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評論】內循環打破高牆 華市場要大而強

202204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Getty Images圖片)
內地主要城市備受變種病毒影響,時值美國進入加息周期,資金流出包括中國等新興市場,重投美元資產懷抱,致令近期中國資產價格明顯承壓。
短期疫情的威脅固然有待化解,惟中國面對更大的中長期挑戰,在於西方主導的反全球化下,國際供應鏈正朝「區域化」和「本地化」進行徹底重組,中國要打好這場無硝煙的經濟戰,非但只把市場做「大」,更重要是把市場做「強」,透過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消除阻礙「內循環」戰略的種種高牆壁壘,實現「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有力對抗西方的脫鈎威脅之餘,更藉提升自身市場優勢,爭取在亞洲經濟一體化中擔當「領頭羊」角色!
在內部疫情反彈以及俄烏衝突的內外突發因素雙重衝擊之下,中國經濟無疑正面臨更大的挑戰。為此,當局一方面要火速設法控制疫情擴散,同時亦要調整宏觀政策,以加大穩經濟力度,這包括近期傳來多地放鬆房地產調控政策,讓國資更大程度介入房企債務重組,並積極維持相對寬裕的市場流動性,確保樓市及金融體系穩定。
另一方面,近日內地提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健全「內循環」。所講的,是要加快確立全國統一市場制度規則,務求打破地方保護及大企業壟斷,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內部市場由大轉強,目的其一是要以「自身最大的確定性」來抵禦「外部不確定性」,同時力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
事實上,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雖是夠「大」,但礙於長年高速發展留下不少市場亂象和規則缺陷等問題,尚存極大的「強」化空間,未來得朝着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發展,既有利消除市場壁壘,又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內循環」,亦只有做好本地市場,強化競爭實力,人民幣國際化與區域性經貿合作等「外循環」戰略才可邁步向前。
觀乎目前的國際地緣政治分裂形勢,歐美正在合力推演反全球化,以遏止中國等其他經濟體的崛起,鞏固西方在全球經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沿用數十年的全球化模式既已成為強弩之末,在構建出新的全球發展模式前,國際供應鏈正朝區域化及本地化過渡,中國顯然不能再停留在「世界工廠」的角色,想求生就更需要求變!
隨着全球經濟戰愈演愈烈,中國經濟要強「軍」必先強「體」,且謹記絕不能孤軍作戰。做強內部市場,不獨在於強化「本地化」供應鏈,最大程度減少外部風險,更重要的是充分彰顯中國市場「大而又強」的本錢,以為加大區域經貿合作創造有利條件,尤其爭取在全球最大超級經濟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擔當主導的角色,領軍實現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宏圖,讓未來亞洲與北美洲及歐洲之間的區域發展均趨平衡,始有望共同構建出世界經濟新格局。
明乎此,投資格局也踏入新台階,取向由以往全球化布局變為兩大陣營的區域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