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智庫:善用利是錢 家長子女同受惠

2023年01月28日 12: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小朋友最期待的新年節目估計離不開收利是。
今(28日)為年初七「人日」,首先祝大家新春大吉兼生日愉快!隨着疫後生活漸漸復常,相信新春期間,大家都樂於聚首一堂互送祝福,而小朋友最期待的節目估計離不開𢭃利是,經過這幾天四出「努力」拜年料收穫不少。理財專家稱,利是錢的多寡確實因人而異,但新一年經濟未全面復甦卻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家長或子女都應該趁機好好學習如何善用這筆開心「新年財」,以培養出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好好應對往後生活一旦出現的變化。
利是錢或紅封包是來自長輩給後輩一種祝福的象徵,故首先不要將之量化,過於看重鈔票的面值。另有現實一點的說法指,過年派利是變相是大家「交換禮物」,「資本」由父母拿出,所以特別對於未有理財能力的兒童,所獲得的利是便順理成章要全數上繳,讓父母得以「回籠」資金。這個做法一直引起熱烈討論,內地更曾有名女大學生為此入禀法院,追討父母以往「侵吞」她的數萬元利是錢,無論結果如何,相信已經傷害了彼此間的感情,那又何苦呢?
【父母篇:說明家庭財政開支 培養孩子同理心】
說到底,大家都有責任,為人父母更加要做好教導的本分。專家指出,最好一開始與子女說好利是錢的應用與分配,達成共識便更有助建立互信的良好親子關係,而且應該隨着小朋友的不同成長階段去作出變更。
有調查發現,兒童最早於3歲時已經能夠認識金錢的簡單概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向他們灌輸理財知識,家長亦不妨藉每年農曆新年的時機,加強教育他們善用利是錢。
家庭專家指出,父母角色主動,不妨讓孩子了解家庭的財務狀況及父母的負擔,令家庭財政變成「可說的秘密」,並給他們參與管理,以加強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之一,從而將父母的金錢當成自己的金錢去看待,使他們更為主動節省非必要開支。若果家庭財政緊絀的話,父母可以告訴子女正面對的難處及原因,需要用收到的利是錢補貼家庭支出,此坦誠相對除可令子女較容易接受外,亦可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家長具體做法可讓子女了解家庭的部分基本開支及涉及金額,如屋租、水費單、電費單及上網等雜費,讓孩子明白每月的家庭開支負擔,但不用巨細無遺地將家庭的財務狀況如銀行存款等向孩子全盤交代,因這反會令事情過於複雜,孩子很容易吃不消。
同時,家長亦應該做個好榜樣,可嘗試向子女分享自己如何分配使用利是錢,儲蓄好、購物也好,即使是消費亦要做到應買則買,減少衝動消費,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切記家長處理金錢及對物質的態度,對孩子影響深遠。
【子女篇:理財按年齡分級數 先儲後使最重要】
專家建議,家長應該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認知發展去處理利是錢,大致可分為小學前及小學後兩個階段。
未入讀小學的小孩對金錢的概念薄弱,建議先為他們儲起所有利是錢,並不忘告訴孩子金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靠爸爸、媽媽透過努力工作及知識的運用才可賺取薪金,以應付家庭開支,所以勸喻他們不要隨便胡亂花費辛苦賺回來的金錢,奉行用得其所,買東西的時候要想清楚是「需要」還是「想要」。
同時,透過日常生活例子慢慢灌輸有關理財的基本概念,譬如我們買東西時是要用錢「交換」,即使現今流行用八達通支付,卡本身是電子交易工具之一,亦要先增值、後購物。
當小朋友入讀小學後,會開始接觸不同的人,此時可開始教導他們一些基本理財概念,了解金錢的運用和理財的重要性。
倘若小朋友的利是錢已經儲到一定數額,建議與子女溝通該怎樣處理。譬如可將銀行戶口分開儲蓄、往來及投資戶口來處理,儲蓄戶口即將錢儲起,平常不會動用這筆錢,萬一有需要才拿來應急;往來戶口就是小朋友最常可以接觸的部分,隨時可用來花費;投資戶口內的錢會用作投資,訓練他長遠眼光及長線投資的機會,並培養其耐性。最後,可視乎子女的理財能力去教導他們更多的理財工具,如債券、股票及基金等。
【實踐篇:利是錢作3大用途 採「532」法則】
進入實踐階段,父母可教導孩子「財分三份」,亦即是「532」法則,將利是錢分為3個用途,分別是50%儲蓄、30%消費及20%分享,再從旁協助、指導及監察,看到不恰當的行為,如小朋友亂花費便加以提醒,引導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50%儲蓄:銀行開戶貨比三家】
新年後是啟動儲蓄的好時機,讓小朋友認識其重要性,明白到儲備是為將來的需要做好準備,以備不時之需,培養孩子學會「積穀防饑」的美德,並且為一些大家認同的長期或短期目標而努力。
對於年少的子女,可鼓勵他們先將部分利是錢儲起,嘗試靠自己努力儲蓄得來的金錢累積,再去購買自己想要的物品,循序漸進地養成儲蓄的良好習慣。家長為子女開設兒童戶口時,應先行了解各間銀行或設有不同的開戶要求,以及各項服務收費、條款與細則,宜貨比三家作出選擇。
至於較年長的子女,甚至可向他們簡介何謂「複息效應」,以明白存款到銀行可令儲蓄愈滾愈多,累積財富的概念,舉例近日銀行港元定期存款息率較以往調升不少,可將過去積存的利是錢一併敍做,增加儲蓄的威力,累積得來的金錢亦可作為將來學習投資的第一桶金,用作長期目標之一。
【30%消費:記帳訂預算 應使則使】
利是錢扣起儲蓄後,子女可以用自己的錢購買想要的物品,適當的消費可增加生活的樂趣。不過,這並非代表盲目地去瘋狂花費,相反要讓小朋友了解金錢並非代表全部用來滿足個人欲望,深明金錢有限,但欲望無窮的道理,宜學習訂預算及購物清單,需要的東西可以買,但想要的東西就要多加考慮,消費後學記帳,記錄低自己的錢用在哪裏,從而學習應使則使、量入為出,以及不浪費的3大原則。
另外,家長亦應引導孩子明白情緒不可以主導購物欲望,開心或不開心都不一定要消費,再者可教導他們善用身邊的免費資源,如與朋友交換圖書、玩具或自己用不着的物品,環保之餘,亦可令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單靠金錢去滿足得到。
【20%分享:灌輸施比受更有福】
理財教育中,除了儲蓄及消費外,學習分享亦是重要的一環,所以當孩子得到第一筆屬於自己的金錢時,便應及時向他們灌輸「施比受更有福」的大道理,使他們明白得到金錢後,應該預留部分與別人分享,從而培養出愛心,同時也可感受到愛與被愛的幸福。
分享的對象可以很廣闊,無論關係親疏也可,親如父母兄弟姊妹、公公婆婆爺爺嫲嫲、老師同學、親友鄰居,以至各間慈善機構等,鼓勵孩子主動向關愛的人表達愛意與謝意,簡單如請長輩「飲茶」也是一個好行為,而將部分利是錢撥作慈善捐款,更可培養他們同理心,體會分享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