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醴泉:阿根廷為何由富變窮?未來想翻身太難...

2023年09月23日 08: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Getty Images圖片)
阿根廷在20世紀初曾經是環球10大富有國家之一,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和瑞士同步,但可惜的是,經過數十年管理不善,其經濟水平已經從發達國家下跌至發展中國家。其國際信貸信譽更加令人失望,屢屢欠款不還,所以難以從國際投資者和銀行獲得足夠貸款,最後惟有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伸手,導致IMF差不多有30%的貸款都是借給阿根廷,成為IMF最大「客仔」。了解阿根廷由治入亂的由來,投資者也能加深對現代國家經濟政策的理解。
香港人可能對阿根廷了解不多,印象或主要來自球星美斯和2022年阿根廷對法國的那場世界盃決賽。喜歡音樂劇的朋友也可能會欣賞過韋伯的名作「貝隆夫人Evita」,特別是名曲《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雖然此劇有誇大成分,但無可否認,阿根延在過去大半個世紀所遇到的經濟問題,與前總統胡安‧貝隆在70多年前定下的經濟政策脫不開關係。
貝隆經濟政策衰落起點
要明白貝隆的經濟政策,定需了解其背景。貝隆原為軍中上校,在1943年軍事政變後,被分派成為一個小部門「勞工部」的部長。雖然部門細,但貝隆卻能利用此機會和工會打好關係,更不斷推出有利於勞工的政策,例如最低工資、最長工時等。貝隆亦因此得到工人群體的支持,最後成功成為總統。
從表面上來看,支持工人福利無疑是好事,但問題是如果民粹先行,不理會經濟現實,讓福利和工資支出大於其生產力,最終只會導致整個國家入不敷支,破產收場。
因貝隆是軍人出身,所以也極力推崇愛國主義,再加上當時受到法西斯主義思想的影響,貝隆相信只要舉國協力便能成就大事,讓國家進步、人民受益。所以他成為總統後,便推出了數個他認為能幫國家進步的政策,除了加強勞工福利之外,還包括大力發展基建,將部分銀行、企業、公用事業等國有化。同時,他主張由政府統一管理全國出入口業務,從而減少國外進口,盡可能達到自給自足。
粗略可以見到,貝隆的主要經濟政策,部分有利於經濟建設,例如基建投資,但其他如加強勞工福利、貿易保護主義及企業國有化等,卻缺乏現實考慮。
首先,加強勞工福利代表勞方在工資談判上擁有上手,短期收入增加,需求自然上升,但同時間,資方盈利水平下跌,增加產能的意欲下降。供需失衡,價格自然上升,而工資過高也影響了阿根延出口的國際競爭力。
保護主義削國際競爭力
其次,政府為了保護勞工利益,不願意裁員,整個官僚系統甚至是民企都存在嚴重的冗員情況,經濟效率低下。第三,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短期或對本土企業盈利有幫助,但在長期缺乏國際競爭壓力之下,本國企業逐漸故步自封,其國際競爭力衰退,影響出口和國家的創匯能力。
還有,外國進口減少,但國內企業不一定有能力全部取而代之,供應減少加劇了國內通脹壓力。另外,國有化代表國家壟斷某些行業,使競爭減少,也增加官員的貪污空間。最後,政府控制的金融系統主要向政府指定的行業貸款,導致資金分配低效,長遠拖慢經濟增長速度。
貝隆經濟政策的壞影響包括通脹和實質工資下跌等,在其上任後數年便開始出現。更不幸的是,貝隆的經濟政策有點像毒品,往後政府(不論是軍政府或民選政府)都嘗試過不同形式的戒毒方法,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韋伯的名曲《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其歌名或正正是阿根廷人民的心聲。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