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孝親 意義在人而非在識

201906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老師帶領同學家長到石硤尾街市收集剩菜,再分類並派發給基層長者,活生生的一堂德育課。(作者提供)
學校除了教授學生課本知識,對能啟發學生熱愛生命、尊重他人、嚮往學習並培育良好品德等正向價值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也很推崇。
百行孝為先。孝親,於中國傳統社會,一直備受重視,而五、六月向來是子女對父母聊表孝心的重要月份,但孝親之心其實不應只限父親節或母親節兩天,而是要讓學生由心而發,持續展現他們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教育局《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中,指出學校在推行德育課程時應同時涵蓋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層面的發展,並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
【德育課核心:認知、情感、實踐】
是故,學校在推行如「孝親」為主題的德育課程時,不應只局限於某一學科。反而該在其餘學科目中尋找相關題材,以配合學習前設。如中、英文課可與閱讀課合併進行跨科學習,學生在閱讀有關孝親的圖書或文章後,可就內容作出分析、反思,以加深並鞏固他們對孝親行為的認知。當然,老師亦可透過專題研習,讓學生通過親自栽種來觀察植物由發芽生長至枯萎死亡的過程,以比喻人類的生、老、病、死,好讓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及建立珍惜生命的正向價值觀。
至於情感層面,學校可透過早會、午膳時段選播讚頌親恩的歌曲以潛移默化。教師亦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全方位學習。如探訪長者中心,讓同學與長者直接交流,了解對方入住的因由、情況及內心感受,從而反思為人子女應有的態度及行為。此外,亦可安排同學參與社福機構舉辦的義務工作,如到街市收集剩餘菜蔬,整理及分類後再分發到有需要人士。從中知悉不同家庭各有不一樣的生活難處,以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並懂得推己及人,關愛別人和弱勢社群。
關於實踐,學生可就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報答父母恩情,具體如在視覺藝術科中繪畫心意卡或製作小禮物餽贈雙親;也可在成長課中簽署承諾書,答允在指定時間之內達成某項目標,如自己的事自己做,好讓父母看到孩子成長。學校也可於家長日,安排學生在接過成績表後,再親自「敬茶」給父母以表孝心。
其實推展品德教育,並不能單靠師長在課堂內的知識傳授,而是要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身體力行,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經歷,讓他們從真實處境中,體驗如何應對各種狀況,以助他們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許定國
佛教黃焯菴小學校長
教育碩士(課程與創新教學/資優教育)
從事教學二十年,長於推展STEM及資優教育
現任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委員
曾獲「第九屆香港海華師鐸獎」、
「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科技創新教育方案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