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資金續回流亞洲 中印雙引擎發力

2024年05月25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去年,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之下,亞洲經濟呈個別發展,資金更多是湧往美國淘金。不過,今年以來,情況有變,尤其次季開始見到資金逐步回流亞洲,就連一直呈相對弱勢的中國資產亦有改善迹象,中印雙引擎有望持續發力,帶動整個亞洲的經貿活動,支持亞洲成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並有助緩減美國經濟硬着陸機率增加所帶來的風險。
今年已差不多過了5個月,美國的貨幣政策仍不明朗,減息啟動的時機不斷延後,整體上抗通脹工作未達預期、高息環境持續、經濟增速放緩風險增加,都對估值高企的美股添加壓力。雖然,時值大選年,拜登政府不大可能容許經濟「硬着陸」,將減息的時點延至年底選舉前,是合理的推想,惟經濟實況能否配合政客的預期,卻不無變數。單是中東局勢緊張,油價波動,都足以擾亂白宮實現抗通脹目標,一旦通脹反彈,非但說要再推遲減息,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尚不可能排除。
反觀亞洲,內部需求仍是區內主要經濟增長的原動力。雖然,美元偏強,令亞洲經濟體面對本幣貶值的難題,惟這反推動區內雙邊貿易本幣支付結算,降低亞洲與美國貨幣政策的關連度。上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公開敦促亞洲央行的貨幣決策毋須緊跟美國,應結合本國國情行事,確保物價穩定。
亞洲區內的數碼貿易、綠色經濟、旅遊業復甦,生產率保持高度運轉,貿易與投資下行的趨勢得以扭轉,區內主要經濟體的股、匯、債市及銀行業發展都趨於穩定。事實上,自去年中實施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生效以來,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升。歐美推動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鼓吹脫鈎與分裂,而亞洲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可視為地區抵禦全球衝擊的重要緩衝,增強經濟韌性,實現互利共贏。
環顧區內兩大增長引擎,積極化解內房危機的中國內地,經濟正提速增長,支持區內需求,新質生產力的倡議,推動創新發展,區內經濟體有望藉着中國的投資與技術發展,從對華貿易中得益,重構更具可持續性的供應鏈。
印度方面,最新公布5月綜合採購經理指數創近14年以來第三高水平,經濟增速保持強勁。惟須補充的是,印度得正視貧富懸殊極端化,城鎮化落後,基礎建設欠完善、缺乏熟練工人等問題,而在再生能源、傳統半導體、航天、數碼經濟普及化等領域方面,印度仍與中國有頗大的競爭距離,得把握外資流入,設法彰顯人力資本優勢,創造新的生產力,始能保持這趟經濟快車可持續發展。
從區域發展角度看,資金流的趨勢,有望由去年的「買印度、賣中國」,轉成「既要買印度,也要買中國」。亞洲是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焦點,這一點美國是心知肚明,所以既要全力遏止中國崛起,同時實施印太戰略,並加強與盟友日本的協調合作,以確保在亞洲的影響力。亞洲諸地不搞關門鎖國,不選邊站,本着自身的最大利益行事,自能找到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