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超級裁員潮殺到!華爾街淪陷...

202212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月已不斷有跨國大型企業傳出裁員消息,Facebook母公司Meta、電商巨頭亞馬遜都難於幸免;而近日亦有多家大行傳出炒人消息,加上近期加密貨幣公司連環爆煲,不禁令人聯想到2008年金融海嘯...
【1、大行裁員潮不斷 滙豐有份】
不少莘莘學子考進商學院拚命「過三爆四」,四處實習又應考不同專業試,為的可能就是躋身體面的金融業,務求早日「上岸」。即使亞洲財富之積聚理應產生龐大的財富管理需求,跨國投行卻接二連三傳出或宣布炒人。原計劃本季炒約2,700人的瑞信,據報可能裁減更多職位,包括香港的私人銀行業務人手或削5%,更專向中低層級銀行家「埋手」。滙豐控股(00005)也傳炒最少200名高級營運經理。
環球加息加上經濟前景黯淡持續打擊投行盈利,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指,目標在2025年節省成本約25億瑞士法郎(約26.7億美元)的瑞信因收入放緩情況或惡化,將裁減更多人手,其中,可能裁香港私人銀行業務人手約半成,被開刀的主要是與中國財富管理業務相關人員。
當然,瑞信的削減成本計劃分外慘烈,離不開該行接連捲入對沖基金Archegos爆倉及Greensill Capital倒閉等多宗醜聞,不但導致其「金漆招牌」聲譽盡失,業績亦大幅下滑。
有份加入裁員行列的還有滙豐,據報正準備在其全球2,000名高級營運經理中,裁員最多15%或約300人。據報收「大信封」的絕大部分為營運總理(COO)。
【2、華爾街投行炒人 高盛預警花紅縮水】
華爾街跨國投行裁員潮四起,離不開業績未如人意。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及摩根士丹利上季分別按年少賺約17%、25%及30%。摩根士丹利行政總裁高聞明言,經過多年增長後,難免要炒掉一些人,「大多數企業都是這樣」,公司在全球進行「適度」裁員,沒有給出具體人數。
至於富國銀行已在裁減了美國按揭貸款業務部門的數百名員工。雖然該行表示,這是定期審查及調整人手安排,以適應市場狀況及業務需求,但美國通脹水平高企為當地樓市前景蒙上陰影。摩通在6月已縮減了按揭貸款業務職位。
上季盈利插逾40%的高盛面臨成本飆升壓力,早於9月已展開裁員行動。最新有報道指,全球交易業務部門的高層被告知,今年花紅可能「縮水」,削減幅度甚至達雙位數,讓交易員大感錯愕,事關該企年度交易收入有望突破250億美元,料為多年新高,這也反映了公司對業務前景的憂慮。
【3、Carousell裁員10%以省成本】
科企裁員潮持續發酵,外媒報道,網上買賣平台Carousell宣布裁減大約10%員工,相當於110人,以節省成本。
公司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郭修瑞表示,要為公司「走到這一步負起責任」,並形容為非常艱難的決定。他指,公司在疫情後的復甦較預期中緩慢,而全球經濟面臨高通脹、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中斷等挑戰,並已採取各項措施減少成本,惟仍要作出裁員決定。
據悉,被裁員工將獲得至少3個月的工資,並可將假期換作現金。
【4、H&M擬全球裁員1500人 以削減成本】
瑞典大型連鎖服飾零售商H&M表示,為削減成本及提高效率,第四季將裁減全球員工約1,500人,預計每年節省約20億瑞典克朗,料在2023年下半年顯現出來。
【5、標普全球:各國債務壓力大 明年美國料陷衰退】
信貸評級機構標普全球發表報告指出,在疫情大流行病期間,各國政府為救市積累了大量債務,他們很大程度上缺乏財政能力來度過信貸周期的轉折點。
標普全球稱,幾乎所有地區的增長都在放緩,預測美國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收縮0.1%,上半年將出現輕微衰退、歐元區全年持平、中國的增長為4.8%。鑑於多國聲言決心將通脹恢復到穩定的目標水平,表明政策利率仍然需要走高,預計美國聯儲局的政策利率將在第二季度達到5%至5.25%的峰值,而歐洲央行將在第一季度達到2.25%的峰值。
標普全球表示,短期內信貸壓力預計將加劇,消費品、零售等依賴可自由支配支出的行業、以及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業、住房等對利率敏感的行業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大;大宗商品和能源生產商等其他行業反從當前環境中受益。
【6、亞洲多地受陸沉威脅 經濟衰退更嚴峻...】
外媒報道,全球暖化、氣候異常令海平面上升,而亞洲有約12億人口面臨洪災氾濫等威脅,令因通脹、疫情而增長放緩的亞洲經濟,恐再向下沉淪。
報道指出,今年10月泰國剛經歷百年一遇洪災,衝擊曼谷北方工業區,令美國、日本等國際汽車大廠的零件、電器產能受到衝擊,國際遊客亦當地旅遊卻步。
此外,巴基斯坦6月中亦出現洪災,大片國土遭淹沒,受災達3,300萬人。印度、中國、孟加拉今年亦有相同問題,更有多人因而喪生。
世界銀行指,印尼首都雅加達逾6成土地在海平面以下,若不採取措施,到2025年,該市北部面積將處於海平面4至5米以下。
美國羅德島大學研究所副教授Matt Wei稱,近年亞洲各地發生大水災非偶然,皆因全球暖化、過度抽取地下水、開採河砂等,海平面以每年平均2毫米上升,地面下沉速度快近20倍,愈是政局不穩的低收入國家,在水災面前愈脆弱。
世界氣象組織(WMO)統計,2010至2019年全球與洪水、暴雨相關災害損失金額達1.381萬億美元,較2000至2009年間增近50%。
【7、IMF及WTO齊警告 去全球化損經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雙雙警告,去全球化、東西方加速分化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大損害。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稱,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俄烏戰爭兩者夾擊下,全球化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挑戰,她呼籲「不要將洗澡水和嬰兒一起倒掉,不要將增加我們福祉的貿易消滅掉。」
WTO總幹事伊維拉響應她的話,表示如果全球經濟分成兩個貿易集團,長遠將會拖低世界的生產總值(GDP)5%,「由貿易中退下變成保護主義,將使我們更難解決現有的問題」。她強調,保護主義、脫鈎、分裂或碎片化俱是非常有破壞力,而且代價高昂。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的打擊尤甚,這些國家的GDP或會以雙位數去收縮。
伊維拉呼籲,以明智的方式分散製造業,並警告不要過分依賴「友岸外包」,即與同盟國建立供應鏈,將經濟問題政治化。
【8、IMF促內地調整「清零」政策 或調低經濟增長預測】
外媒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IMF)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建議中國調整「清零」防疫政策,因為對人們及經濟都有影響,並指可能調低內地經濟增長預測。
IMF預計內地經濟今年僅增長3.2%,低於今年全球平均水平。格奧爾基耶娃指,內地經濟有向下的風險,雖然他們預計今年經濟增長3.2%,明年增長4.4%,但由於現時前景非常不明朗,他們可能需要調低預測。
格奧爾基耶娃接受訪問時,就建議內地調整「清零」政策,擺脫大規模封控,採取針對的措施控制疫情傳播、將重點放在為高危人士接種疫苗,以免付上沉重經濟代價;同時調整管理供應鏈的政策,留意會否波及全球經濟。
【9、世銀:窮國2/3債務欠中國 將討論減債方法】
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表示,目前全球最窮的國家,其債務高達620億美元(約4,836億港元),其中2/3是欠中國的。他坦言,由於沒有一個系統能夠真正解決窮國的債務問題,擔心會出現混亂的違約過程。
馬爾帕斯將參加下周在中國舉行的會議,將與國際機構負責人及中國當局討論為窮國減免債務的方法、疫情政策、房地產業動盪及其他經濟問題。他指出,中國是最大的債權國之一,所以中國參與這個問題、思考國家對世界的走向、積極響應需要做的行動,以實現這些國家的永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事。
馬爾帕斯又提到,除了窮國外,對於美國等已發展經濟體的債務累積也感到擔憂,因為當利率持續上升,他們需要加快償債,到時便會由發展中國家抽走更多的資本。
【10、印度2030年或成世界第3大經濟體】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預測,印度至2030年的平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為6.3%,投行摩根士丹利則認為,印度屆時GDP有望較現水平飆升2倍以上,於2030年有機會超越日本及德國,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體。
大摩分析師Ridham Desai和Girish Acchipalia於報告指出,印度在製造業投資、能源轉型和數碼基礎設施的推動下,實現「經濟繁榮的條件」,以上因素使當地有於在2030年前成為第3大經濟體。
標普亦指,印度高增長取決於當地持續對貿易和金融自由化,以及對勞動市場的改革,並加大當地基礎設施、人才培訓的投資。同時,當地在2020年推出生活連結的獎勵計劃,以退稅等方式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激勵措施,冀成為製造業強國。
另外,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Sumedha Dasgupta亦表示,印度的優勢包含廉價勞動力、低成本製造和開放的投資,有利於商業政策以及具強烈消費傾向的年輕人口。以上各種因素為有興趣在印度建立製造中心提供強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