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對成本升 產品減量價不變 另類通脹殺埋身

20221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全球通脹來襲,歐洲及美國物價均創逾40年高位。由於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持續高企,加上各大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圖盡快壓低通脹,使企業借貸成本急升。企業為了維持盈利能力或收窄虧損,本應上調產品價格以轉嫁成本上升壓力,偏偏如今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急增,都不敢貿然加價,以免打擊銷售,故得設法在不加價的情況下削減成本。除了用較便宜材料生產,即所謂的「降級式通脹」(Skimpflation)外,另一個應對方法是「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亦即產品減量不加價的「隱性加價」!
「通脹」一詞大家聽得多,但對「縮水式通脹」這一經濟學用詞,可能會感到陌生。關於「縮水式通脹」一詞,據投行摩根士丹利中國投資管理一份全球股票觀察研究報告所述,市場認為經濟學家Pippa Malmgren創造了這一經濟學名詞,自2015年以來開始流行,其最常見的意思是指企業將產品尺寸縮小,但價格維持不變。而這個詞彙還有一個不太常見的用法,是指一種宏觀經濟情況,即經濟收縮的同時,仍在經歷價格上升,也就是更為人們所熟知的「滯脹」。隨着利率和通脹雙雙上升,市場亦同步縮水,而這與生活成本飆升形成截然相反的態勢。
●商品「瘦身」方法層出不窮
其實,在消費者的角度,「縮水式通脹」的關鍵就在於「縮水」二字。例如大家一直購買的商品,外觀和價格並沒有改變,但原來體積或重量「縮水」了,具體如某市面暢銷洗髮水,原裝設計是1,000毫升,現在卻是750毫升,售價不變,但其實變相加價25%。其他例子如包裝面紙,眼看數不出張數,但往往就是「縮水」了也不容易察覺,還有杯麵、飲料等,反正就以設計改變、推新款式等各種理由,對產品作出「減量不加價」的做法。
此外,有些廠商以轉移視線的方法宣傳,如較小分量的食品,意味着攝取較少的熱量,被稱為「少即是多」(食少啲更健康),試圖美化減量不加價的行為,來轉移消費者注意力。雖然消費者可能都會發現產品分量改變,但礙於零售價不變,也無奈接受。
在這個階段,因為產品零售價未有改變,故不會影響物價指數。不過,若然連這「縮水」大法都抵銷不了成本升幅,最終生產商或零售商還是要選擇將產品提價,便會直接反映在物價統計數據上。因此,「縮水式通脹」也可視為通脹周期的其中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宜加強監管 保障消費者
企業欲維持盈利能力,奇招盡出。不過,過於頻密的減量不加價行為,幅度甚至大於成本漲幅,便會惹來剝削消費者權益之嫌;而這種頻密加價的做法,往往是擁有壟斷性行業地位的企業才有條件做出。因此,面對這通脹困境,政府相關部門宜加緊巡查,作出適當的市場監管,有需要時介入調查,以確保巨企沒有濫用壟斷地位隨意漲價,剝削消費者權益,更甚是加劇貧富懸殊,積累社會不穩定因素。歐美地區都有針對企業壟斷行為和價格操縱設立監管和處罰制度,香港亦有消費者委員會,以調研形式監察商品情況,加強消費者資訊。
●市民防愈買愈貴有法
當通脹高企遇上經濟衰退,供需結構失衡,在消費品市場可能出現的結果正正就是隱性通脹。在需求無法有效滿足下,供給端只能以限購或綑綁形式來變相加價,形成被動的消費降級。
為了爭取權益,保障自身利益,消費者善用互聯網平台「格價」或互通商品資訊,甚至自發成立團購平台,為商品爭取較大的折扣額。
作為精明的消費者,也要學懂查閱一般字體小得離譜的商品價格標籤,以得悉每單位價格。若產品未有提供,就要自行計算出每毫升或每克等單位價格,以判斷價格高低,才作出消費決定。
一個有趣的個案發生在日本。2008年,日本人Masayuki Iwasa就因為不滿其至愛的Bourbon品牌朱古力餅乾,數量由16塊減少至14塊,之後是每塊餅乾的重量減少,致令每盒重量從112.5克減至110.6克。其後,他發現類似的減少產品分量做法,遍及米果零食、薯片品牌等。此君一怒之下創造了「值上備忘錄」(www.neage.jp)價格追蹤網站,記錄偷偷變相漲價的「縮水式通脹」商品與服務。該網站迄今追蹤約400項商品與服務,種類包括食品、飲料、日用品、娛樂休閒及公共交通等範疇。
外媒引述Iwasa指,過去日本長期通縮,意味企業產品難以直接加價,故迫不得已以此「縮水式通脹」應對,惟此做法「偷偷摸摸」,困擾消費者。隨着歐美地區通脹加劇,這種「縮水式通脹」的隱性加價現象,在全球愈來愈普遍。
●吳卓殷:應比較每單位價格
面對「縮水式通脹」,普羅大眾和政府可如何應對?不妨看看經濟師和理財專家的建議。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表示,「縮水式通脹」並非新現象,一般於消費需求較弱及生產成本上漲時發生,企業難以提升銷售價格,為維持毛利率只能減少產品分量。這現象於過去油價急升的時期曾經發生,而近年新冠疫情及俄烏戰事帶來的供應鏈瓶頸問題同樣令「縮水式通脹」現象日益明顯。
面對「縮水式通脹」,他建議消費者需多注意單位價格,而並非銷售價格或包裝大小,例如每公升可樂價格,而非整瓶售價或容器大小。
至於政府角色,他指企業選擇如何包裝銷售及定價,政府難以直接干預市場。「縮水式通脹」同時難以依靠傳統消費物價指數(CPI)方式測度,現象出現時往往代表通脹壓力較官方數據顯示更大。以香港而言,扣除租金成本的通脹率已按年增加至5%左右,「縮水式通脹」實際上令市民對物價上升感受更深。聯繫匯率下香港政府難以貨幣政策控制通脹,只能於財政政策角度出發,派發消費券或提供補貼降低市民生活成本,或對症下藥降低企業成本,例如全面解除新冠疫情邊境防疫措施,以降低運輸成本。
●李澄幸:提高意識保護荷包
認可財務策劃師李澄幸稱,面對「縮水式通脹」,消費者表面上沒有多花錢,但購買到的產品卻少了。消費者希望保護自己的荷包,首先是要提高相關意識,除了看包裝大小外,更加要留意淨重量、淨容量等,繼而再比較同一產品但不同品牌的每單位價格,這才是真正的格價。「縮水式通脹」在某個意義來說是商業行為,但從政府層面說,可以考慮提高消費者的知識程度,比如定期透過調查或刊物比較同一款產品在過去幾個季度的變化,包裝外觀是否有明顯的分別,有比較及有資訊的同時亦帶出不同品牌的經營手法,消費者自然更懂得選擇他們喜歡而又較實惠的品牌。
●梁彥穎:開源增收入 投資抗通脹
上古國際集團董事梁彥穎指出,產品價格不變,但用料少了,或質量減低,都屬於「縮水式通脹」,例子包括漢堡包體積小了,電視機易壞了。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的預期下,此種通脹不得不持續一段時間。
面對此種通脹,梁認為消費者只有很少選擇,一是減少用量,以及選擇次貨;二是開源增加收入,減低受通脹的影響;三是進行投資,而投資回報率必須高於通脹率。至於政府的角色,應付通脹的一般手段是加息,但加息是雙面刃,儘管可紓緩通脹,但同時會提高企業借貸成本,企業會放慢投資,妨礙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