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醴泉:中國積極挽留外資重振經濟

2024年08月22日 07: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新社圖片) 
上月內地舉行的重量級會議,很多人指會後公報頻繁提到「安全」一詞,認為這是政府把發展重點從經濟建設轉向國家安全的標誌。事實上,「改革」和「開放」這兩個詞出現的頻率遠遠大於「安全」。另外,公報中出現了一個久違的詞──「外資」,外資重新被鮮明地提出相信是一個值得投資者關注的信號。
事實上,過去一年,中央已經陸續出台一系列重新吸引外資的舉措。去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外資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提出要從多個角度提升外資在中國的便利化程度和外資對於在中國投資的信心。去年10月,在第3屆「一帶一路」論壇上,政府也宣布會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所有的行業都對外資敞開大門。
外商直接投資去年負增長
從方便外商入境的角度,外交部在去年11月宣布對法國、德國、意大利等6個國家實施免簽入境,對其他簽證申請、過境簽證等規定也轉向更為寬鬆。由此可見,上月會議重提外資絕不是空穴來風。在當前經濟增長疲軟、民間投資低迷的背景下,留住外資、吸引外資的重要性明顯上升。
外資在中國過去半個世紀的高速發展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於開放初期的中國來說,外資代表的是最先進的技術,外資在華投資,也會把建廠、生產、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商業模式都帶到中國。而對外資來說,中國不僅有廉價的勞動力和廣大的市場,中央和地方政府當時也敞開大門,提供稅收優惠,吸引外資流入。最初流入的外資是製造業,逐步擴展到食品、飲料、家電、汽車等消費品行業,中國一度長期居於環球最大的接受外國直接投資(FDI)前列。
2000年以前,中國的外商投資規模年平均增速超過20%,2000至2010年這速度放緩到年均10%左右,但是考慮到基數效應,10%依然是很快的增長。2010年後,外商投資增速放緩到個位數。到2023年,中國的外來直接投資出現了1,525億美元的淨流出,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相比2022年也下降8%。
產業鏈撤離引發連鎖效應
事實上,外資撤離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只不過去年的負增長幅度很大,才開始受到關注。疫情之前,外資轉移更多是出於成本考慮──隨着中國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全球產業鏈開始向更加低廉的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轉移。疫情之後,外資流出加速,而這一輪外資轉移更多是由於地緣政治和產業鏈安全等戰略性因素的考量。
出於成本考慮的外資轉移,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這部分撤走的外資一般屬於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產業,低端製造業外移在一定程度也能加速中國的產業升級。不過,中國也不希望看到製造業過快地外流,因為產業鏈環環相扣,中國還是希望能保留完備的供應鏈,低端製造業過快的轉移也會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
出於戰略考慮的產業鏈轉移,源於疫情期間很多西方國家的反思。他們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布局產業鏈,關鍵部分產業鏈甚至要回流本國。此外,中美博弈下,美國限制涉華投資,一些外資出於規避風險的目的也會部分撤離,這部分的外資撤出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衝擊相對更大。
中國經濟增長減速,而外資在推動經濟中發揮着很大作用。2022年外企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33%,外企還貢獻了六分之一的稅收,解決了10%的城鎮就業人口,同時外企僱員的收入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換言之,這部分人口對消費的推動也相對較強。
華尖端產業仍具發展空間
此外,中國的產業鏈升級也離不開外資企業帶來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Tesla)進入中國,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帶動行業競爭,中國的電動車企業也是因為有特斯拉這條「鯰魚」才能在自動駕駛、續航能力、智能化等領域不斷突破。
同時,仍然相信中國對外資來說還是有吸引的。雖然成本優勢減退,但是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成熟、反應最迅速的產業鏈,也有大量高質素的勞動力。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非常殘酷,外資不僅要與國內對手比併研發、質量,也要保證速度,但是中國市場也很有活力,尖端產業比大部分海外市場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雖然經濟減速和地緣政治依然會左右外資企業對中國的布局,但當中國政府拿出十分的誠意和努力吸引外資的時候,相信有機會出現積極變化。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