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錢進】嚴打「縮水式通脹」 多地政府奇招盡出

2024年07月01日 10: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受消費需求減弱與生產成本上漲影響,企業難以提升商品銷售價格,於是透過減少商品分量以維持毛利率,造成全球各地不少商品都出現「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的現象。即使消費者表面上沒有多花錢,但購買到的商品分量少了,同樣是受害者。愈來愈多民眾對此現象表達不滿,一些政府更開始採取管制措施,藉以保護普羅大眾的權益。
南韓反壟斷執法機構公正交易委員會於5月初宣布打擊縮水式通脹的措施。食品及日用品製造商或供應商若將產品分量縮減,必須明確告知顧客,否則將被罰款,初犯罰款500萬韓圜,第二次再犯罰款1,000萬韓圜,規定將於今年8月正式生效,目前正處於寬限期。
委員會指已發現一些商家維持定價但減少產品分量,且不告知消費者的做法,構成可被罰款的不公平交易行為。上述措施是為防止企業沒有充分公告就減少或降低產品尺寸、標準、重量或數量,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下被迫承受間接加價,因為如果產品價格和包裝保持不變,一般人未必會注意到產品尺寸或數量的變化。
根據新規,加工食品包括火腿、芝士、麵條等生產商,以及家庭用品包括衞生紙、牙膏、清潔劑等廠商,若因產品縮量而提高每單位價格,皆必須在作出改動後,在包裝、網站、或商店上張貼通知3個月,明確告知消費者有這種改動。
儘管南韓消費通脹連續兩個月放緩,5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2.7%,創10個月低位,但為免通脹再度升溫影響民生,政府繼續積極勸喻企業不要提高產品價格,於是不少食品商家轉而將商品分量縮減。
縮水式通脹正讓全球各國政府及消費者感到頭痛,儘管近日有迹象顯示價格壓力正在趨緩,但面對過去幾年通脹累升不少,許多家庭仍在設法克服購買力縮水的問題。
法零售商本月起須展示說明
法國財政部在4月時宣布,由今年7月開始,如果產品分量縮減但沒有相應地減價,導致每單位價格上升,零售商必須清晰通知消費者,包括在貨架上展示「Shrinkflation」(縮水式通脹)告示牌兩個月。
新規定下,告示牌需要寫明相關產品的分量,已由多少單位變為多少單位,而其每公斤、每克或每公升的價格,上漲了多少百分比或多少元。措施覆蓋食品和其他普通消費品如清潔劑等。
法國財政部長勒邁爾表示,縮水式通脹是一種詐騙,政府決心要制止這種行為,以期重建消費者信心,而消費者信心與透明度是分不開的。他也鼓勵消費者,如果對產品分量和價格有疑問,可向當局舉報。
與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一樣,法國政府正思考如何幫助普羅大眾面對購買力下降的問題。去年,法國供應商和零售商進行年度價格談判後,食品通脹率達到破紀錄的16%,使食品價格成為法國的重要政治議題之一。法國政府早前亦因此通過一項法案,將今年的價格談判提前,並向企業施加壓力,限制價格上漲。
事實上,個別商家已自發作出改進。舉例去年9月,法國連鎖超市集團家樂福在分店內掛出告示牌,提醒消費者留意縮水式通脹的現象,點名雀巢、百事公司、聯合利華等消費品巨頭旗下商品的分量減少,但價格不變,施壓製造商和供應商應重新考慮定價策略,以共同協助民生應對食品通脹。
儘管家樂福的做法得到歐洲多國政府的支持,但亦有反對意見認為其做法會傷害零售商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
近半消費者指不可接受 斥如同欺騙
除了南韓和法國外,南美洲的巴西、歐洲的匈牙利亦在較早時採取行動應對縮水式通脹,要求企業在縮減包裝時增加說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國亦對縮水式通脹日益關注。
民意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s)早前訪問了33個國家近2.5萬人,其中48%的人表示縮水式通脹不可接受。以國家劃分,法國、土耳其、加拿大持這觀點的受訪者比例最高,依次為67%、66%及64%。民眾認為商家這種行為等同欺騙消費者,呼籲政府要制訂規則監管不誠實的商家。
美國總統拜登早前批評商界為牟取厚利而罔顧民生。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布雷納德表示,食物零售商品供應商在基本糧油食品原材料價格回落之際,不但未有減價,反而改變包裝令貨品縮水,從而牟取暴利。
美國參議員Bob Casey引述數據,2020至2022年間美國企業盈利升幅接近75%,遠超同一期間美國通脹的14%升幅。他批評廠商貪婪,為了獲利而剝削消費者。
有專家解釋,在市場缺乏競爭的情況下,部分大企業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哄抬價格,擠壓小商家的生存空間。大型企業和製造商為了提高利潤率,轉而在商品分量上動手腳,間接令消費者受害。
再者,一般民眾對於產品分量的關注程度,遠低於價格變化,所以令企業傾向採用縮水式通脹的方式,降低民眾的警惕。
因此,市場人士建議,商家可以直接在產品包裝上明確表明容量已經改變,而非維持價格和袋子大小不變,卻偷偷縮量,讓消費者有被騙的感覺。超市等零售商方面,可在店內和網上標記縮水產品名單,讓消費者知悉;政府更應透過立例管制。
不過,也有不贊成立例的人士認為,當生產成本上升時,製造商可能會選擇縮小產品而不是提高價格,這有助於保持產品價格穩定,同時回應市場不欲提價的要求,反之若硬性立法,將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亦未必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正面的結果。
商家調整成分慳皮 現剋扣式通脹
除了不加價但減少產品淨重量的「縮水式通脹」,部分商家更把行動「升級」,透過調整食品配方或商品成分來削減成本,製造出「剋扣式通脹」(Skimpflation)的現象。
關注消費者權益的專家提醒,市民除要關注產品有否縮水,亦要慎防生產商有否刻意調整食品原料配方,例如較常見的做法是在產品中加入較廉價的成分,以降低生產成本。
較廉價的成分儘管亦可食用,但部分或會降低食品的營養價值,味道亦會有別以往。因此專家認為,無論是縮水式通脹抑或剋扣式通脹,都反映生產商和零售商掩飾加價真相的意圖,令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蒙受損失。
北美洲近年面對高企的通脹,當地許多食品生產商皆竭力削減成本。有當地居民反映,以前一盒16安士重的盒裝凍蝦並不計算茄汁重量,但現時產品說明只有12安士是蝦,其餘4安士是茄汁,顯然在重量上取巧。另外,一款乾果燕麥棒的成分,從牛奶朱古力換成使用棕櫚油和調製牛奶製成的「朱古力塗層」。一款原先包含藍莓的藍莓餅乾,現時已變成「仿藍莓」。
即使消費者購買前已細讀產品說明,發現商人的偷樑換柱的瞞騙伎倆,但當愈來愈多生產商這樣做,同類產品選擇愈來愈少,消費者最終也只可無奈接受。不過樂觀人士依然相信,以品質決定消費取向的市場仍然存在,始終有些公司會選擇提供比競爭對手更高品質的商品,以爭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