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中國「人口紅利」已失 恐陷經濟困局...

202201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經濟於數十年內急速崛起,主要受惠於「人口紅利」之便。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龐大人口基數所帶來的商機,支撐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然而隨着出生率日漸下滑,有分析警告,中國未來數年陷入人口負增長的困局。有著名經濟學家呼籲,透過「印錢」2萬億元人民幣去解決人口問題。
【1、中國「未富先老」 人口將陷負增長】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日前發表《解決低生育的辦法找到了-中國生育報告》,提出家庭福利開支比例與生育率有一定相關。他指出,經合組織(OECD)國家2015年的家庭福利開支佔GDP比重平均達2.4%,認為中國應參考上述平均比重,向國民發放生育經濟補貼。
報告指出,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生育堆積效應已消退,繼2018年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比2019年下降265萬,降幅為18%。從長期趨勢看,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中國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000萬。
任澤平又警告,中國「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3.5%時,人均GDP均在2.5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餘美元。人口老齡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此外,生育率低,亦會令老齡化加速,人口即將見頂,人口紅利消失。
從人口總量看,中國人口達14.1億人,但即將陷入負增長;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2050年左右開始將急劇萎縮,2100年佔全球比例將從目前約18%降至7%。
報告建議全面放開生育,任氏更建議,國家應盡快通過發債2萬億元人民幣(約2.45萬億港元),提高家庭福利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以令中國生育率不再下跌。
不過,有內地分析人士指出,央行放水2萬億人民幣是一個非常重大、且需要嚴謹論證的話題。任澤平的觀點可能更易挑動大眾的情緒,並收到一些呼應,但實在過於草率。「如果大量的輿論相信國家就應該發錢刺激生育,那麼它的後果,相信是管理者不願意看到的」。據了解,任氏的社交媒體帳號已遭禁言。
【2、內地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 近半月入不足5000元人幣】
內地麥可思研究院早前發布研究報告指,2020年畢業的大學生於畢業半年後,月入逾1萬元者僅4.3%;畢業半年後月收入6,000元以下佔68.1%,而5,000元以下者佔46.9%。
上述數據公布後,引發內地網民熱議,「畢業即月入過萬的本科生不到10%」成為熱搜關鍵詞。有網民稱,「終於看到這個符合我實際認知的新聞了。」亦有網民說,這樣的收入狀況,「不是多少錢的問題,是看不到未來希望的感覺」。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另一組數據則顯示,2015年畢業的內地大學生,畢業5年後月入逾1萬元的比例亦僅35.5%。2020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達874萬,去年數量更激增至909萬人,隨着大學畢業生愈來愈多,已導致就業市場供過於求。
另有外媒引述經濟學家指,消費疲弱、防疫措施嚴格,加上教培行業、房地產等受政策打壓,對就業市場造成壓力。
【3、中資銀行更審慎評估城投公司地產貸款】
中國經濟短期內面對的一大挑戰,自然是債務危機。外媒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多家商業銀行對地方城投公司的地產項目貸款審批更嚴格,因擔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取代民營開發商,成為土地市場的主要買家後,承擔過多風險。
消息稱,至少有5家大中型銀行對地方城投公司開發地產項目上的審批,增加包括評估地方經濟和財政實力,及所開發項目的銷售回款前景等要求。
外媒於周初報道,為緩解內地房地產陷入流動性困境,監管機構進一步釋放政策暖風,鼓勵商業銀行在合規的前提下給優質開發商發放貸款;不過,這與商業銀行最新基於風控做出的對城投地產項目貸款的審批要求更為嚴格並不矛盾,商業銀行同樣亦面臨避免向過度借貸的房企和弱資質的地方城投提供再融資支持的合規壓力。
儘管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設立的投融資平台,但其財務狀況未列入官方資產負債表。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等人在周三(12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地方政府可能不是把土地賣給資金短缺的開發商,而是會被迫更多依賴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拿地-實際上也就是賣給自己。
銀行對城投地產項目貸款的審批更為嚴格,將進一步影響用於房地產開發性質的土地出讓。據易居研究院估算,部分省市地方政府高達40%收入依靠土地出讓。
地方城投公司的違約風險也會加劇。作為境內外信用市場的主要借款人,近年來城投公司的總負債猛增至逾8萬億美元,其信用評級與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密切相關。
中國恒大等資金緊缺的開發商捂緊「錢袋子」不願拿地,地方城投平台於是加大了購置土地力度,以支持低迷的市場。土地出讓的大幅滑坡將對中國經濟構成不利。隨着房地產和建築行業萎縮,中國經濟在2021年第3季出現放緩。
消息人士並表示,一旦城投公司出現經營風險,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支持是未知數;因為有些城投公司對地產行業並不了解亦沒有開發經驗,僅是在拿地方面發揮再融資作用。
【4、產業難撈!中國鞋業7年流失逾5千億元出口訂單】
內媒報道,受美國提高對中國商品關稅,以及勞力成本攀升影響,過去7年中國鞋業流失的出口訂單金額高達660億美元(約5,148億港元)。
以2014年的出口金額562.48億美元為基準,2015年至2020年間,出口金額分別減少27.39億美元、90.4億美元、80.62億美元、93.54億美元、85.48億美元、181.37億美元。另在2021年首11個月出口金額也減少約100億美元。換言之,過去7年,中國製鞋業的出口金額合計減少658.8億美元。
究其原因,中國勞力成本上升是其一,以福建晉江為例,該市2001年的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380元人民幣,2022年最低工資標準增至1,960元人民幣,20年間上漲逾4倍。
【5、白宮關注華封城累供應斷鏈 塞港恐持續多年】
中國作為全球增長引擎,其經濟情況與全球息息相關。隨着內地更多大城市被Omicron變種病毒攻陷,恰巧涉及多個重要港口,為避免疫情引發運輸延誤,貨船紛紛避開「疫埠」,直奔全球最大貨櫃港上海,結果堵塞更嚴重,有貨船則改道廈門港,停泊數量也日增。有貨運代理商透露,大量船隻湧入上海,已使貨櫃船排定時程延誤約一周,這種延誤可能擴散到還在消化積壓貨物的歐美碼頭,使全球供應鏈空前陷困,要數年才徹底化解,美國政府已表明關注。
由於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在疫情期間保持工廠正常生產,對全球供應鏈至關重要。然而,最近繼西安和禹州之後,本周在河南安陽也實施封城,天津則擴大外出限制。昨(14日)輪到大連出現Omicron確診病例,成為繼天津後,近期第2個發現Omicron的主要港口城市,引發外企可能暫停東北地區營運及進一步衝擊供應鏈的擔憂。大連港是全球首20大港口,同時是歐洲飛機大廠空中巴士、德國福士汽車、日本索尼(Sony)及Panasonic等巨企的主要生產中心。
白宮經濟顧問迪斯(Brian Deese)表示,拜登政府關注中國最近的封城行動,目前的評估是影響主要在中國境內,但情況瞬息萬變,須持續觀察。他透露,從去年秋季起,拜登政府與民企合作,跨部門建立早期警示機制,以監測美企外判到東南亞國家的零組件生產供應鏈。
面對供應鏈陷困,美國內部有聲音希望拜登政府降低中國貨品的關稅。中國商務部則表示,目前雙方經貿團隊保持正常溝通,如有進一步情況會及時發布。
【6、估中1987年股災大鱷:市況快逆轉!股市難看俏 應買...】
綜合媒體報道,因成功預言1987年10月股災而一戰成名的華爾街傳奇交易員瓊斯(Paul Tudor Jones)表示,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惡鬥通脹將導致多類資產面臨風險,在疫情期間表現最好的資產可能從頂部直跌入谷底。
由於華爾街押注今年將加息3次、甚至4次,瓊斯警告,股市將面臨重重困難,「我們正準備迎接巨大轉變,自2020年以來表現最好的資產可能將在緊縮周期表現最差。」
相對金融資產,他認為大宗商品似乎被嚴重低估,可以作為投資者的入市目標。
【7、汽車、煙肉、服裝瘋狂加價 美國人要捱貴貨】
美國經濟正在承受於疫情期間「大撒幣」的苦果,通脹在2021年急劇升溫,意味到物價飆漲,當地人民都要捱貴貨,經濟復甦恐陷入困境。
最新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CPI)顯示,上月通脹率7%,預合預期,繼續是1982年6月以來新高;扣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通脹為5.5%,高過預期的5.4%,為1991年2月以來新高。
各項CPI分類之中,以燃料價格升幅最勁,在去年12月,汽油、能源、天然氣的價格分別按年急升49.6%、29.3%、24%。
在CPI的比重約14%的食品成本,其價格按年升6%,當中,肉類價格升幅最勁,煙肉按年賣貴近19%。
由於供應鏈危機打擊到全球汽車製造商,去年美國汽車價格飆升,上月升幅達到創紀錄的20.9%。
另一邊廂,「在家工作」的熱度緩和,即使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美國仍有很多企業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促使服裝價格上月急升5.8%,創有紀錄以來最高,2020年同期為下跌0.9%。其他上月通脹創紀錄的產品包括:男士服裝、爐具和餐具、亞麻布、零件及硬件供應品、新舊車、傢俬等。
值得留意,上月美國租金價格急升4.2%,創2007年2月以來最大升幅,分析師預期有關升勢將在今年持續。
【8、IMF總裁警告:今年全球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和潛在動盪】
外媒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負責人表示,隨着經濟復甦勢頭放緩,以及從通脹到供應鏈瓶頸乃至社會不穩定的風險隱現,今年全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動盪。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周三(12日)的一個線上活動中表示,在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及許多開發中國家債務增加的背景下,IMF正在為今年潛在的貸款需求增長做準備。她說,疫情導致了持續兩年的經濟動盪,不滿情緒可能在一些國家引發更大的不穩定。
她表示,在對抗通脹和支持經濟復甦之間,中央銀行面臨「微妙的平衡」。她說,貨幣政策收緊對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可能會加劇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分化」,「我們必須做好可能出現更多動盪的準備。」
【9、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增長將顯著放緩】
世界銀行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財政支持下降和持續的供應瓶頸,預計今年全球增長將「顯著」下降至4.1%。
世界銀行發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隨着消費和投資的最初反彈消退,以及宏觀經濟支持被撤回,全球增長將急劇放緩。當中,該銀行相信主要經濟體是全球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而這也將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需求造成壓力。
報告並稱,預期到2022年和2023年,包括美國、歐元區、中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對全球增長的貢獻也將急劇下降。
此外,由Omicron變種病毒引起的經濟問題可能會影響今年的全球增長,可能會降低0.2至0.7個百分點。
【10、港人財兩失 美企料加快撤離】
香港處於中美爭霸夾縫,加上社會內耗不斷,2022年僅剛踏入第2周,就有外媒警告香港今年「人財兩失」勢加劇。首先,雖然香港失業率低,但不妨以另一角度去看就業環境。統計處數據顯示,去年9至11月香港的就業人數為367.33萬人,比起2019年5至7月社會開始動盪時的就業人數約385.5萬縮減逾18萬人,尤以年輕人流失最嚴重!不僅如此,在港外資公司被政府防疫混亂嚇窒,逐步撤出香港!
雖然香港最新失業率僅為4.1%,較2019年的3%水平相差約1個百分點,看似歌舞昇平,但究其原因是整體勞動人口同樣縮水。統計處數據顯示,勞動人口由2019年5至7月起,每次統計都呈下跌,目前已由當時的397萬人減少至383萬人,亦即是兩年間損失約14萬人,相信部分原因是不少人選擇「棄城」移民。
除本土人口流失外,美國乃至歐洲公司也逐步撤出,惹來外媒最新揣測,稱香港外籍人士和本地人的「出走潮」會在今年加劇,尤其夏季學年結束之時。統計顯示,去年將地區總部設在香港的美國公司減少約10%,跌至18年以來最低,主因是香港政局不穩,加上疫情「清零」策略被外資視為會削弱金融中心地位,吸引力驟降。
美資遠去,取而代之是內地公司加快將總部設在香港,去年達到252家,按年增5%。來自內地的資產管理公司佔比也上升,香港證監會數據顯示,此類公司佔比由2010年的6%,到2020年增加至397家,佔比增至12%。來自內地的銀行家也在港步步高陞,擔任更高級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