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狗狗:滿足狗兒生理需要 達至體內平衡

201905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狗家長能做到滿足狗狗天生習性,例如每天出外散步、充足睡眠空間及足夠的陪件等,才能達至狗狗的體內平衡。〈設計圖片〉
體內平衡 (Homeostasis) 並不是甚麼新鮮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生物會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而自行調節,努力維持體內系統穩定,確保身體能正常運作。但為甚麼養狗也要懂這些生理學呢?因為這不僅關乎健康狀況 ,也與狗狗的情緒,甚至是攻擊或許多異常行為息息相關!
【何謂體內平衡】
這機制又稱為恒定狀態,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生物為了抵抗外間各式各樣的轉變,器官與器官之間需要不斷互相監管與調整,透過增加/降低、吸收/排出、緊縮/鬆弛、擴張/收縮等不同動作,把體內的水分、體溫、血糖、礦物質、體內千多種化學物質、賀爾蒙、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等長期維持在一個最佳水平。例如,人體要維持體溫在36.5–37 °C 之間;當溫度過高時,大腦便要指揮血管擴張或流汗以助散熱;而溫度過低則要收縮血管、顫抖肌肉、拉直毛髮,以保存體溫。
要是生活條件常常不佳,身體器官便要不斷抗戰企圖撥亂反正,終究會提早耗損,造成衰老或病變。而血糖水平,以及賀爾蒙與神經傳導物質如︰腎上腺素、皮質醇、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等,正是主導情緒的重要物質,如果體內水平持續失衡,狗狗情緒便會起伏不定,容易激動、嬲怒,更常出現偏差行為,如攻擊、不斷追咬尾巴、過度舔毛、假想飛蠅等行為。
【滿足天生習性】
問題是,狗狗雖然已馴養成家犬多年,但人類的生活環境與模式始終不同於牠們的自然習性,可說是輸在起跑線上。幸而一些核心行為,例如︰進食、溫度調節、皮膚照護、睡眠、處理壓力、肌肉活動等,原來是身體能否成功修復平衡的關鍵。篇幅有限,無法逐個行為詳述,但家長不妨循以下要點,盡量在生活中微調配合︰
1.睡眠是身體修復的最佳時間。狗狗的睡眠空間是否寧靜、舒適與安全?
2.作息空間是否足夠牠放鬆平躺?牠是否有自由揀選牠認為舒適的地點、溫度或材質等?
3.狗狗天生是群居動物。日間牠有得到足夠的陪伴嗎 (家人、日託員或狗友)?睡覺時是否與家人同房,每天感受多額外6-8小時的陪伴?定期有狗朋友一起玩耍嗎?
4.狗狗本來是需要四處撿食的食腐動物。現在每餐定時供應固然好,但在食物種類上可否提供更多變化?有沒有咀嚼的機會?
5.嗅聞是狗狗認識世界、穩定情緒的重要渠道。日常散步時,我們有沒有讓狗狗悠閒地停下來仔細嗅聞?
6.每天有沒有散步,活動肌肉骨骼?
7.我們會否只顧追求外觀漂亮,而勉強狗狗接受一些不必要或過多的美容?
8.生活環境會否充滿壓力,例如持續接觸到牠恐懼的東西,或被打罵嚇的痛楚與壓力?
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奇妙的身體便能更有效的自行修復。若身體與心靈維持在健康平穩的狀態,同時也是為教養提供了絕佳的起步點。所以我們常說,現代犬隻訓練已不再局限指令操練或單一行為糾正,正向教養是一種生活模式、是一種態度,日常細節往往更為重要。
莫家瑩
認證專業訓犬師 CPDT-KA®
HKDR 救狗之家教育及犬隻訓練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