糴vs糶 糴米開飯啦喂!

201601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從前無咁多包裝米,普羅大眾都是到米舖逐両逐斤買米,今時今日一些米舖依然可以逐斤米糴(買),但這些小店已買少見少了。
我家人多食糧大,小時候成日聽到阿媽叫老豆「笛米」煮飯塞飽8隻化骨龍(我家有8兄弟姊妹),難為幾個阿哥幫手抬米。無幾耐,老豆學精了唔再「笛米」自己同啲細路擔擔抬抬咁辛苦,轉咗幫襯批發,幾包幾包麻包袋咁柯打,再由大隻佬抬上門,自己就輕鬆得多!話時話,今時今日已經很少人會「笛米」了,而「笛」正字是「糴」,超多筆劃,是不少60、70後的集體回憶!
勿以為「糴」是口語,其實是歷史悠久的粵語來,早在先秦時期已有典籍記載,春秋末期的《左傳.隱公六年》記載道︰「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而在戰國末年編撰而成的《商君書.墾令》亦有記載道︰「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先秦時期的「糴」是甚麼意思呢?擺明同現代粵語的「糴」是完全一樣!
根據中文大學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糴」,音節(香港語言學學會)dek6、音笛,買的意思;而另一個好似樣的「糶」,音節(香港語言學學會)tiu3、音挑,賣的意思。其實兩個字字面都好明顯解釋了其意思,「糴」左手邊從「入」及「米」,形象化地表現了買入米的意思;而「糶」左手邊從「出」及「米」,表示了賣米的意思了。
在台灣,還有一條百年歷史的「糶米古道」,是昔日農民盤山過嶺行出來的山路,半途中還佇立一廟,被稱作為「糶米公廟」,既見證歷史,亦是當地人文教學的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