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美通脹失控 聯儲局醞釀緊急加息?

202202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美國1月份通脹數據續創近40年新高後,在貨幣政策上一直「歎慢板」的聯儲局終於按捺不住,開始加快行動。聯儲局將於下周一(2月14日)情人節當天舉行閉門會議,討論貼現窗利率。市場將此解讀為當局可能會提前收緊貨幣政策,更擔心聯儲局可能在3月正式召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之前已提早緊急加息,金融市場隨時又冧過!
【1、聯儲局下周一臨時開會 市場憂緊急加息】
聯儲局在通脹數據出爐後,急忙地於下周一(14日)召開會議討論貼現窗利率,故難免引起市場揣測。外界估計當局可能會先上調貼現窗利率,為接下來更激進的「收水」手段鋪路。
聯儲局一直以來透過兩大指標利率調整貨幣政策,包括由FOMC議息會議中提到的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 Rate,FFR)及貼現窗利率(Discount rate)。坊間所常說的「美國加息」是指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也是市場最重視的指標,因為其對消費者和企業貸款均會造成直接影響。
聯邦基金利率由FOMC會議制定「目標區間」,並透貨幣政策工具加以控制。至於貼現窗利率的影響則相對輕微,更多是反當局的貨幣政策的取態,惟同樣會左右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
聖路易聯儲銀行行長布拉德已公開表態,支持在7月1日前將聯邦基利率上調1厘、並在隨後開始大幅縮減資產負債表。他直言,對於召開臨時會議緊急加息持開放態度。里士滿聯儲銀行行長巴金雖然不如布拉德般「鷹派」,但也對於在未來FOMC會議上加息0.5厘持開放態度。
市場亦開始擔心緊急加息的可能。SGH Macro Advisors美國首席經濟學家Tim Duy直言,即使聯儲局突然宣布立即加息,也不會感到驚訝,從某種意義上,這只是聯儲局自去年11月取態轉鷹之後的延續。
華爾街大行亦加入這場「鷹派大合奏」,貝萊德環球固定收益投資總監Rick Rieder稱,聯儲局需要做出反應,解決目前高通脹的問題,並立即提前停止量化寬鬆,不要等到原定計劃的3月才結束退市。
花旗最新預計,聯儲局將在3月議息會議上加息0.5厘,全年累計加息1.5厘,該行經濟學家Andrew Hollenhorst在報告中指出,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顯示,核心通脹持續於6%水平,並在更廣泛的範圍內蔓延。高盛則指出,考慮到多名聯儲局官員的取態,當局可能選擇更長的加息路徑,3月起開始每次會議加息0.25厘,全年累總計加息7次,幅度達1.75厘。
【2、美超級收水恐引「硬着陸」 企業盈利增長已見放緩】
為遏抑通脹繼續飆升,美國聯儲局3月加息已無懸念,惟高盛發出史上首次警告,指聯儲局今次超級緊縮周期恐引發經濟「硬着陸」!與此同時,日本央行憂慮內地「清零」防疫政策或使供應鏈瓶頸面臨更大壓力,從而拖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復甦前景堪憂,加上通脹問題難解,形成滯脹敗局的風險再次升溫。
高盛一改過往口脗,在最新報告承認目前市場或處於薪資及通脹螺旋之中,需通過聯儲局積極加息「收水」才能破局。該行解釋,過去2至3個季度,工資年化率已加速到6%;去年12月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個人消費開支(PCE)物價指數按年漲約4.9%,為1983年9月以來新高。
假設薪酬增長如高盛預期下降1個百分點至5%,勞工市場成本通脹至少仍達3%,生產力則增長不超過2%,按此增速,要實現聯儲局定下的PCE通脹目標仍相當困難。換言之,發達經濟體薪資和通脹壓力不斷擴大之際,難保拖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因貨幣政策需在復甦早期階段加快收緊。雖然該行相信當局會致力令經濟「軟着陸」,即不影響經濟前景情況下抑制通脹,但若無法實現,超級「收水」措施將引發遠超當前預測的經濟放緩,意指經濟在增長後急劇放緩的風險升溫。
【3、美銀:聯儲收水或導致亞洲企業利潤預測下滑17%】
美國銀行表示,隨着美國收緊貨幣政策,亞洲企業的盈利增長預測可能會被下調,從而擠壓股市表現和估值。
該行研究團隊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一項對過去30年聯儲局5次「顯著」收緊周期的分析顯示,在加息周期開始後的8個月內,分析師對企業每股純利增長的預期平均增長了9%,需要多於1次的緊縮措施才能中止上升勢頭,隨後大幅下滑17%。該研究使用的亞太地區指標不包括日本。
分析師們說:「在聯儲局開始收緊政策後的12個月裏,亞洲市場估值通常會壓縮,亞洲股市通常會下跌,我們建議投資者轉向亞洲的防禦性國家、行業和股票。」亞洲企業正感受到通脹壓力、供應鏈瓶頸和政策收緊前景的影響。
美銀研究發現,在開始收緊政策的12個月裏,MSCI亞太(日本除外)指數跌幅中值為9.5%,只有2004年是一個例外,因為當時的經濟處於「超級周期」。因此,該指標的預期市盈率有可能從目前的13倍以上降至10.6倍。
但報告也指出,「並非所有市場和部門的反應都類似,本地市場動態可以主導市場走勢,中國在本周期的潛在寬鬆措施有可能抵銷美國收緊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
【4、歐洲能源巨企預警 高能源價格將持續數年】
央行收水之禍始於通脹,而能源價格上升正是通脹的一大推手。外媒報道,全球經濟活動迅速復甦,近幾個月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飆升,為油氣公司去年帶來亮麗的業績。該批能源企業同時提醒消費者,應該為可能持續多年的高能源價格做好準備。而歐洲居民正面臨汽油、取暖和電費的急升的窘境。
英國石油(BP)行政總裁Bernard Looney日前表示,可以預期未來幾個月至幾年,油價仍會波動。他指出,今年石油市場供應可能會進一步收緊,將支持油價維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也是自2014年以來油價最高水平。BP去年利潤達128億美元,同創8年新高。
法國油企道達爾能源(Total)行政總裁Patrick Pouyanne表示,油價將繼續維持在高位。道達爾將發放100歐元的消費券,幫助一些低收入的客戶繳付高額的能源帳單。
歐洲第2大管道天然氣供應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Equinor)公布,上季利潤創新高,行政總裁奧佩達(Anders Opedal)預計,由於天然氣庫存仍低於正常標準需要補充,加上今年需求強勁,歐洲天然氣市場仍將吃緊,油價預計也會出現波動。歐洲天然氣價格在過去一年倍升,並在去年底因季節庫存低,創下歷史新高。
【5、英最大超市警告「食品通脹」最壞時刻仍未到】
外媒報道,佔英國零售市場份額28%的英國最大超市特易購(TESCO)行政總裁John Allan表示,今年冬天低收入家庭要艱難地在食物和暖氣之間做抉擇。如果普遍通脹問題未得到解決,將會引發「不滿的冬天」。
他警告,在某程度上,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面,預計食品價格通脹可能達到5%。目前全球食品價格正處於10年來的高位,很可能在今年春季結束前創下新高。他又認為,食品和能源通脹將改變消費者的支出模式,減少奢侈品和高價商品的花費,減少外出就餐等。在食品價格上漲之際,同時許多家庭正經歷多年來最顯著的能源成本上漲。
【6、俄烏軍事危機持續 油價勢再上】
近日仍未見俄烏軍事危機緩和,金融市場正密切關注歐洲天然氣供應問題,因會牽涉到更廣泛的物價上漲。俄羅斯與烏克蘭一旦開戰,天然氣價格勢必飆升,因俄國仍是歐盟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佔43%;再者,歐洲糧食供應也可能出現問題,因天然氣是許多化肥的主要組成部分,氣價上漲勢會推高農作物價格。另烏克蘭去年也出口了3,300萬噸糧食,故該國若受任何破壞,都將波及歐洲糧食安全,再蔓延全球。
此外,歐洲許多工廠和發電廠因早前缺氣而另闢渠道使用石油,若天然氣陷入徹底斷供,油價必然暴升,故觸發石油危機並非無可能。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將削弱家庭購買力,只要消費力和信心驟降,各方投資可能在隨後的幾周和幾個月內跟跌。
更實際的推算是,美國銀行估計,軍事行動一旦升級,恐令歐盟通脹增加1個百分點,即2022年會達到4%,大幅高於歐央行的2%目標。美銀認為,油價有望達到100美元,最早可能在第2季出現。摩通則警告,若俄國石油出口因戰事而減半,布蘭特期油不但升見120美元,更恐見150美元,將超越2008年7月創下的147.5美元歷史紀錄。
【7、別過分樂觀!美銀警告:聯儲加息恐引爆高估值風險】
美國銀行Savita Subramanian及其團隊發表報告警告稱,投資者可能過分樂觀,忽略了今次聯儲局加息周期可能會引發股市調整。
報告指,雖然美國股市在之前幾次加息期間都取得了正回報,但這次的主要風險是聯儲局「收緊政策正值市場處於高估期間」。
該行解釋稱,「本輪首次加息前的標指比除了1999年至2000年期間之外的任何其他加息周期都要昂貴。」當時聯儲局在科網泡沫破裂期間開始貨幣政策緊縮周期,股市表現持續回軟。
美國銀行認為,當聯儲局由超級鴿派轉向更多的鷹派政策,正正反映出市場目前正處於流動性高峰的時期。
報告警告指,美國股市包括值、市場信心、基本面和技術面在內,均出現大量的危險信號,表明股市今年將表現欠佳。
此外,該行更認為,如果聯儲局不採取任何行動,股市面臨的風險會更大,因為失控的通脹可能會壓縮標指的市盈率並侵蝕企業盈利。
【8、大摩:全球4大央行5月起收水 投資者宜忍手】
摩根士丹利首席跨資產策略師Andrew Sheets警告,未來1年,全球4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將縮減2萬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意味投資者應將整體風險降至最小。
他指出,從今年5月到2023年5月,4大央行包括:美國聯儲局、歐洲央行、英倫銀行和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將縮減2萬億美元,是2018至2019年間縮表5,000億美元的4倍。創紀錄的市場流動性將從全球經濟體中撤出,部分將透過4大央行的貨幣政策來實現,除了縮減史上最大規模的買債計劃,還包括調高歷史最低的利率。
因此,他認為投資者應將整體風險降至最小,尤其長期債券和投資級公司債不確定性增加。
【9、大行料港經濟負增長 防疫苛政人財兩空】
香港第5波新冠肺炎疫倩未有止息迹象,加上港府近乎戒嚴程度的疫苗通行證推出,經濟勢必陪葬!再有券商下調本港經濟增長預測,首季甚至收縮0.8%,全年僅增長2%。作為本港經濟重要支柱之一的零售業再陷入冰點,券商把今年全年零售銷售總額增長預測由原先的7%,大削至僅1%。
美資券商摩根士丹利預計,港府嚴格的防疫措施將持續至3月底或4月初,故把香港今年第1季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從1.2%下調至負0.8%,同時把全年經濟增長預測降至2%。
大摩亦提到,若變種病毒Omicron疫情在上半年仍然嚴峻,並導致更高的死亡率或住院率,將迫使政府延長嚴格的防疫政策至年中,本港全年GDP增長或進一步下滑至1.2%。
在疫苗通行證下,無接種疫苗人士不得逛商場、堂食等,零售業將「拖後腿」。大摩指出,私人消費佔香港GDP的2/3,而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不僅會限制服務消費,還會通過影響就業市場,打擊消費者對商品消費的情緒。
即使有低基數及消費券效應,香港去年12月零售銷售按年升6.2%,惟大摩認為表現遠遜預期,增長明顯放緩,疫情嚴峻拖累今年上半年零售市道,預計1月零售額增長進一步放緩至2%。由於政府收緊防疫措施,市面人流減少20%,而上一輪疫情社交距離措施實施期間,人流更大減40至50%,中港兩地通關日期或再度延遲,故下調全年零售銷售額增長預測至1%。
【10、中美對弈繼續 美國將公布新亞太經濟戰略】
全球經濟局勢一片陰霾,中美之間的鬥爭也未見停止。外媒引述消息指,美國總統拜登正準備公布首項廣泛的亞太區經濟戰略,抗衡中國在該區不斷擴大的影響力,預計數周內會公布細節。
據報,美國希望借助新的亞太經濟框架,與友好國家在數碼貿易、供應鏈及綠色技術等議題上有更緊密的合作。儘管細節尚未公布,預期美國不會重返2017年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多位經濟學家、外交官及貿易專家認為,美國想聯合多個亞洲經濟體在商業及新技術制定參與規範,達成更有效協議,將面臨一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