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皓鑭傳》、《獨孤天下》、《如懿傳》國君稱呼不同?

201902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為甚麼《皓鑭傳》、《獨孤天下》、《如懿傳》國君稱呼不同?(互聯網)
TVB一天之內播三齣後宮劇,大家睇厭未?雖然這些後宮劇劇情都是那幾道板斧,但也不是全無得着,例如《皓鑭傳》中的國君,都是趙王、秦王,皓鑭嫁的嬴異人(茅子俊飾)後來成為秦國國君,史稱秦莊襄王;《獨孤天下》中的楊堅(張丹峰飾)後來稱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如懿傳》中的乾隆(霍建華飾),歷史上稱為清高宗。一時「王」,一時「帝」,一時「宗」,係咪好亂呢!
心水清的朋友,大概都有印象,秦朝以前的君主,大都稱為王,漢朝至隋朝的君主,經常稱為「帝」,唐朝以後的君主,一般稱為「宗」。但為何會有不同呢?
【王與皇帝】
首先是「王」,其實在秦朝以前,就是國君的稱呼,在夏、商、周時期,國君都稱為王,例如周武王、周成王等等,到春秋戰國,周王室衰落,諸侯也相繼稱王,例如楚莊王、齊宣王等,當然還有秦王嬴政,而其父親,就是《皓鑭傳》中的秦莊襄王。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統一天下。這時嬴政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不想沿用王的稱號,於是便取了「三皇五帝」中「皇」和「帝」,於是他便成為始皇帝,即使秦朝滅亡,一般國君都稱為皇帝。
【漢武帝與唐太宗】
漢朝至隋朝的皇帝,我們通常稱為「乜帝物帝」,例如漢武帝、隋文帝,而唐朝至清朝的皇帝,一般會稱為「乜宗物宗」,例如唐太宗、清高宗,叫法不同,其實是諡號和廟號之別。
所謂諡號,就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後人們根據他們的生平與品德修養,給予一個稱號,以總結其一生。漢朝到隋朝皇帝的稱呼方式,便是朝代名加諡號再加「帝」字。例如劉徹,是漢朝的皇帝,死後的諡號孝武,所以我們就叫劉徹為漢武帝。
廟號與諡號一樣,都是死後才定的,不同的是,廟號是供奉在廟中的稱呼,就是皇家供奉的祖宗牌位,一般有開創之功的是祖,有守成之德為宗。唐代以後,皇帝稱呼一般就是朝代名加廟號,例如李世民,他是唐朝的皇帝,死後廟號為太宗,所以就稱為唐太宗。
為甚麼漢朝不用廟號,而唐朝又不用諡號呢?原來唐朝以前,並非所有君主都有廟號的,只有於社稷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例如漢武帝的廟號就是世宗,但到了唐朝以後,君主一般都有廟號,反觀諡號的字數由漢朝一般的兩個字演變到成十多個字,清朝更達二十多個字,諡號太長,不能簡稱,於是改用廟號作稱呼了。
【康熙雍正乾隆】
但為甚麼明清的皇帝,卻又變成崇禎、康熙、乾隆等稱呼呢?其實這些都是皇帝的年號,明朝以前,皇帝都有多個年號,例如唐玄宗便有開元和天寶兩個年號,漢武帝更有超過十個年號,到了明朝,朱元璋規定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清朝沿用,所以我們也習慣以年號來稱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