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世界視線】歐洲戰略謀自主 擺脫美國談何易

2024年05月24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北約如今有32個成員國,人口約9.7億,面積逾2,700萬平方公里,號稱擁有330萬常備軍,2023年總軍費開支達1.3萬億美元。然而,正因為北約的歷史發展及銳意擴張,其內部充滿矛盾,近年俄烏戰爭爆發,連急於找軍事庇護的芬蘭及瑞典申請加盟,都可以受到土耳其及匈牙利的阻撓。就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批評土耳其非常離心,一時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如伊斯蘭國,一時又夥同北約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其實這番話亦劍指美國。
而美國對北約其他成員國也很有意見,前總統特朗普掌政期間,就指控當時28個成員國之中,有23個沒有提供2%的GDP作為軍費開支,卻搭上美國承擔巨額軍費開支的順風車。美國2023年背負北約68%的軍費開支,是背負第二多軍費開支的德國之10倍。此外,英國、法國的核彈,在法例上只在本土受襲時才可以使用,若要轉為保護北約及歐盟其他成員國,便需修改法例。
目前歐洲最大的隱憂,是特朗普今年11月可能大選獲勝,而其立場是只需要在日本、南韓有美國駐軍,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及北韓領袖金正恩,可以協商互不侵犯,避免核戰。但對歐洲而言,普京如芒刺在背,故特朗普傾向淡出北約,減輕對俄威懾,將使歐洲國家要全力出資防衞。
歐洲自主派認為,美國淡出才能令歐洲戰略自主,以及可真正強化歐洲軍事工業,推動歐洲經濟。不過,要維持如今美國提供的威懾、攻擊及反應能力,這轉變是任重道遠。美國在北約最重要的威懾,來自其現有約5,000枚核彈頭,連同英、法的500枚,數量相當於俄羅斯的5,500枚。目前歐洲有超過60枚美國核彈頭可以飛機或導彈投放,倘美國淡出,將令俄羅斯的核威脅增加。
事實上,美國仍然是北約地面裝甲力量的骨幹。有調查顯示,西班牙的豹2坦克開始老化無法援烏;德國三分之二軍事裝備無法即時應戰;法國欠缺大規模地面戰的彈藥;歐盟62%的軍備供應要依賴生產緩慢的美國。除此之外,歐洲亦十分依賴美國的間諜衞星、無人偵察機和預警機,這方面歐洲更為落後。而在網絡戰方面,也只有美國有實力應對中、俄的挑戰。
如今歐洲最大的寄望,是霸權正在動搖的美國視歐洲為幫手,繼續拉攏,不抑制且容許其走向戰略自主。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