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B1:人民幣連日貶 勢出招防風險

2024年06月26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專家指,內地一直面對資本外流的風險,影響人民幣匯率。
牽動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其中一大因素,乃人民幣匯率走勢。由官方開出的人民幣中間價連續5個交易日下行,周二報7.1225兌每美元,續刷新逾7個月低位。分析指,人民幣匯價雖受多重逆風吹襲,但季節性購匯(即沽出人民幣、買入外幣)需求升溫下,料中方針對中間價提前部署,將有助避免人民幣在岸價觸及波幅限制時,進一步增加匯率超調的風險。
周二人民幣中間價按日跌24點子,在岸價下午4時30分收報7.2628,亦挫10點子,離岸價更低見7.2863,每百港元兌約93.32元人民幣。為維護半年結流動性平穩,人行周二於公開市場進行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7天期逆回購操作,單日規模為4月底以來最大,全日淨投放規模2,140億元。
外資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表示,內地一直面臨資本外流的風險,影響人民幣匯率,尤其是基於美元強勢的情況,加上地緣政治風險都讓情況變得更複雜。
投行瑞銀亦認為,受中美息差、美匯指數走勢、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內地樓市持續低迷影響,恐再拖累人民幣走勢。不過,該行相信人民銀行或採取不同措施,包括利用逆周期工具等,阻止人民幣在岸價走向7.3算。同時,基於看好內地經濟增長前景穩定等因素,該行估計人民幣今年底將轉強,料見7.1至7.2算。
以人民幣計價的滬深3大指數也連挫5日,滬綜指全日收跌0.44%,報2,950點的4個月收市低位。深成指及深圳創業板指數分別跌0.83%及1.82%,報8,850點及1,700點,均創第二季來新低。滬深兩市主板成交僅錄6,481億元,外資透過滬深股通淨沽出33.67億元A股。
內地惟有適時趕派「定心丸」。中國國務院最高領導人周二在世界經濟論壇(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揚言,第二季內地經濟有望穩中向好,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全年約5%的經濟增長目標。他續指,疫後內地經濟就像大病初愈階段,「按中醫理論,這時不能下猛藥」,在解決重大經濟問題時,要以財政政策及金融手段的「組合拳」應對;在宏觀調控採取重大政策時更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
他更提醒,如果各國只考慮自身利益,甚至不惜開倒車,搞脫鈎斷鏈,只會抬高全球經濟運行成本,惟補充科技及產業變革可為經濟帶來新增長動力。
不過,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指,去年中國居民債務佔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僅約115%,屬中等水平。且居民債務增速顯著放緩,不但反映內地樓市趨勢,亦顯示出消費貸款需求疲弱。一旦居民債務大跌,可能制約經濟增長,從而抑制銀行零售貸增長,令內銀盈利能力承壓。
人行前副行長朱民周二也提及,目前消費佔內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與2000年相比有所下降,原因包括內地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之列,人們較關注奢侈式消費等服務消費。參考世界銀行數據,內地人均GNI於2022年為12,850美元,達到世銀去年7月定義的中高收入國家標準,即4,466至13,845美元之間;另有外媒指去年內地人均GNI已回落至12,597美元,主要受人民幣匯率及經濟放緩影響。
考慮到樓市不穩,朱民估計,內地房產消費佔比或降至約12%,惟對於消費格局,他認為是好消息。因這有機會釋放4至5%的GDP用於其他消費上,而22至60歲族群將是未來消費主力,從政策制訂角度而言,朱指當局須提振上述年齡人群消費,提供更多供需匹配的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