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泉加入滙豐有段古 調任恒生CEO最大挑戰

2022082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消息指,滙豐銀行首位華人大班鄭海泉周日(28日)晚上離世,終年74歲。他在1978年加入滙豐銀行財務部,直至2011年以亞太區主席之位退休,33年來見證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他的發憤故事值得年輕一代借鏡。
鄭海泉在2011年接受「退休專訪」時,未有大曬多年「威水史」,反而分享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辛酸史」。他表示:「以前喺新西蘭讀書時,計住計住(啲錢),咖啡都唔敢飲,喺中菜館做洗碗,一日搵9蚊新西蘭紙,做足5晚,我都捱過!」鄭續稱,後來找到一份兼職簿記工作,人工大有改善,儲了一年錢才能斥資750紐元買車。
40年代出生的「肯搏肯捱基因」促成鄭海泉的成就。完成哲學碩士後,他回港找工作,獲得滙豐經濟部主任(officer)和另一金融機構的見習債券交易員(bond trader trainee)兩份聘書,他直言,見習債券交易員的人工比滙豐經濟部主任還要高,不過最終還是被滙豐的員工按揭優惠吸引,為日後青雲路奠下基石。
他憶述:「當時滙豐副主席Peter Hammond in我,入職人工3,000元,員工按揭利率2%,借足100%最吸引。」加入滙豐亦助鄭海泉成功置業,買入觀塘樂意山一個面積700方呎的單位,當時的樓價為25萬元。
1989年鄭海泉曾被借調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並擔任港督顧問,返回滙豐後,從此仕途一帆風順,在2005年出任滙豐亞太區主席及2008年擔任滙控執行董事之前,他曾於1998至2005年擔任恒生銀行(00011)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對他而言是最大的挑戰,亦是最辛苦的時段。
那7年是香港最黑暗日子,受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重挫,「(沙士時)最擔心員工健康,生意係難都照做,好大壓力。」如此困境下,減成本在所難免,惟當時他「一個人都無炒」,透過調整業務撐住。
鄭海泉2005年離開恒生時派發的最後一張成績表非常亮麗,帶領該行2004年不論在純利、平均股東回報率、扣除準備金前營業溢利及理財服務收入等全打破當年該行紀錄,為其在恒生生涯畫下完美句號。
回顧鄭海泉生平及履歷,他出生於1948年,曾入讀九龍總商會英文中學和九龍工業學校,預科畢業後考入中文大學經濟系,其後往新西蘭奧克蘭大學修讀經濟學系哲學碩士學位。他在1978年加入滙豐銀行財務部,1989年借調至港府中央政策組,擔任港督顧問,至1992年回歸滙豐,獲委任為滙豐銀行經濟及業務策略研究部高級經理。
1995年,鄭出任集團總經理,同年出任滙豐銀行執行董事。1998年調任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2005年出任滙豐亞太區主席。2008年獲委任為滙控執行董事,成為首個進身滙控董事會的華人。2010年退任滙豐亞太區主席,繼續出任滙豐中國董事長及台灣區主席,並繼續擔任滙控執行董事,2011年退任滙控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