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世界視線】軍事及經濟遏華 美偏離發展正軌

2024年06月09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美國以政治意識形態主導中美博弈,希望一方面增加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及圍堵,另一方面不惜違背經濟規律,以經濟制裁及破壞全球供應鏈,來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被批評是偏離美國發展的正軌。
一些西方軍事專家認為,拜登政府比特朗普更錯估形勢,以及高估了美國和北約的軍事力量。特朗普的軍事、外交政策,是更明白到要與俄羅斯建立友好關係,使莫斯科在美國經濟及軍事打壓中國時,不會支持北京。拜登上台後,雖然加大了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及封鎖,但為了保護自己及金主在烏克蘭的利益,不惜策動俄烏戰爭,企圖削弱甚至顛覆普京政府,以為成功後便可以更有效打壓中國。
可惜事與願違,美國夥同北約無法透過軍事支援烏克蘭打敗俄羅斯,更在俄國佔盡優勢、烏軍面臨潰敗之際,又出現以巴戰爭,使美軍自奧巴馬倡導「重返亞太」以來,首次出現在歐洲、日本、南韓、印度、澳洲裹足不前,面對中國更出現從未有過的劣勢。
經濟方面,深入認識西方及中國經濟、挪威的前氣候與環境大臣埃里克‧索爾海姆就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比西方更快、更成功地,由傳統工業經濟模式轉型到綠色產業經濟,今天中國大量開發綠色再生能源,達總產量的60%,全國電動車佔比已達50%,電動公共巴士佔全球95%。
美國、歐洲及印度對中國綠色產業實行封鎖,以求保護落後於中國的太陽能板、風電設施及電動車,但它們要重拾競爭優勢,最大的障礙是欠缺龐大的本土市場來支持這類規模經濟產業。最佳的例子是中國不但不排斥,更引入美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到中國生產,以增強互補,並提供龐大的中國市場銷售,因此迫使中國電動車品牌與其競爭。
然而,拜登政府最近卻要對中國某些鋼鐵及鋁產品徵收25%關稅,對中國太陽能板及半導體徵收50%關稅,對中國電動車更徵收100%關稅,被經濟學家批評為極不智,因為這不但剝奪了美國民眾購買價廉物美產品的機會,更令受保護的本土產業欠缺競爭動力。
事實上,西方國家應開放及引入中國的技術和投資,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至於污衊中國「產能過剩」更是個大謊言,就像挪威三文魚,不正是因為產量過剩,才有價廉物美的商品暢銷全球?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