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嚴尚民 「鮮浪潮」培養影視接班人
2014121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上屆「鮮浪潮大獎」得主嚴尚民,認為因參與了鮮浪潮短片比賽而擴闊視野。
不少老一輩都感嘆:香港電影圈息微了。回顧70年代影視業光輝歲月,究竟是周邊地區堀起,引致香港製作水平被比下去?還是投資者太着重經濟成效,埋沒了各種創作火花?無論原因是甚麼,年輕一輩要立足這個行業,可謂困難重重。有見及此,香港藝術發展局自2005年,首辦「鮮浪潮」國際短片展,讓年輕人有表現平台,透過短片競賽方式,擴闊國際視野,而上屆「鮮浪潮大獎」得主嚴尚民正是當中的佼佼者。
剛遇到嚴尚民,第一印象就是很爽朗,完全不似風格凝重的《The Tide》及《獨家報導》的導演。《The Tide》是他去年的得獎作,講述一群青年樂隊面對工廈活化時,被握殺生存空間;而《獨家報導》就是繼《The Tide》後,鮮浪潮與Canon合力資助拍成的新作,內容參考了早前亞洲電視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反映傳媒為吸引讀者,嘩眾取寵的不良作風。
這兩部作品,拍攝僅相差一年,整體感覺卻差異很大。《The Tide》除了是鮮浪潮得獎作,亦是嚴尚民的畢業作品,因為是首次一手一腳策劃的作品,故仍有很多不足之處。然而得獎後,他到外國參與不同影展,隨着與其他國籍的人士交流,圈子擴闊了,對往後策劃《獨家報導》就顯得更得心應手。對此,嚴尚民表示很感恩,亦鼓勵大家參與類似鮮浪潮的比賽,不止為了名成利就,而是能透過這個交流機會,讓自己更能貼近電影本質。
提到拍攝電影的最高層次,嚴尚民就認為「情感共鳴」最重要。「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未必人人了解日本神明,但看畢整部動畫後,人們會了解故事內容。這種感受上的理解及認同,正是成功電影的指標。」他補充指情感猶如音樂一樣,同是世界語言,即使大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情感是共通的,例如笑是代表高興,哭是代表傷心,那是毋庸置疑的。問到如何具體令作品有「情感共鳴」的效果,嚴尚民則表示他仍在學習階段,希望未來拍攝更多類型的短片及廣告,鍛煉自己,從而可發掘更多表達方式。
鮮浪潮(Freshwave)致力發掘具潛質的本地電影人材,提供拍攝資助,讓年輕人投入短片製作,參賽作品更有機會參與海外影展,如意大利「烏甸尼遠東電影節」及波蘭「五味電影節」等。「鮮浪潮 2015-本地競賽部分」的初選現正公開接受報名,截止日期為201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