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華出招未振信心 股債兩極情何堪

2025年01月11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去年9月中央推組合拳強刺激措施救市,市場一直期待會有實質改善市場氣氛的效用。誰知至今A股市場疲態再現,四方八面的資金湧往國債市場收息避險,致令國債孳息率不斷下跌,人民幣貶值壓力日大。可見圍繞中國經濟前景的市場信心不足的問題仍嚴峻,如何才能徹底扭轉悲觀的市場預期,顯然當局急須努力諗計拆彈!
雖然去年9月當局出重招後,中港兩地市場都曾經交投放量地大升,可升勢不能維持。至今元月以來,兩地股市都疲態畢現。其實市場不奢望有類似的短期瘋狂升市,更期望的是長期穩健升市。如今中國資產最需要是長期正面的預期,以及恢復市場對前景的信心。
理論上,當局出招救市,為經濟景氣補底,有助穩定市場信心。問題是內房及地方債危機仍掣肘經濟發展,嚴監管下民企活力未全面恢復亦限制了市場動力,且市場極其憂慮,在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中美博弈將會全方位升級,從而不利中國的經濟前景,內內外外的不安,正加深中國資產估值的折讓,令中、港資本市場都難以吸引外來資金。
A股只有限制沽空活動和投資者淨沽貨量,甚或禁止負面評論才能為股市減壓;港股則靠北水撐場,但充其量只能暫時托底,卻無法扭轉利淡氣氛,結果中港股市還是未能徹底擺脫「生人勿近」的形象。
反觀中國債市不斷有避險資金湧入,反映市場不願沾手風險資產,即使國債孳息率不斷下跌,仍只願流入相對穩陣的國債市場避險。這種現象充分顯示市場信心不足,已成為妨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障礙。
可是市場信心並不是由官方簡單地規限市場只許唱好、不許唱淡,又或者限制股市投資者准買不准沽等,就能成就,得正確認識市場,推出有利政策刺激經濟的同時,還得設法做好配套,有力主導市場預期,當中的關鍵是提升市場運作的透明度,提高市場發展的可測性,鬆開民企的監管枷鎖,增強內外投資者的信心。可至今為止,當局在這方面顯然尚未得其法。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是有效提升市場信心之途,可至今為止,《民營經濟促進法》尚未落地,市場更期望的是,除了一套法律,當局亦能以實際行動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鞏固改革開放的形象,才是根本之法。能做到民企與居民建立長期正面預期,自發自信地繼續投資與消費,不會因外部風吹草動就焦慮不安,確保內部需求巨輪運轉暢順,那一系列救市政策才能真正起效。
畢竟單靠喊口號、自說自話,難以解決眼前問題,如何團結人心自發為未來而積極行動,才是關鍵。國家政策確保居民過得好,國家自然好;放開嚴監管,讓民企有可為,國家經濟也自然興。這方面,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奉行自由市場的香港更須警惕。始終疫後中港在穩股穩樓方面,出招太晚已錯失最佳時機,得下決心盡快打贏這場信心戰,則一切始有望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