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奧運會蝕錢居多?平均超支1.7倍 僅洛杉磯盈餘16億

2024年06月02日 11: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政府今年力谷盛事經濟,暫時成效未知。碰巧4年一度的國際盛事——奧運會7月在巴黎啟動,翻查資料,如單以盈利目的出發,歷史上確實曾經出現過有主辦城市賺錢,但更多是蝕錢收場。並且更有主辦方「計錯數」,為城市帶來幾十年的長期債務,要由納稅人「埋單」。
牛津大學指出,1976至2012年間的夏季奧運會平均超支達252%。其後該大學於2020年再公布研究結果,指奧運運動相關的支出平均達120億美元(約936億港元),非運動相關支出更要高出許多倍。而且自1960年以來,每屆夏季奧運及冬季奧運都超支,平均超支172%,超支程度遠遠超過造橋、鋪路、建水壩等重大工程。
其實,如果追溯歷史,1970年代以前,即電視轉播時代開啟之前,主辦單位並不指望能夠獲利,而因為主辦賽事的城市通常在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如酒店、機場、道路、體育場館等較為完備,加上1970年以前賽事數目和參與人數較少,奧運會成本往往在可控範圍。
蒙特利爾建設延誤孭債117億
然而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夏季奧運會成為舉辦奧運的財政風險教材。當年該城市預計的成本為1.24億美元,惟最終估計實際超支達720%。這主要是由於新體育場館的建設延誤和成本超支,使該市的納稅人背負了約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的債務,直至2006年才能還清。
有蒙特利爾前車之鑑,結果1979年洛杉磯成為唯一申辦1984年奧運會的城市,使其能夠與國際奧委會(IOC)談判獲得異常優惠的條款。而且最重要的是,洛杉磯幾乎完全依賴現有的體育場館和其他基礎設施,沒有承諾建造新的奢華場館。加上電視轉播收入大幅增長,使洛杉磯成為唯一舉辦奧運獲利的城市,營運盈餘達到2.15億美元(約16.77億港元)。
創造就業及旅業幫助微
亦有人將對全國經濟效益,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納入舉辦奧運與否的考慮。不過,根據美國兩所大學所做的研究,以1950至2005年獲選和落選奧運主辦城市作比較,發現舉辦奧運無論對人口、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和貿易開放這些指標都沒有長期影響。
創造就業方面,有學者就對2002年美國鹽湖城奧運會作研究,發現短期內增加了7,000個工作崗位,數字只是官員承諾的十分之一,而且就業率沒有長期增加。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研究更加表明,奧運建設所創造的就業往往是暫時的,除非主辦地區失業率很高,否則這些工作機會大多流向已經就業的工人。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創造的4.8萬個臨時工作,就大部分由已就業的人擔當,只有10%流向了先前失業的人。
至於旅遊業,其實未有證據長遠一定有幫助。例如巴塞隆拿1992年奧運會後,在最受歡迎歐洲目的地城市的第11位,升至第6位。另外,悉尼、溫哥華在奧運後都見遊客上升。可是倫敦、北京、鹽湖城都在奧運幾年後見遊客人數下跌。
不應期望獲得經濟利益
所以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不應抱獲得經濟利益的期望。反而應專注於推廣運動、促進外交,改善國際形象等非經濟得益。又或者,可以學2022年的冬季奧運會,看看北京是如何順道向世界展示怎樣使用數碼人民幣。
-----
●天后開騷振經濟被過分吹捧 券商:僅小國推動力較大
美國流行樂壇天后Taylor Swift去年開始的Eras世界巡迴演唱會,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堪稱大型盛事。本次全數逾150場演唱會,被外媒吹捧經濟效益將達到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超過50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更冠以「Swiftonomics」(可譯泰勒絲經濟學)的美譽。
日資券商野村全球市場研究的研究報告直言,「Swiftonomics」被吹得過大,對於小型國家如新加坡或瑞典的推動力可能會較大。可是對美國、英國、日本等大型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推動,其實僅限於地區上而已。
剛剛於3月份舉辦完的6場新加坡站Eras演唱會,據說帶動了3.5億至5億坡元(即最高約28.75億港元)的旅遊收益。
野村估計,僅門票收入便高達7,520萬坡元(約4.32億港元),其中1,950萬坡元歸新加坡所有。據旅遊票務網站Trip.com指,3月1至9日期間新加坡入境航班購票增加186%,住宿預訂增加460%,旅遊景點預訂激增2,373%。酒店分析公司Smith Travel Research的數據顯示,3月的新加坡酒店預訂量猛增10%,是近8個月以來最高紀錄。
值得留意的是,亞洲區僅得東京和新加坡舉辦該演唱會。泰國總理賽塔2月時就曾爆料,說新加坡政府是以每場300萬美元(約2,340萬港元)補貼,才力邀到她演唱。
香港與新加坡同樣為小型對外開放型經濟體,基礎設施同樣完善,如邀得天王天后級來港演唱,經濟效益可能會相若。遺憾香港暫時未有如新加坡般可以容納5萬觀眾的表演場地。
至於大型經濟體,野村以去年3至8月Swift在美國舉行的53場演唱會計算,估計帶動消費支出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但對全美國去年首3季的零售銷售推動僅0.03%,對GDP推動0.02%,相對影響力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