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世界視線】福士汽車現危機 拉攏政府求解難

2024年11月03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歷史上美國的柯達(Kodak)曾執世界攝影器材牛耳,但晶片的出現打敗了菲林;就像芬蘭的諾基亞(Nokia)也曾雄霸世界手機市場,但智能手機的面世,使它幾乎銷聲匿迹。如今這類厄運降臨到德國最大汽車公司福士(Volkswagen)的頭上。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國扶持福士一度打敗日本豐田汽車,登上世界最大燃油汽車製造商的寶座,但如今中國的電動車成功發展及挑戰,使福士出現巨大危機。福士2023年銷量超過900萬輛,銷售收入逾3,000億歐元,稅後盈利逾170億歐元,然而今年3季出現危機。
過去多年,福士在中國的盈利佔其總盈利50%,但今年第3季盈利按年下跌42%,估計這發展會削減其全年總盈利的20%以上。特別是德國國內不斷上升的能源、物料及薪酬開支,使其生產成本超過預計的25%至50%,無法與其他同行競爭。
10月28日,福士領導層宣稱要關閉全國10間廠房中的3間,受影響人數以萬計,更建議員工減薪10%。然而,正因為能源價格昂貴及高通脹,工會要求加薪7%及獲得工作保障,勞資雙方的對立可能升級,需要政府介入及設法補救,集團及經濟學者建議政府舉債一萬億歐元作補貼,以全面挽救企業及德國的去工業化。
福士的領導層過去被批評太執着於燃油汽車的強大利潤,對電動車的興起反應太慢,但其實福士成立了子公司CARIAD搞電動車高科技,所謂軟件定義汽車(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的研發,更與美國睿維安(Rivian)及中國小鵬兩個電動車生產商合作。2024年福士推出的ID.7電動車拿下不少獎項,電池續航可達700公里,但在德國的售價高達55,000歐元,是在中國及德國出售的中國電動車的近倍價錢。福士轄下雖然有9個品牌的銷售及服務網,但無論是在中國或德國本土的福士電動車售後服務,都比不上中國的質素。
如今歐盟向中國電動車徵收額外關稅,德國政府亦考慮向購買國產電動車的國民提供補貼,以提升德國電動車的銷售和競爭力。然而,有經濟學家警告,如果德國汽車業短期內未能迎頭趕上有創新突破,生產質優價廉的汽車,最終只會覆滅。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