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供應鏈斷裂恐捱多半年

202112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一波疫情為全球經濟添上陰霾,航運業更首當其衝。
過去一年全球受累供應鏈問題,為通脹火上加油,令多國經濟陷困。即使今年第二季及第三季疫情曾稍見改善,且多個國家局部開放邊境,惟貨船塞港等現象未消退。更甚者,年尾再出現Omicron變種病毒,為全球經濟前景添上陰霾。不少分析指,供應鏈阻塞情況最少持續至明年中,另外還有四缺:缺櫃、缺艙(運載空間)、缺工及缺車(陸上處理貨物的司機)問題更不知何時才能解決,運費有機會再度上升,行業前景更不穩定。
今年3月份貨輪長賜號擱淺,堵塞世界上最重要水上航路之一的蘇彝士運河,為全球供應鏈問題揭開序幕。由於亞洲來往歐洲及北非的航線,大部分都途經蘇彝士運河,長賜輪阻塞了運河兩邊總共200多艘船,花了超過6天時間才通航,導致消費品運輸延遲,引發全球供應鏈持續斷裂幾個月的骨牌效應。
及後在4月,印度疫情急速惡化,多個港口禁止來自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海員入境,不少貨船未能進港裝卸貨物,被迫在海上等待,讓全球航運業雪上加霜。在其後的第三季,東南亞多地因疫情停工,中國亦因缺煤而停電停工。進入第四季出口旺季需求急升,加上美西碼頭塞港問題未解決,運費持續攀升。在9至10月的高峰期更每兩個星期漲價一次。其中,全球最熱門的航線之一、遠東至美國西岸線運費更屢創新高。
在這種危急關頭,中美不得不祭出「撒手鐧」。其中,美國兩大港口洛杉磯港和長灘港10月中開始便實行全天運作,清理堆積在港口的貨櫃。由11月起更「加辣」,勒令由貨車運載的貨櫃最多只可停留9天,逾期便要按日罰款,每個貨櫃每日罰款100美元。
內地方面,多個重要港口包括世界第三繁忙的寧波舟山港,相繼因出現疫情而在8月局部停擺,許多貨櫃輪被迫排隊等候入港,或轉往其他港口載貨,塞船狀況向上海、香港等地港口蔓延。
零售商為了籌備11月的傳統購物季,10月份貨櫃等待運送時間創新高,太平洋商船協會負責人表示,有約一半以上的貨櫃在港口滯留5天以上。
高盛估計,於高峰期有價值約240億美元的貨物在洛杉磯港及長灘港外等待卸貨,從兩大港口擁堵程度推算,供應鏈阻塞情況最少持續至明年中。
展望明年,航運市場需求仍將高於供給,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近期仍將全球航運產業未來12至18個月的展望,由「正面」下調至「穩定」,認為航運業利潤今年已見頂。
穆迪資深分析師Daniel Harlid指出,貨櫃行業的利潤正處於新高紀錄,預計明年將回落,惟運費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市場對大宗商品需求將保持強勁,但因今年基數高,航運業的資本支出續增,預計明年增長或有所放緩。
【通脹蔓延 糧價逾一年漲四成】
國際供應鏈遇阻,然而,經濟復甦卻帶動需求增長,多國通脹升溫,中美經濟大國亦無幸免,通脹恐蔓延至全球。疫情持續擴散,令糧食供應鏈和產業鏈不容樂觀。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的最新數據,全球糧價在過去一年多,至少上漲了四成。
美國1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上漲6.8%,創近40年新高,但仍符合市場預期;中國11月CPI上升2.3%,創15個月以來新高,亦為今年內最高升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警告,疫情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使供應中斷時間更長,從而帶來通脹壓力,多國面臨滯脹風險。除IMF早前預計的12.5萬億美元損失之外,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指,Omicron變種病毒更易傳播,可能會令全球經濟再損失多5.3萬億美元。
同時,糧食價格今年持續飆升,因熱浪乾旱持續,令農作物失收,加上全球貨幣寬鬆,導致投資資金流向糧食,推升糧價。在巴西、尼日利亞、土耳其和俄羅斯等國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食品價格上漲衝擊。其中,巴西一年內米價漲幅高達70%,粟米漲幅高達87%。此外,糧食價格還傳導至畜牧業,因為粟米是牲畜的主要糧食,故近日肉類、牛奶、雞蛋等價格也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漲。
過去一年巴西天氣影響產量、航運市場吃緊阻礙全球交易,美國紐約咖啡價格翻倍。巴西咖啡產業集團Abic數據顯示,巴西咖啡售價創近18年來最高,更預計2022年3月價格再漲30%,或加劇巴西的通脹情況。
中國方面,與百姓生活相關的「菜籃子」價格逐步攀升。最受關注的是蔬菜價格大幅飆升,按年上漲超過三成,帶動整體CPI上升。事實上,內地早前已出現「菜比肉貴」情況,11月更進一步加劇。同月豬肉價格雖然較去年下降32.7%,但按月回升12.2%,說明豬肉價格或已見底。
【芯荒窒礙經濟復甦 車企首當其衝】
全球晶片供應短缺持續多月,汽車行業首當其衝,惟目前已蔓延至消費電子產品。隨着電腦、汽車和電子產品對晶片的需求愈來愈大,晶片短缺一直困擾科企和車企,被視為經濟復甦的「攔路虎」,而各行業正瘋搶產能,避免因「芯荒」而停產。
事實上,中美科技戰衝擊,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推動新經濟發展,帶旺晶片需求,而台灣旱災更令晶片供應一度告急。另受累美國德州今年2月的暴風雪,令車用晶片短缺情況雪上加霜。
就連內地官媒亦發聲,炮轟部分經銷商囤積居奇、漫天要價的「炒芯」行為,指與去年上半年相比,大多數晶片廠商的漲價幅度為20至60%,然而,到了部分經銷商手中時,價格暴增10至20倍。
美資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行政總裁蓋爾辛格料,未來半導體將佔高端汽車原料成本的20%以上,較2019年的4%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汽車半導體的總體市場規模增長將超過一倍,達到1,150億美元,佔整體晶片市場的約11%。
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數據,由於晶片短缺,預期今年中國汽車市場將累計減產214.8萬輛,佔全球總減產量的19%。截至12月首周,全球汽車市場已累積減產1,012.2萬輛。
市場預期晶片短缺問題將持續至明年,其中,智能手機製造業或接火棒,恐怕連帶波及一系列電器和工業設備的供應問題。
業界警告,現階段採購晶圓仍有難度,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光刻機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上調營業收入預測,主因是台積電及英特爾等晶片巨頭積極提高產能而採購設備。供應商新晶片和零件的交貨時間長達32周,美國半導體廠商AKHAN行政總裁Adam Khan認為,供應鏈緊張可能會持續到明年第二季。
【央行紛加息 經濟乏刺激】
回顧今年全球經濟表現,雖然變種病毒導致疫情反覆,以美國聯儲局為首的全球央行,透過不斷印錢來刺激經濟,以維持復甦步伐。不過,「大撒幣」的代價卻是通脹持續升溫,過猶不及的寬鬆政策,已令經濟出現「滯脹」隱患!加息潮席捲全球之際,分析普遍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約4%,按年下跌近兩個百分點。通脹高企、能源危機、中國經濟減速等風險仍困擾着全球。
評級機構標普認為,雖然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減弱,但對通脹的擔憂加劇,已經蓋過強勁的經濟反彈。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在報告中表示,明年全球宏觀經濟的主要風險,是在通脹持續高企下,央行可能需要進行意料之外的政策調整;同時,中國經濟的政策走向將是未來數年的重點風險,監管風暴導致私營經濟失去活力,或令增長及出口放緩,從而波及世界其他地區。
標普更指,全球主要央行對通脹形勢的錯判,是「最大和不斷上升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央行需要比預期更早、更強力地收緊貨幣政策。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估值重新調整、借貸成本上漲,可能導致利差擴闊、資金避險、市場波動,乃至是增長放緩。這些風險最有可能在未來6到12個月內成真。
瑞聯銀行亦警告,能源短缺在今年後期帶來的嚴峻衝擊,不僅拖慢經濟增長,亦刺激通脹飆升。全球主要央行已開始討論在不久後加息,惟在這格局下,與經濟政策相悖的「滯脹」正在形成,而政府和央行在這次將要更謹慎微調對策。
今年以來,二十國集團(G20)當中,已有6個、相當於逾四分之一的經濟體開始加息。若把G20當中,貨幣政策統一的德國、法國、意大利及歐盟視為一體,則已逾三分一的主要經濟體進入加息周期。
作為南美最大經濟體的巴西,年內更已7度加息,並預告明年2月會進一步上調利率;俄羅斯今年亦加息7次。其他已開始加息的國家包括墨西哥、南非,以及被視為發達經濟體的新西蘭、南韓及英國。由此可見,全球主要經濟體在明年即將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在緊縮的信貸環境下,經濟活動勢必會受到拖累,故增長前景也難言樂觀。
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亦開始着手收緊貨幣政策。反映聯儲局官員對經濟及貨幣政策路徑判斷的「點陣圖」顯示,以中位數預測計,明年聯邦基金基準利率料升至0.9厘,即明年會加息3次。若讀者仔細研讀聯儲局提供的「點陣圖」相關文件,便會發現在衡量一系列風險因素及統計誤差後,當局預測,明年聯邦基金利率有機會升至最多2.4厘(即較中位數預測高1.5厘),相當於以每次0.25厘的幅度加息達9次。由於市場仍普遍預期加息會循序漸進,若此極端情況發生,勢帶來極大衝擊。
瑞聯銀行預期,今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近6%,惟明年將放緩至約4%;標普則預期明年經濟增長4.2%,按年減1.5個百分點。惟投行高盛料明年全球經濟增長可達4.5%,主要原因是醫療技術改善能進一步支持旅遊、娛樂及辦公室消費相關的板塊復原。該行並看好歐元區經濟體可「追落後」,增長將較為顯著。
【學者警告 新興市場掀爆煲潮】
19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曾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踏入後疫情時代的環球金融市場。疫苗分配不均、經濟活動中斷、供應鏈受阻等因素,導致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各走極端。美國因「無限印錢」令股市不斷膨脹,土耳其、阿根廷等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卻瀕臨崩潰邊緣。專家更警告,明年美國繼續收緊貨幣政策,恐引發新興市場爆煲潮!
全球經濟失衡現象,在疫情下顯著惡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各國疫情控制程度不一,疫苗接種率不均等,影響經濟重啟進程。數據顯示,全球約58%先進經濟體國家人口已全面接種疫苗,惟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僅5%人口受到疫苗保護。
隨着明年美國踏入加息周期,新興市場將首當其衝,迎來新一輪嚴峻挑戰。一般而言,當美國收緊貨幣策,會導致美國債息同步上揚,吸引資金轉移至美元資產;美元匯價亦會水漲船高,使非美貨幣貶值。對於債務佔比較高的經濟體而言,這意味資本外流速度增加,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警告,若明年美國聯儲局加息幅度達一厘,或令部分新興經濟體無法集資,導致其脆弱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他特別提到,埃及、巴基斯坦和加納3國屬高危國家,因這些地方已面臨龐大債務及通脹率達雙位數的困境。
另方面,在二十國集團(G20)中,土耳其及阿根廷早已病入膏肓。其中,土耳其貨幣里拉今年屢創新低,皆因該國無視通脹高企,逆勢選擇減息,經濟距離全面崩潰僅一步之遙。而作為南美第二大經濟體的阿根廷,其債台高築早已不是新聞,在拖欠巨額外債下,當地通脹率長期處於50%以上,基層民眾甚至無法負擔食物及日用品。
「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警告,土耳其貨幣危機或蔓延至其他國家。他直言︰「隨着美國利率上升,所有背負美元債務的國家均受衝擊」,惟他未有明言哪些新興市場會步土耳其後塵。
【印度明年GDP看升9.1% 超越中國】
中國經濟增長受房地產危機、監管政策影響而放緩,惟印度有望接棒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高盛預測,明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可達9.1%,較中國的增速高4.3個百分點。
高盛認為,印度有望在成功控制疫情後,追回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復甦差距,故看好其明年表現。此外,印度的金融市場亦已率先起飛,印度SENSEX指數今年已累升約兩成,相比之下,中國的滬綜指期內僅升4.11%。
DWS亞太區投資總監Sean Taylor指,印度是亞洲地區最適合股票投資的國家之一。他直言:「印度顯然會成為亞洲重開大門的贏家,亦是最具吸引力的股市之一。」尤其該國在財政及勞工市場方面的改革,將推動經濟增長。
在中資科技股遭美國制裁及中國監管雙重打壓之際,Taylor卻認為,印度市場,特別是科技領域極具潛力。他表示,印度的初創企業規模在今年錄得顯著增長,共募集320億美元資金,按年增加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