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初事件 或致恐龍進化恒溫特性

2024年05月16日 20: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有恐龍早在侏羅紀早期,已進化出調節體溫的能力;圖為構想圖。
古生物學家長期探討,恐龍究竟是鳥類和哺乳類等恒溫動物的近親,還是更接近爬蟲類等冷血動物,答案將揭示這此史前生物的生活和行為模式。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最新研究認為,部分主要恐龍類群在1.8億年前的侏羅紀初期,各自進化出不同體溫調節能力。成果周三(15日)刊於國際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
研究基於1,000種恐龍化石和古代氣候資訊,分析自2.35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期間,不同恐龍類群的分布情況。結果顯示雖然恐龍最早期是冷血動物,惟1.8億年前侏羅紀早期發生托阿爾階滅絕事件,導致進入全球暖化時期之際,肉食性的獸腳亞目恐龍以及草食性鳥臀目恐龍,開始散播到寒冷氣候地區生活。研究認為,這反映全球暖化可能觸發恐龍進化出體溫調節能力,能在體內自行產生熱量。
獸腳亞目、鳥臀目和蜥腳下目是恐龍三大類群,代表性恐龍分別是霸王龍、劍龍和梁龍等。研究發現,獸腳亞目和鳥臀目恐龍具有驚人的適應能力,足迹甚至遍及北極,一年四季在寒冷地區繁衍生息。相反體形龐大的草食性蜥腳下目恐龍長期生活在較和暖、緯度較低地區。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皇家學會牛頓國際研究員基亞倫扎(Alfio Alessandro Chiarenza)指出,蜥腳下目的特質與此前想像非常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