆升至紀錄高位,電網同時面臨核電中斷、寒冷天氣及天然氣短缺的壓力。
明年交付的德國電價一度飆升6.4%至269歐元/兆瓦時。法國核電中斷,迫使歐洲進一步依賴天然氣,與此同時,俄羅斯天然氣卻改變方向向東輸往波蘭。
情況更糟的是,德國年底前將關停近50%的核能,以及上周法國電力公司表示有計劃外的工程,將暫停四個核反應堆後,令電力供應更為緊張。
本周寒冷的天氣令短期電價飆升,可再生能源供應乏力。德國風電產量周二(21日)跌至2,277兆瓦的低位,為11月16日以來的最低水平。
【9、官媒:內地經濟將陷風險易發多發期 面對三重壓力】
內地官媒發表文章指,今年是內地「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今年首三季經濟增速分別為18.3%、7.9%、4.9%,而按規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2萬美元,內地經濟發展將進入風險易發多發期,包括需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挑戰前所未有,但時勢總體有利。
文章指,內地將在宏觀、微觀、結構、科技、改革開放、區域、社會等政策協同發力,不斷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內地經濟的創造力、競爭力必將奔涌激蕩。
【10、別怕美股波動!高盛:近萬億資金下月將入市】
近日美股一度出現調整,引發市美資大行高盛繼續唱好,預期逾千億美元資金即將湧入。高盛分析師Scott Rubner在最新美股基金流向報告中預計,美股最近的回調波動將會轉勢向上,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明年1月就會有超過1,250億美元(約9,750億港元)的資金流入股市。
報告解釋稱,今年全球股市流入的資金規模超過過去25年的總和,這一形勢「需要發生更大的調整才可能改變」,而1月向來是一年中資金流入股市規模最高的月份。
另外,他指出,更重要的理由是,1月通常是大多數基金配置資金的時間。1996年至2020年合共24年間,歷年1月的流入資金規模都超過全年其他11個月,1月的流入資金佔資金流總規模的134%,其他11個月則是流出34%。
報告指,現在全球的私人財富管理機構都在增加配置股票,減持債券,高盛估算,這一趨勢將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