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世界難撈成常態 港挺金融講實效

2024年06月19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落實打風不停市安排,9月23日起實施,港府強調是要與深圳和上海看齊,對接好兩地金融市場運作。老實說,年中出現惡劣天氣的次數不會太多,一般而言,交投難與正常交易日相比,相關安排是「看齊」其他市場的意義大於實際刺激交投作用,既是事在必行,只有落實執行。反觀今年以來香港的新股市場表現一再遜於預期,全球景氣都不好就成為「非戰之罪」的理由。可香港偌大的金融業生意一直走下坡,愈做愈縮,難留人才與錢財。要打破悶局,活化金融業,除了完善交易機制,港府得在吸引人才與資金方面交出更多實際的績效,始能確保逆境求存。
打風不停市的安排討論經年,最終落實。本來,打風期間交投多少各方都心裏有數,不停市的安排香港不會做不到,各方的討論點在於效益上是否須要去做。若然說是要跟上海及深圳看齊,那就毋須要再費神討論效益,要做就做,在人身安全大前提下,充分利用電子化交易,理順結算交收等各項安排。
交易機制完善了,理論上增強國際競爭力,但實際上的效益多大,還須視乎港府各項支持金融市場發展的措施成效有多大,否則更好的平台,也無法發揮最佳效益。就如今年以來的新股市場,至今仍然是沒大起色,而這個情況已維持以年計了,更具實力的業者,都難以這般無了期地等待市況復甦,裁員、削減經營規模,是少不免的應對方法。生意愈做愈縮,機會少了,人才與錢財來港的意欲亦會持續低迷。如是者,即使周六、日都「不停市」,意義何在?
最新的調查顯示,星港競爭,新加坡再次過香港頭。無他,香港如今身處中美博弈的大局,受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前所未有,與其跟區內競爭對手爭日子之長短,倒不如多花心神去調整發展戰略,適應新的環境,應付新的挑戰,發掘新的機遇。
事實上,香港得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美國的競爭白熱化是不可避免。全球化分裂之下,資金利益重新洗牌,香港過去所沿用的「國際化」定義亦得重塑,以變應變,免得變成「豬八戒照鏡」,裏外都不是人!跟緊中國國策,拓展東盟、中東等資金進場,市場正翹首以待,等港府財金官員與香港交易所大員盡快交出成績表來,能為淡靜的新股市場帶來一點漣漪,能夠真真正正引來新的資金參與和企業融資,才是香港資本市場如今最須要做到的事情。
過去,港股由外資主導,由投行保薦人,到參與認購的機構投資者,都是外資天下。如今中美博弈,外資在港退場,中資則補位,論企業與資金,中國都不缺乏,這也是美資至今仍不放棄中國資本市場部署的原因,畢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中國必須有一個活躍的資本市場來支持發展,而香港在引資和為中國資產定價方面的角色猶在,盡量爭取時間做好各項戰略部署,確保資本市場運作順暢,靜候中國資產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