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夜校:為甚麼福建人聚居北角?

201908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生活夜校:為甚麼福建人聚居北角?(互聯網)
近期北角的福建人成為新聞焦點,也令人十分好奇,為何福建人會聚居於北角呢?原來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因為有不少上海人居於北角,當地曾有「小上海」之稱,但不到十年後,就被「小福建」之名所取代。
眾所周知,福建省以海為鄰,不少福建人早已飄洋出海謀生,香港開埠後便有福建人來港經商,當時集中在上環、灣仔及銅鑼灣。到了20世紀上半葉,有大批福建人經香港前往東南亞打工,其中郭春秧便是早年移居印尼爪哇的福建人,後來成為糖業鉅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他來港營辦商業銀行和船務,又在北角填海及建築碼頭,讓爪哇運糖船停泊,1921年他成功投得北角發電廠(即今天的城市花園)旁一幅面積達7萬5千平方呎的土地,原本計劃興建糖廠,因此有了「春秧街」與「糖水道」,後來卻因為糖價不斷下跌,於是將土地改為興建住宅,從此這一帶成為福建移民聚居的中心。
上世紀五十年代,菲律賓和印尼開始抑制華商,於是一些福建華僑轉到香港生活,並申請福建親人來港團聚,到了六十年代,有十多萬名印尼華僑響應中共呼籲回中國,後來部分華僑因無法適應內地生活而遷居香港。這些新來港的福建人由於言語不通,為了互相照應,大多數住在北角,如新都城大廈、僑冠大廈和美侖大廈等,因而形成了「小福建」。1962年,旅港福建商會亦搬至北角,4年後在渣華道建成福建中學新校舍。
至於本來聚居於此的上海人,則逐漸遷離此地,六十年代,在北角的福建人口已經遠超過上海人,從此北角沒有了小上海之稱。