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醴泉:內地藥企困境下 仍有出路?

2024年06月19日 07: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美關係緊張局勢籠罩下,美國屢次推出針對內地醫藥企業的法案,先有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敦促生物醫藥製造業回流;再有《生物安全法案》,以保護美國基因和個人健康數據為名,禁止美國醫藥公司將生產訂單外包給內地的委託製造商。相關醫藥公司股價持續暴跌,悲觀情緒蔓延整個板塊。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內地醫藥股是否已經沒有投資價值?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從美國法案帶來的潛在影響入手。首先,生物醫藥製造業回流的行政令相對溫和,目的在於將醫藥的產業鏈控制權收回到自己手裏,為美國客戶做代工的藥企可能會面臨一定風險。但相信可以通過轉移產業鏈、在國外建廠等方式一定程度繞過政策的制裁。
美生物法針對外包企業
至於《生物安全法案》則更為具體地針對了醫藥外包企業,即CXO(包括CRO醫藥合同研發機構、CMO醫藥合同生產機構、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和CSO醫藥合同銷售機構)。而且,法案還點名多家醫藥企業,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此前深受投資者追捧的藥明康德(02359)。
該公司主要服務於全球製藥企業,創新藥企將藥物訂單交給藥明康德,後者會進行藥物研發、測試,再批量生產該藥物。美國的生物醫藥公司,尤其是小公司,需要像藥明康德那樣有經驗和人才儲備的公司參與藥物的開發和製造,藥明康德為這些公司帶來了大量利潤的同時,也改變許多美國普通民眾的生活。
然而,這個過程無可避免會接觸到美國的公共健康數據和藥物專利,所以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雖然該草案暫定現有合同可以延長最遲到2032年,意味公司還有8年時間軟着陸,但在中美脫鈎的背景下,CXO業務面臨的挑戰,短期內似乎找不到明確的解決方法。
創新藥公司較少受影響
截至去年底,在A股和H股上市的CXO企業一共26家,佔醫藥板塊的一小部分。醫藥板塊中還有大批其他企業,例如做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中藥、中成藥、化學製藥、生物製藥等公司。這些公司若只發展內地業務,自然較少受到中美衝突影響,即使是從事出口的企業,例如頂尖的醫療器械公司、最具研發能力的創新生物醫藥公司等,地緣政治帶來的影響或許也並沒有想像中大。
究其原因,頂尖醫療器械和原研生物醫藥公司基本只依賴自己本身的研發能力和創新水平去國際市場競爭,與醫藥外包企業依賴國外公司訂單的業務模式完全不同。美國打壓內地的創新藥企的機會不大,首先在於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實力還有很大差距。美國的創新藥發展已相當成熟,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用於治療癌症和重大疾病的藥物都來自美國的專利,目前內地出口的創新藥還只有個位數。
美國沒有理由打壓那麼小的一個競爭對手,尤其是這個對手還是自己主要的出口市場之一。
退一步說,哪怕內地科技在未來幾年迅速發展,創新藥研發水平大幅提升,但本質上,醫藥是一個建立在專利保護之上的市場,醫藥行業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17%。不承認內地的創新藥專利,也一定程度否認了美國本國的專利,對美國藥企甚至美國經濟帶來的後果都是難以想像。故此,對內地具備原研能力的創新藥公司依然樂觀。
原研藥出口發展潛力厚
最近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內地的創新藥企會把自己研發中的藥賣給美國的小醫藥公司,獲得一部分這些公司的股權,之後當大型跨國藥企看中這些藥而收購美國小醫藥公司時,內地創新藥企亦可從股權交易中獲利。臨床之前的藥物買賣在醫藥公司之間極之常見,但在美國市場,內地藥企研發的藥物往往平過日本及南韓藥企開發的相似藥物。通過類似方法,好的藥物可以獲得更公平的價格。
當然,對醫藥企業來說,最理想的模式還是直接出口專利認證的創新藥,隨着內地的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愈來愈大,相信內地創新藥企會在國際市場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