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專題】養兒防老已過時 退休部署勿太遲

202204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雖然「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傳統社會思維,但現時社會已經由知識型經濟主導,變相令貴養子女成為了大趨勢,導致不少80、90後對生兒育女卻步,皆因繁衍下代的機會成本大增,甚至較不生小孩還要高,顛覆「養兒防老是投資」的說法。既然舊觀念不合時宜,究竟又有甚麼辦法可以增加退休儲備,以防「臨老唔過得世」?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2020年總生育率已經跌至0.87,即代表每名女性育有0.87名小孩,與全球生育率最低、僅0.84的南韓「旗鼓相當」。不僅如此,統計處更預期,本港未來30年長者人口數目將持續高達250萬。
此外,評級機構穆迪的調查亦顯示,香港是繼日本、德國、意大利之後的全球第4大「高齡人口」地區,可想而知本港「少子化」問題已經響起警號。
【育兒22年 累涉702萬】
事實上,生育成本是影響家庭生育與否的重要因素,究竟這項成本有多昂貴?不妨參考由智經研究中心提供的「育兒成本計算機」以作推算。
這部計算機把供養孩子分成5個階段,涵蓋嬰兒期、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共22年支出,計算期間每位孩子在教育、衣履及食品、交通、旅遊、娛樂以至醫療等使費。
為人父母的最大心願,相信是看見兒女成才「投資得利」,所以不少中產家庭亦願意花錢「豪養」小孩,自掏荷包讓子女入讀學前預備班、國際幼稚園、小學以至中學。不過,據計算機推算,這筆教育支出連同衣、食、住、行,以及請傭人等生活雜費,22年合計一共逾702萬元。倘若計及每年3%的通脹,開支更高達968萬元,換言之,孩子的每月使費盛惠3.6萬元。
除了金錢外,時間及心思亦是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最大付出,就以近期肆虐的變種新冠病毒Omicron為例,一旦年幼子女不幸中招,要照顧他們乃是「天職」、付出的一切,便是血濃於水的體現。
不過,對於有部分家長而言,育兒的最大回報可能是憧憬他們未來薪高糧準,而且每月肯交家用,猶如「買了一份信任保險及遠期心理契約」。非經濟收益方面,育兒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尤其是對爺爺嫲嫲以至太公太婆而言,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絕非金錢能夠衡量,名副其實是「家族榮譽」,長遠計亦老有所依,這份愛是先付出而後收穫的回報,非旁人能夠感受。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夫婦生小孩並非只為『養兒防老』如此市儈」,又認為假若退休制度有足夠保障,市民則毋須為此憂心。
他又分析,時下年輕人不肯生小朋友,部分原因是來自「訊息接收出現問題」,例如是「了解到小朋友很嘈、生小朋友成本貴等負面資訊」,忽略了「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這類要親身感受的正面訊息,而且付出的時間不菲,所以窒礙了生小孩的意願。
【買公共年金自製長糧】
事實上,現時不少人已經覺得與其「養兒防老」,倒不如着手退休儲備,因為這才是人生下半場的關鍵一環。據友邦去年的調查顯示,理想退休金中位數是382.6萬元,理想退休年齡平均則是62.3歲,不過,退休儲備缺口中位數達230萬元,意味退休金儲極都不夠。
想安享晚年,各位除了要提除強積金之外,港府推出的「公共年金」或是方法之一,因為理論上若然投保人愈長壽,收取的年金額將會超過保費愈多,便會愈着數。不過,要留意的是,投保人要一筆過支付所有費用而且不可以取回本金。假設一名60歲男士投保最多300萬元每月可領年金1.53萬元直至離世。至於女性長者,由於預期壽命較男性長,所以就算投保金額相同,每月年金金額亦會減至1.41萬元。
至於生活貼近基層的長者,雖然政府現時設有各種社會保障計劃如政府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及綜援),但申請要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
【被踏職場需儲月薪三成】
莊太量認為,年金無疑是一個好選擇,原因是每月有穩定回報,亦都因為就算「60歲都未必有精神炒股票,80歲的精神更會大不如前。」他又建議,年輕人踏入職場之後,應未雨綢繆儲起每月薪金的30%作退休之用,避免40歲後才醒覺儲退休金的重要。
●避免子女變啃老族 切忌縱容「要乜有乜」!
或者「養兒防老」帶給年輕一輩的感覺是弊多於利,現時坊間有一些理財專家更認為,「時下要『養老防兒』而非『養兒防老』,否則可能淪為過着中低階層生活的老人,縱容子女變成『啃老族』!」
所謂「啃老族」,意思是指已完成學業的23至30歲年輕人,雖則有謀生能力卻不願就業,待業甚至長期賦閒在家,衣食住行全部依靠父母供養及照顧,失去獨立自理能力,繼而把父母當成「提款機」、無止境地將父母的退休金「一Q清枱」。
莊太量認為,要預防這些問題,「父母就要切忌縱容子女」,不要過分溺愛他們「要乜有乜」,並要從小教育,讓他們意識到要自己賺錢及生存的道理,免得他們長大後長期依賴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