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後3次台海危機 成兩岸局勢轉捩點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計劃訪台,令台海局勢急轉直下,有傳中國大陸私下警告會採取軍事行動回應。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以來,兩岸發生過3次台海危機,每次都成為兩岸與美國關係的轉捩點。
●第一次台海危機:1954年9月3日至1955年5月
【背景】國共內戰大規模戰事結束後,雙方繼續僵持。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第7艦隊以維持海峽中立為名駛入台海,直至韓戰停戰。華府致力加強與台灣的關係,公開探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北京視為對國家安全的極大威脅,為鞏固在台海的戰略地位,於1954年9月炮擊金門,後來奪回一江山島、大陳島的控制權。
【戰事】九三炮戰、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
1954年9月3日下午,解放軍炮轟金門觸發第一次台海危機,持續到9月22日。解放軍於1955年1月18日發動攻勢,翌日奪取一江山島。同年2月,台方棄守大陳島,整個台州列島由解放軍控制。
【影響】戰事間接促成美台於1954年12月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失去台州列島等同失去「反攻大陸」的跳板。
●第二次台海危機: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
【背景】美台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但只規定協防台澎,不包括金門、馬祖,美國國會授權總統臨時決定協防金門的問題。
【戰事】八二三炮戰,大陸稱為「炮擊金門」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各式火炮日夜密集炮轟金門,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受到47萬發炮彈轟炸,是台灣唯一受解放軍猛烈攻擊的地方。解放軍初期集中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來重點封鎖海運線,圍困金門,之後又改變戰略,實行「單打雙不打」,即單數日炮轟,雙數日停止。至1979年中美建交,北京才正式停止炮擊金門。
【影響】八二三炮戰後,美國無直接參戰,第7艦隊協助台軍突破封鎖,美國支援的大口徑火炮也起作用,美國空軍從關島和日本向金門運送軍用和民用物資解圍。美國不希望戰事擴大,兩岸均無互相反攻,亦是雙方軍隊至今最後一次衝突,台海形勢由軍事對抗轉為冷戰對峙。
●第三次台海危機:1995年至1996年
【背景】1995年6月,台灣的時任總統李登輝訪美,成為台美斷交17年以來首位訪美的台灣最高層官員,北京強烈不滿。
【戰事】台海導彈危機,分為兩波
第一波是解放軍於1995年7日起在台海軍演,試射導彈、實彈演習。到1996年3月台灣大選前爆發第二波危機,解放軍再次試射導彈及演習,美軍當時先後派遣獨立號和尼米茲號2個航母戰鬥群、合共40艘艦隻分別到台灣東北和東部海域,是越戰後美國在亞洲規模最大的海軍部署。
【影響】為安撫北京,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於1998年訪上海時承諾「三不」: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