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英鎊日圓狂貶值 全球醞釀金融災難
2022100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歐美經濟步入衰退邊緣之際,近期全球金融市場頻頻響起警號。此前推動大規模減稅計劃的英國,因債市和匯市暴跌,英倫銀行也被迫重啟量化寬鬆(QE)穩定市場。英鎊對兌美元貶值至低點之際,亞洲貨幣同樣遭殃,人民幣兌每美元失守「7算」反彈乏力,日本亦因為貨幣大幅而罕見地干預匯市。各國貨幣大幅貶值,預示着一場新的金融危機正在醞釀。
【1、強美元衝擊全球 英國似新興市場】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異象,源頭指向美國聯儲局為抑制通脹而連環大手加息,推動今年以來美元的凌厲升勢,對經濟較弱的國家帶來巨的大挑戰。對於許多經濟體而言,既要面對國內的通脹,同時又要解決美元走強使償付外債難度更高的問題。由年初起累計,反映美元兌一系列主要貨幣的美匯指數已累升近17%。
值得注意的是,今次市場波動最劇烈的倒不是昔日經常爆發債務危機的新興市場,反而是往年被視為較安全穩當的發達經濟體,這一現象加深了市場憂慮。Exante Data創辦人Jens Nordvig說:「英國乃至於更廣泛的歐洲債市,甚至一部分的美國債市,儼然像新興市場一般交易。這並不正常。」
曾擔任印度央行總裁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主管的芝加哥大學教授Raghuram Rajan表示,英國的貨幣政策傾向緊縮(央行正積極升息抗通脹),財政政策卻傾向寬鬆(政府表明將大肆舉債,共透過減稅刺激增長),兩者背道而馳,成為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過去投資者對英國等發達國家較安心,認為這些國家的制度比新興市場國家健全,政局也較穩定,更能承受考驗,但現時情況已變得矛盾。
在主權債務或銀行業問題釀成金融危機之前,世界各地已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小危機」。至於這些危機是否會如滾雪球般愈來愈大,實在值得關注。Rajan直言:「誠如我們在2007至2008年金嘯海嘯前所見,倒閉不是同時一起發生。風險逐漸累積,顧慮逐漸升高,然後骨牌才開始倒下。」他亦表示,當前的問題無法輕易解決。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亦表示,美國聯儲局激進加息的做法,損人不利己,加息的溢出效應引發全球經濟金融的深層次問題,不僅美國經濟實質性衰退風險上升,亦令復甦乏力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
他又指,聯儲局大幅持續加息抑制通脹的效果不及預期,反之其副作用已逐漸顯現,美國經濟滯漲和衰退風險加劇。他認為,美國當局應加大縮表力度、收緊流動性,而非一味激進加息,加速量化緊縮政策可有效抑制需求,減少政策時滯性。
他又謂,加息意味增加美元的使用成本,而縮表意味收緊美元的流動性,兩者並用對抑制通脹更為有效,聯儲局需要充分考慮加息與縮表的組合,才能減少步入衰退或滯脹的風險。
【2、美國前財長:英鎊急挫僅冰山一角 全球金融海嘯2.0將至】
於去年已預警通脹飆升、早就提前勸告聯儲局應盡快加息的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表示,目前市場面對的風險與2008年金融海嘯前相似,指出英國目前的困局只是潛在崩潰的其中一例。他表示,除了英國外,目前仍未見其他市場失序的迹象,但當波動性極大時,這些情形就有可能發生。
薩默斯表示,目前脆弱市況的背後是巨大的槓桿、經濟政策前景不確定、對潛在高通脹率的不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俄烏戰爭及中國相關的地緣政治緊張。他特別提到,需要關注目前日本政策中所蘊含的壓力。他指,當局一方面通過購買日圓從市場中抽走流動性以支持匯率,另一方面透過日本央行持續放鬆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
英國方面,雖然英倫銀行買長債穩定形勢,但薩默斯認為只靠兩周的操作不會永遠維持穩定,甚至可能無法維持兩周的穩定。他指出,關鍵問題是市場不相信英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可持續。
薩默斯又把當前金融市場的困境比喻為地震前的震盪,有時候震盪會過去,但有時不會,就好像2007年美國爆發次按危機,最終觸發金融海嘯。
【3、「鱷王」教精卓慧思 刺激經濟長遠只有呢個方法...】
有「鱷王」之稱的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創始人達利奧(Ray Dalio)表示,英國政府大規模減稅計劃引發金融市場劇震,凸顯英國政府不稱職(incompetence)。
達利奧指,難以想像政府官員沒有把金融市場的反應納入考量,如果他們真的沒有,就是他們對市場理解遠遠不夠。他表示,通過巨額赤字來創造財富是不可行的,因為不存在願意持有這些債務的貸方。他又認為,計劃刺激不到經濟,長遠上只有生產力才能刺激經濟,斥責英國政府沒意識到這一點,令人擔憂。
英國政府上周五(23日)宣布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包括大規模減稅等。另外,計劃需要政府額外舉債720億英鎊,觸發股、債、匯急跌。
其後,英倫銀行(即英國央行)啟動一項緊急買債計劃,以防止市場功能失調情況惡化。英倫銀行從周三(28日)開始至10月14日,臨時購買長期英國政府債券,為期共13個交易日。
【4、日本斥逾2.8萬億日圓托匯 惟救市效果不彰】
日圓續弱,日本政府此前進行了超過24年以來首次干預匯市行動。日本財務省公布8月30日至9月28日的「外匯操作實施情況」,期內數字為2.8382萬億日圓(約1,542.05億港元),市場相信這反映了入市托匯的規模。惟SMBC日興證券分析師牧野潤一表示,入市干預的效用只會維持一段短時間。
美國銀行估計,日本最多可進行10次干預匯市行動。隨着日本逐步消耗流動性最高的資產,日本政府干預匯市的門檻將愈來愈高,預期日本政府可透過出售流動性資產,進行約4至10次干預匯市行動。該行指,若只出售美元存款只能干預4次,若同時出售美元存款及年期為一年內的證券,可干預10次。
截至8月底,日本政府的儲備約1.3萬億美元,美元存款佔1,360億美元,預期會是日本財務省最先用作干預匯市的流動性資產。
【5、野村:美國經濟陷輕度衰退 美匯上望120】
美國聯儲局鷹派立場重挫全球股市,野村示警,美國經濟即將步入輕度衰退,而強美元未來只會更強,料美匯指數有望上看120。
野村分析員Vincent Bourdarie指出,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通脹回到3%之前,聯儲局都會繼續加息,而現在不是討論美國經濟是否會步入衰退,而是要討論衰退程度,究竟是輕微或是嚴重。
Vincent說,聯儲局緊縮政策將壓縮市場流動性,高通脹也壓抑消費需求,持續加息對於樓市及就業市場的影響有待觀察,但所幸還有財政政策可為經濟動能提供一定支撐,整體而言,美國經濟衰退應該屬於輕微程度。
他表示,投資者在意的三大關鍵議題包括:一、美國經濟的衰退風險,是深度衰退還是輕度衰退?二、美國未來的利率展望以及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在利率見頂後的走向,三、對於企業獲利前景與現金流的影響,將影響第4季與明年第1季的投資氣氛與市場表現。
他認為,美匯指數目前在113附近整固,但以歐元走勢推算,美匯指數或繼續彈升站上120。
【6、女股神:強美元或反噬美國自身 促聯儲局幣策轉向】
有「科技女股神」之稱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創辦人伍德(Cathie Wood)周一(26日)在Twitter上表示,強美元持續對全球其他地區造成「毀滅性衝擊」,恐反噬美國經濟活動及競爭力,迫使聯儲局把貨幣政策轉向。
伍德指,孳息率曲線表明,美國貨幣政策自80年代以來從未如此嚴厲。10年期國債孳息率為3.75%,2年期國債孳息率為4.25%,倒掛50點子。在時任聯儲局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領導下,長期國債孳息率從10%上升至16%,而在主席鮑威爾和團隊近期行動下,國債孳息率從0.5%增至3.7%,避險情緒正在打擊除現金以外所有資產。
她表示,在方舟看來,目前的貨幣政策比80年代的限制大得多,當時為抑制通脹,沃爾克將聯邦基金利率翻倍,從10%上調至20%。至於鮑威爾則將利率從0.25%,調升至3.25%,且有進一步加息計劃。
她補充,通脹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飆升,醞釀了15年,由1964年的越戰及大社會計劃開始,至1971年金本位制度結束時加劇。
伍德提到,日本和中國上周接連拋售美元,以保護國家貨幣免受美元拋物線的影響,這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損害。伍德認為,拋售美元可能是貨幣寬鬆即將到來的第一個迹象。美元的拋物線走勢對世界其他地區造成毀滅性衝擊,應該會侵蝕美國競爭力、就業和經濟活動。
【7、華爾街大淡友:美元飆升將令標指再挫逾一l】
隨着美國聯儲局收緊貨幣政策,美元瞬間衝高刷新20年高位。華爾街著名淡友、摩根士丹利策略師Michael Wilson表示,美元近期漲勢為股票在內的風險資產帶來難以維持的局面,預計標普500指數的最快今年稍後見低。
Wilson預計,標指「最終低位」將在今年稍晚或明年初來到3,000至3,400點的水平。
該行指,美元飆升減損美國公司海外收入的價值,該行計算所得,美匯指數每上漲1%,就會造成利潤下跌0.5%。Wilson表示,除了投入成本飆升在內的其他問題外,美元強勢將令標指第四季利潤削弱約10%。
【8、世銀警告歐洲衰退機率增 開發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世界銀行行長David Malpass表示,歐洲經濟衰退機率增加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正急劇放緩,並認為美國上半年的經濟產出也將陷入萎縮,最終恐怕會為開發中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和挑戰。
Malpass表示,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能源供應轉向多元化之路預料要再花上數年時間,可能導致停滯性通脹,或是讓低成長、高通脹的風險持續。他稱,要應對當前的利率上升、高通脹和增長力道放緩所構成的「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必須以新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方法來處理,例如更具針對性的支出、有效的溝通以增加供應。
【9、研究機構料德國經濟明年萎縮0.4% 受累能源成本急升】
德國四家研究所發表預測指,德國今、明兩年經濟產出將比5個月前的預測減少1,600億歐元,部分原因是能源成本急升,預料德國經濟明年萎縮0.4%,相對研究所4月份的預測為增長3.1%。
研究所表示,將德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2.7%下調至1.4%,2024年可能恢復1.9%的增長。該研究所預計,未來幾個月通脹率將加速上升,今年平均為8.4%,明年為8.8%,其後在2024年逐步向2%回落。
RWI Institute經濟研究主管兼聯合經濟預測項目組發言人Torsten Schmidt表示,俄國入侵烏克蘭所引發的能源市場危機,導致德國經濟出現明顯下滑。能源緊張局勢雖然有望在中期內緩解,但天然氣價格可能仍遠高於危機前的水平,意味着德國將長期喪失繁榮。
上述共同編制預測的機構包括位於慕尼黑的Ifo,位於基爾的IfW,位於哈雷的IWH,和位於埃森的RWI。
【10、中國經濟增長難「保3」 拖亞洲後腿】
曾經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撐起全球經濟的中國,如今亦黯然失色,今年增長恐怕難以「保3」。世界銀行在最新報告中,把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大幅下調1.8個百分點至3.2%,主因正是中國增長大幅放緩,料全年增長只得2.8%。
世銀的報告顯示,在撇除中國後,今年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增長料為5.3%,較此前預測上調了0.5個百分點。東盟5大國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今年經濟增長料介乎3.1至7.2%,全部均勝過中國。當中,除了印尼的預測與上次持平外,其餘4國的預測均獲上調。換言之,內地未再挑起亞洲經濟增長的大樑,反倒是東盟一眾新興市場有望後來居上。
報告亦指出,東亞區內的經濟增長大多是由內需回暖,以及出口增長所帶動,前者主要得益於疫情管控放寬。不過,由於內地仍使用「針對性的公共衞生措施」遏制疫情傳播,故經濟活動受到限制。
展望未來一段時間,世銀認為東亞的經濟表現仍可能受到全球需求放緩、債務攀升,以及依賴短期經濟措施緩解食品和燃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