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嘉豪:人民幣及中國股票仍具備上升條件

2023年03月28日 06: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期歐美銀行業事件,強化了中國市場今年可能成為主要增長對沖對象的觀點。鑑於其增長溢價、金融穩健性、政策和新的政治經濟周期,中國資產或可以成為一個相對的「避風港」,資本流入趨勢應該尚未結束,預計6至12個月人民幣及中國股票仍有條件做好。
首先是內地今年經濟增長較其他地區有溢價。中國應該是今年唯一增長加速的主要經濟體,即使在政府溫和的經濟增長目標下也是如此。後疫情階段的復甦進展順利,隨着汽車銷售的改善和房地產銷售的穩定,經濟活動動力可能會從目前水平進一步回升。近年內地居民的額外儲蓄或達到4.9萬億理15.4萬億元人民幣為早期消費復甦提供了支持,「工作-收入-消費」層層遞進改善的正向循環,也有望正在展開,幫助維持消費反彈。
第二是金融系統安全。過去幾年,中國在化解金融風險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監管機構推出了新的資產管理規則,以遏制影子銀行風險。他們還試圖解決房地產泡沫風險,雖然過程受到質疑,至少現在外界更擔心房地產增長而不是相關的系統性風險,而最惡劣的房地產低迷情況可能已經過去。今年,北京決心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相信內地有足夠的工具(例如,另一輪債務置換)。在最近的國家和黨的重組中,最高領導層進一步加強了金融安全網。此外以金融穩定為底線,中國在新政府中保留了幾位高級經濟官員,以確保平穩的監管過渡。
第三是政策大致平穩。人民銀行3月17日出乎市場意料宣布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在近期環球市況波動下,提供政策支持。即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連續七個月保持不變,流動性可能仍然相對充足,以遏制市場憂慮蔓延。中國或許吸取了美國近年來經歷的教訓,央行即使在疫情時期也一直謹慎寬鬆,一旦增長重回正軌,可能會迅速轉為觀望模式。而且新政治經濟周期展開,新經濟團隊正式接班,發展仍然是中國目前的首要要務,外界不適宜低估新團隊恢復增長的決心。政策模式正在從風險管理轉向實體業務,重新關注經濟發展。人行行長和財政部長連任,確保了經濟政策掌握在經驗豐富和熟練的官員手上,新任總理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政策倡議,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獲得通過。
隨着外圍其他地區出現激進加息導致的意外後果,如果內地經濟復甦持續,市場定價進一步反映政策趨穩的因素,資金可能繼續流入中國資產,對人民幣及中國股票或帶來正面推動作用。
花旗銀行投資策略及環球財富策劃部主管 廖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