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舉債增收成常態 政府財政怎安泰

2024年09月11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府宣布推出新一批銀色債券,最少籌集500億元。回顧港府自2019至2020財政年度起計5年內財政狀況,已錄4次「見紅」,且已連續第二個財年財政赤字逾千億元,期間每年靠發債「增收」,而未來5年更計劃發債6,200億元。在經濟產業創收不盡人意下,政府舊債未還,又發新債,「債冚債」的做法顯然是有違審慎理財原則。眼見今年7月財政儲備跌至不足6,000億元,股票及土地相關收入前景堪憂,非但政府財政狀況令人不安,港元穩定亦會愈來愈受市場關注。
在2024至2025財年,港府的預算案計劃年度發債1,200億元,其中至少500億元(上限550億元)銀色債券昨公布認購詳情,按不少於4厘、3年期計,全期利息不少於60億元,看似不是甚麼大數目,問題是政府這幾年持續入不敷支,嚴格而言利息是要靠借新債來償還。更何況,代表政府「錢包」的財政儲備金額每況愈下,截至7月的金額已跌破6,000億元大關,比政府本財年的總開支預算7,769億元還要低,可想而知應付公共開支愈來愈吃力。
雖然政府強調,發債所得資金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強調是推動債券市場發展、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和基建項目,惟本來若政府有盈餘,這些項目大可自行承擔,用不着去付息舉債。政府又云,在2024至2025財年到2028至2029財年期間,政府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約9至13%,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可別忘記,以目前中港以至全球經濟景氣,GDP表現本來就充滿變數,且有別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有印鈔能力,港元穩定靠雄厚的外匯儲備來支持,若港府財政繼續走下坡,只怕早晚會波及金融體系穩定。
借錢是要還的,未來5年港府計劃發債籌6,200億元,惟估計期間到期要償還的債務金額逾3,300億元,一旦未來幾年宏觀經濟環境持續惡化,政府財政收入繼續大失預算,以舉債支持發展的做法不可能沒底線。
說到底,政府並非不可發債支持經濟發展,但得有紀律,不可能無限發債,長期以債冚債,且在創造經濟產值要取得實效,始能確保可持續發展。如今香港股、樓都莫財,旅遊零售未復舊觀,加上香港成了中美博弈的磨心,地緣政治風險已成一大負累。若港元信用受關注,甚至信用評級被下調,屆時政府舉債成本將增加,總不能等到財政出現危機才去正視問題。
雖然香港外匯儲備資產逾4,200億美元,理論上有雄厚實力捍衞港元聯繫穩定,但這個年頭,外匯資產「武器化」的風險凸出。在俄烏戰爭中,俄羅斯被凍結的外匯資產孳息被用來協助烏克蘭重建,就成了央行資產受制裁、扣押或動用的例子,外匯儲備作為一國最具流動性和安全的財富儲備地位,非毫無隱憂。
政府有責任投資未來,但更有責任積穀防饑,否則未來難料,眼前生存卻受威脅。如何守好審慎理財,政府當多做實事,給港人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