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秉鈞:英偉達績後股價大跌 投資前景如何?咩價位可吼?

2024年09月06日 06: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承接上一期的分析,這次以「下集」形式繼續為大家分析英偉達(NVDA.US)。公司過去業績驚喜不斷,但反觀今次,儘管今次業績並不「失禮」,仍然能夠優於市場預期,業績公告後首天,股價明顯低開後,繼續低開低走,最終跌幅超過百分之六!
如果大家有持續跟進英偉達的業績,大家應該會留意到,「每次英偉達業績公布=股價翌日上升」,彷彿已經成為慣例了似的。像這次績後收盤錄得下跌,對上一次已經是六次業績之前,要追溯到2022年11月的那一次了。
而更糟糕的是,本次業績後,英偉達彷彿突然「熄火」了似的,股價反彈欠逢,但跌幅卻是明顯。公布業績後的一周,股價從業績前的125.61美元,跌至周三收盤的106.21美元,下跌15.44%之多!
短期增長動力仍存,全價格已經先行反映
筆者在上一季於本欄曾經分享,公司短期增長動力陷入了「雙面刃」(可參考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40531/bkn-20240531060001013-0531_00842_001.html),並且在文中說:「從英偉達的短期發展情況的來看,高於1150美元(按:1拆10前的水平,相當於現在的115美元)的英偉達,股價已經充分反映市場對未來幾季增長的樂觀看法,甚至出現高估的情況」。儘管股價其後一度突破140美元,但和上一季度文章發表時的股價相比,整整一個季度過去了,現價卻比當時候還低。
目前,市場找來三個理由解讀英偉達走勢突然大幅轉弱的原因:
1. 管理層對下一季度的收入指引低於市場最樂觀預期
2. 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對英偉達展開調查,官司纏身
3. 晶片行業因為擔憂經濟衰退下影響需求,而近日的美國製造業差於預期的數據加深了市場這一憂慮,觸發相關股份出現急挫的情況,放大了英偉達的下跌壓力。
針對第一點,筆者認為這個理由十分可笑,須知道市場最樂觀的預期從來都是偏離均值,每一季度的真實業績很難突破。不過這裏有一點卻是需要關注的,就是公司對新一季度的指引,的確開始轉弱,預示着「可幻想」(讓股價偏離合理值衝高)的空間正逐步消退。
針對第二點,筆者認為這更多是短期的心理影響。首先,從資料可以看到,過去一年在生成式AI的狂潮下,Intel(INTC.US)和AMD(AMD.US)在全球數據中心市佔率卻是不升反降,當中以Intel的市佔率跌幅為甚,這解釋英偉達的護城河實力之強勁,哪怕是歷史悠久的大型品牌,也無法阻止讓自己的客戶投向英偉達。公司達到今日的寡頭壟斷地位,更多是來自於其過硬的技術,從而做成與對手差距愈加擴大。
其次,創辦人兼董事長黃仁勳也深諳單靠晶片技術的壟斷,長遠增長還是有限的,而且更會招徠愈多的對手,甚至是客戶自建上游來加入競爭,所以他早於上一季已經為公司謀求更高的層次,轉型至「AI Factory」這一概念上。對比靠晶片技術繼續壟斷,他更希望機構客戶乃至個人是用英偉達的平台來建立自己想要的AI產品,這會讓長遠收入增長比單靠賣「鏟」(晶片)來得更牢固。就像大家設計樓宇都會習慣性用上AUTOCAD一樣。這個不輕易受到硬件的影響。
所以第二點的結果,個人認為是比較難成立;就算成立了,對股價的影響是短期,不會讓公司一下子要被「拆骨」。
針對第三點,如果單單是憂慮經濟整體而觸發的下跌壓力,這將會是短暫的,市場今年已經多次為擔憂經濟衰退而出現大幅下跌,但其後大盤都能收復失地,甚至再創新高,英偉達股價更像是不受影響似的。但對於經濟看法對股市的影響較為樂觀,不等於晶片行業沒有隱憂。事實上,多家科技巨頭今年的資本開支都大幅增加,但營收以致利潤的轉化,卻像是跟不上。投資者對科技股的資本開支總是大於市場預期的趨勢開始引發他們的不滿,若然營收不能如預期再次提升,科技巨頭再大幅增加資本開支於晶片採購的可能性將降低,筆者認為,這才是對晶片行業的一個警號。這一影響,是長遠的。筆者對於英偉達唯一算是比較負面的看法也是這一點上。
篇幅有限,筆者無法再對Blackwell的影響展開分析,但對股價的分析,基本面上有上述三點已經足夠展開。
綜合兩期的分析,長遠來說,英偉達基本面未算太差,公司仍然在顯著增長階段。至於短期走勢,筆者初步認為,本季度的英偉達走勢將不會太過亮麗,但也不會大幅下跌,表現轉趨平穩。所以投資者若然想吸納作長線投資,本季度不需要太過進取,建議分注吸納會比一注獨嬴更理想,首個吸納位置可考慮於100美元附近進行。至於中短線方面,考慮到股價大幅上升再創新高的機會較低,筆者認為,已持有股票的投資者,應該配合covered call策略來增加回報(賣出對應股數的價外認購期權收取期權金),同時間,若見股價像近日出現明顯跌幅,也可以配合short put(賣出價外認沽期權),在賺取期權金收益的同時,也有機會以更好的價格買入正股。
富途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師 陸秉鈞(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其及其有聯繫者並無擁有上述建議股份發行人之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