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抗逆力強惟較短視 有1年以上財務計劃僅佔比...

2024年03月25日 10: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David Broom(左)指,尋求專業建議以管理個人財務的港人較少。右為潘紀虹。
全球多數主要經濟體的加息周期步入尾聲,環球股市自去年中起迎來一輪牛市,美股、日股、歐股都先後創新高,但不代表金融市場完全無風險。相反,金融危機的來臨往往出其不意,尤其目前美國商業房地產危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日本央行相隔多年首次加息等,都可能會成為新一輪衝擊的導火線。亞洲永明金融顧客服務及產品推廣總監David Broom接受本報訪問稱,多數港人對於自身財務能力有自信,但卻缺乏長遠計劃。
僅41%擁逾一年財務計劃
永明早前發布的亞洲財務抗逆能力指數顯示,香港人的財務抗逆力普遍高於亞洲平均水平,但調查結果同時顯示港人「自信有餘,準備不足」的情況。有67%的受訪者有信心可達成其長遠財務目標,然而只有41%的受訪者擁有一年以上的財務計劃。香港永明金融財富及退休金業務總經理潘紀虹亦坦言,港人的財務計劃通常聚焦於短期,很少有5年以上的長期計劃。
根據調查結果,即使是最富裕的受訪者,亦存在「準備不足、低估支出及缺乏長遠財務規劃」方面的問題。高收入的受訪者與較低收入的受訪者相同,在開支方面均可能超過其月度預算(兩者均為26%),在通過理財以實現長遠目標方面的信心,更略低於較低收入的受訪者(69%對比72%)。
Broom解釋稱,調查的結果其實不過道出了人類的天性——隨着人們財富的增長,開支也會相應地增長。而相比起考慮退休後如何維持生計、未來可能遇到的潛在風險,一般人在升職加薪更多會想到買喜歡的物品、外遊消費等。「這就是人類的本能,不論你收入有多高,這種傾向也依然會存在。」
多數藉社交媒體獲建議
所幸的是,如今所有人都身處一個數碼化的時代,他指出,數碼化乃至人工智能(AI)發展的趨勢,其實有助於降低人們尋求專業財務建議的門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財務抗逆力。根據調查結果,多數香港人都表示社交媒體是取得財務建議的一個普遍來源(43%),但只有少數人予以信賴(14%)。近半數(46%)的受訪者願意接受有關個人理財方面的教育,但未必願意尋求幫助。
不足25%尋求專業幫助
更重要的是,目前有尋求專業幫助或建議以管理個人財務的受訪者不足四分之一(24%),但這卻恰好是Broom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潘紀虹亦表示,目前永明的網站上已有一些幫助客戶進行財務規劃的工具,她更希望能夠在今年第三季推出一款人工智能工具。她又提到,過去12個客戶的資金輕微流出了香港股票基金,並且主要轉向保守型基金及美股基金,又指去年6月推出的美股基金深受客戶歡迎。
---
4大因素致危機重演
自人類文明史上發生過多次的金融危機,而每次危機都有不同的成因。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發表了一份工作論文,研究自公元33年羅馬帝國金融危機開始,直到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總共發生10次大規模金融危機。研究結果發現,金融危機可以涉及不同類型的市場、發生在不同政治體制,以及不同的經濟背景之下,而最終有4大因素導致歷史上的金融危機一再重演。
該論文由兩位專注研究金融歷史的學者共同發表,其目的並非僅僅把每次金融危機當成個別事件,而是要盡可能找出金融危機的「多樣性」與「共通點」。
研究指出,其中一種導致危機不斷重演的因素,是公權力的私欲,因為「對於擁有決策權力的人」來說,在某些時候可能會因為自身利益而做出一些可能會導致風險的決策。
其次,個人亦可能會出於私利而做出引發風險的行動,比如為了出於自身利益而進行投機的利己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對社會有害。
第三,金融歷史充滿了新風險、新產品、新技術、新領域,這些風險必然是未知的,因此透過學習歷史去避免新的危機並不容易。
第四,金融體系和整個經濟可能受益於有時會導致危機的風險,比如國與國之間的競爭。
學者認為「製造金融危機」本身的行為並不可取,但危機本身是為了國家主權、資本主義擴張和這樣建構社會所付出的代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