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樂事】立秋熱未消 提防「秋老虎」

201908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立秋」意味秋天將至,養生之道應在解暑和滋潤之間取得平衡。(設計圖片)
今天是「立秋」,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日間仍然炎熱,清晨和晚間則開始轉涼,而由於盛夏的餘熱未消,故有「秋老虎」之稱。另外,「立秋」意味着秋天將至,降雨量又比之前減少,空氣中的水分會慢慢下降而變得乾燥,市民應在解暑和滋潤之間取得平衡,並開始為防燥作準備,為健康着想,不妨參考以下5大養生貼士。
1. 遠離凍飲
「立秋」的暑氣未消,外出活動,不少人為解暑氣都會喝凍飲,但站在中醫角度,不建議喝凍飲,最好以西瓜取代,就算真的要飲,極其量只可在中午時段,因為這段時間屬陽中之陽。
2. 調理脾胃
中醫有「長夏健脾胃」之說,所謂「長夏」,包括「立秋」、「處暑」等節氣,這段時間是健脾黃金期,而脾臟特性是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大便稀溏等徵狀,不妨考慮食用健脾開胃的蓮子、淮山等,並要戒掉生冷、寒涼之物,煎、炸、肥膩的食物亦可免則免。當脾胃調理好,秋冬進補時就不會虛不受補。
3. 保持開朗
在中醫學角度,秋天對應的臟腑為肺,而悲憂會傷肺,所以應保持心情開朗舒暢,盡量令內心保持平靜。
4. 提防溫差
每逢轉季,大家都需要留意溫差的轉變,因有機會引發過敏問題。另外,衣着方面,因早晚天氣較涼,外出最好帶備外套,但不宜穿太多衣服,避免影響身體對轉季的適應力。
5. 防燥潤肺
秋天是燥邪旺盛的季節,易傷津液,可引致喉嚨乾涸、口唇乾裂、皮膚乾燥痕癢等毛病,因此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梨是預防秋燥的常用食材,當中又以鴨梨的功效最理想,具清心潤肺、止咳消痰、清喉降火、除煩解渴、潤燥消風等功效,但寒性體質人士不宜多食,否則易傷及脾胃,不妨以川貝燉梨,可大大消除梨的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