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全球減息如輪轉 美國死撐曝其短

2024年06月14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後疫情時代已經結束,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階段,貿易供應鏈復常、報復式消費熱潮退卻,市場供求關係回歸平衡,使得各國通脹水平逐漸回落至正常水平,減息已是勢在必行。隨着加拿大、歐元區率先打響頭炮減息,市場預計下一步將會輪到英國。然而,原先預計今年內將減3次的美國,如今卻料僅減一次息,皆因疫情期間「大撒幣」印錢所產生的後遺症如蛆附骨,扭曲了美國經濟的運行,導致聯儲局騎虎難下,貿然減息後果可能會更加嚴重!
美國遲遲不減息,絕對非聯儲局所願,而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要知道,美國經濟增長數據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勁,實際上卻早已千瘡百孔。比如上周公布的每月就業市場報告,外界只關注非農就業職位增長遠勝預期,以為這是經濟向好的證據,卻忽視了整體失業率上升,被迫兼職打零工的人數也同樣急增,明顯是市道轉差的先兆。
美國勞工部每月公布的就業調查分為兩部分,一是「企業調查」,主要就是統計企業新增的人力,以「多少個職位」為統計單位;另一部分則是家庭調查,主要調查民眾的就業情況,包括是否失業、就業不足等,以「人數」為單位。兩項調查有時會出現一些差異,甚至完全相反,但針對普通人的「家庭調查」一般更能反映實際情況。數據顯示,美國5月兼職的人數按月大幅增加35.9萬人,增幅甚至多過同月非農就業職位的27.2萬個。
換言之,所謂的「美國就業職位大增」好可能只是假象,無論是失業率上升至4%,還是「炒散」人數急增,都反映就業形勢不如想像中強勁。可一幫活在象牙塔的離地學者、只顧着炒賣股票的華爾街金融專家,未察覺到危機將至,或為自身利潤而自欺欺人。另一例證在於近期多家大型科企龍頭依然不斷裁員,怎不提人工智能(AI)熱潮紅遍全球,這些企業難道不想擴充人手研究、推廣AI,為何反過來要大舉裁員?當然是因為整體市道一直走下坡,只有節衣縮食才能捱過即將來臨的寒冬。
話說回來,既然經濟已開始出現疲態,為何聯儲局遲遲不願減息?這就要追溯到新冠疫情爆發之初,聯儲局不分青紅皂白、藥石亂投,透過大規模買入美國國債增發貨幣,後來又一再拖延收緊貨幣政策的時機,最終使得通脹失控;到後來發現矯枉過正,最終只能用更猛的藥大手加息,並且不敢再輕易減息。
著名貨幣主義經濟學家佛利民曾經說過,所有的通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聯儲局濫發貨幣的後遺症,自然是通脹失控。而要對抗通脹,就只能夠維持高利率,以免失控的通脹演變成為滯脹。世間一切自有因果,濫發貨幣縱然難解一時燃眉之急,卻要全民承擔通脹失控的苦果,而且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通脹的殺傷力更大,畢竟一個麵包加價半角幾毫,對有錢人可能算不上甚麼,但佔窮人收入相當顯著一部分。眼見歐洲盟友率先減息,美國卻只能望天打卦,祈禱通脹盡快回落,不然又只能繼續苦了百姓,為美帝霸權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